中国管理会计作用:现状主导基本出路

从改革与角度看,尤为需要发挥管理的职能作用。加强管理会计,是中国会计界的当务之急。本文既不准备抽象地议论管理会计的一些理论,也不试图具体研究中国管理会计技术问题,而是立足我国经济现实,从战略层面探讨如何发挥管理会计作用。  一、管理会计我国现状研究  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从1982年左右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对中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也引起了会计界的重视。198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天民教授所编的《管理会计学资料》一书,辑入了介绍我国第四砂轮厂、山西机器厂、南京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章。之后,《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国内权威的会计刊物,经常刊登一些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典型案例或经验介绍。及至1995年,暨南大学成立管理会计课题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应用情况作了问卷调查,《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管理会计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理论研究或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教学大多停留在翻译介绍管理会计理论队伍单薄、缺乏组织,重技术方法研究忽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重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成效不大。为此《会计研究》杂志就曾于1997年以“管理会计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题组织过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而《会计研究》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征文,则是在前一轮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相信中国会计学会在这一领域所作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将为中国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1997年的征文活动中,《会计研究》杂志先后发表了18篇论文,从多种角度研究中国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山东经济学院、杭州商学院、南京大学课题组的专题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管理会计现状及问题,结论是:

毕业论文   1、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较前虽有进步,但实务与书本介绍的差距较大,应用现状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  2、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应用的要求有距离。最后,形成了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的一些共识。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化人们对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1999年初发表于《管理会计》杂志“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一文。该文主要以日本管理会计实务为背景,先把管理会计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  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  2、标准成本、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  3、库存管理模式、线性规划、行为、机会成本分析;  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  文章用相当篇幅分别介绍了除日本外的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的状况,认为:中国管理会计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这代表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管理会计发展水平的一种判断,与前面介绍中国会计界所持的观点基本一致。 毕业论文   以上介绍,虽不足以囊括有关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的全部成果,但大体上能说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据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实务应用的程度而得出了有关结论,这种研究固然直观,但明显的不足是偏离了研究目标。据我看来,研究管理会计实务,主要研究管理会计实务界的应用效果,或者说是要研究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但是,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与管理会计实际发挥作用不是一回事。当技术方法应用流于形式时,实际作用就等于零。因此,已有的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很难说正确地反映了管理会计实务现状。  本文试图对我国管理会计作用在总体上作一判断。我们并不否认,在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确实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为此,笔者认为,通过下列指标可为判断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态提供依据。(参看《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3期第20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