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为什么到中国后会变坏_中国跨国公司

2011年,有关跨国公司中国不守诚信、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报道屡见媒体,包括:“锦湖轮胎事件”、家乐福和沃尔玛等超市“价格欺诈事件”、“康菲石油漏油事件”、“婴儿洗发精‘含致癌物’事件”、标致雪铁龙集团公关部员工“贪腐事件”、“阿迪达斯履行社会责任垫底事件”……这些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些跨国公司中国已变成“坏”公司。

从而,也不由得让广大国人心中泛起一个疑问:为何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变坏呢?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企业天生是追逐利润的,经济学常识亦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行为要受其所在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理性的企业通过分析各种行为的成本与收益,来决定其在一个环境下的选择和行为。

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公然作恶,欺诈中国消费者和践踏中国法律,正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出了问题。

第一,法律不健全。

中国当前许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建立健全,即便成为法律,但很多标准太“宽大”(比如强生副总裁吴冬就说,2009年组织抽检的结果显示,强生甲醛含量比国家标准还低很多);而且一些法律法规严重缺乏操作性,难以确立赔偿标准和惩罚标准(如在对康菲石油的索赔中,很多方面找不到相对应的法律依据)。

第二,商业环境自身有污点。

主要体现为:一是商业腐败泛滥。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也不得不遵循这些“潜规则”,依附于权力及其带来的保护;二是企业竞争手段恶劣。

为站稳脚跟和赢得竞争,一些跨国企业不得不采取非道德的竞争行为;三是不讲诚信。

中国很多本土企业随意违背契约,这种风气无疑也会影响到跨国公司;四是创新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五是不负社会责任。

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多数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也对跨国公司产生了一种“示范效应”。

第三,地方政府以GDP(国内生产总值)为导向。

为获取较好的政绩,许多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只要资本愿意来,哪怕受点儿委屈也都可以忍了,对跨国公司的恶行,亦可以抱以最大的宽容。

第四,消费者维权意识不高和选择的无奈。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高。

很多消费者,在受欺诈后,都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不是用法律的手段提起诉讼,要求高额的赔付;而且,由于集体行动的困难,中国消费者也很难组织起来,共同讨伐那些“变坏”了的跨国公司

无奈的是由于国内市场的不健全,很多方面并未出现替代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导致消费者不得不依附于跨国公司

当然,也有充足的理由来怀疑跨国公司的本性:如果你们本性是好的,能经得起各种诱惑,那为什么在中国变坏呢?然而,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或企业从来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它之所以好,是因为环境使其不敢作恶、不得不变好。

所以,当我们骂跨国公司“心太黑”、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应该多反省一下自己。

(摘自《学习时报》 作者:唐志军)。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