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摘要:校中厂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企业共同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有效方法,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企业行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本文从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中厂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成效、校中厂校企合作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三方面加以阐述和交流。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校中厂 校企合作 研究与实践   1 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意义   1.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主流的教育教学模式

它迎合了高职院校办学需求,基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逐步开展起来。

近些年来,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决策会更多考虑自身生命力的持续性和长久性。

所以当下最关键的是要寻找一条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保证校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及家长)“三赢”,“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正能满足这一要求。

1.2 国内职教经验的累积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就备受推崇,高职院校努力开拓了“企业办学”、“订单教育”、“校企联合培养”、“职业教育集团”等众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开发“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积累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1.3 国外职教模式的借鉴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的治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国外成功办学经验。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国外已有一段发展历史,这恰恰为我国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比如以企业为主体的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以及新加坡“教学工厂”,都为我国发展“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 校中厂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成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文件,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给予了高度关注,如何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职业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课题。

紧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建设宗旨,以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服务区域制造业为目的,2012年,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与云南南车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建成了冷作件加工实训基地――机床覆盖件加工车间,对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具有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2.1 “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惠互赢”的运行模式   机械工程系与云南南车机床有限公司合作,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工作环境,在校内兴建教学工厂,把厂房搬进学校,使教学与生产直接挂钩,合理组织,按教学计划统筹发展,突出技能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这种办学模式使校企文化高度融合,创设了一个有助于素质拓展的“双环境”。

高职院校企业内部引进具有丰富的岗位经验的技能人才,安排其指导教学,同时将校内师资送入企业历练,打造出教书育人的“双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了“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惠互赢”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校中厂”为学生提供了“双重身份”。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生,下车间就成为工人,按照企业的要求锻炼技能。

企业在“校中厂”中实现了“三重效益”。

一是人才效益,二是经济效益,三是技术创新效益。

③学校在“校中厂”中实现了“四重收益”。

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企业需求相吻合。

二是“校中厂”为打造兼具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条件。

三是利用实训环境,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体验工作过程。

四是“校中厂”可以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训基地,为一部分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2.2 “标准引领,项目驱动,教—赛—产多轴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冷作件加工实训基地――机床覆盖件加工”校中厂是一个既具有教学功能、又具有教学、生产、竞赛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以真实的冷作件产品加工为主,实行以生产带实训,使学生实训产品系统化,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实现了四个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体系建设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对接,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接,最终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在此基础上,以“专项焊接技能实习――校内工厂工学结合实训――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训及毕业设计”的流程实施为驱动,将教学、竞赛、生产紧密有机结合,将“项目驱动”和“教—赛—产多轴联动”作为核心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制定符合核心教学环节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和标准,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和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技能。

2.3 “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依托“南车钣金校中厂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了“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办学形式,打造出实训教学“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教学“五合一”即“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合一,学院课堂与生产现场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合一,教学评价与完成生产任务质量合一”。

该系材料教研室依托校中厂平台,采取“教中学,学中做,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围绕职业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基于岗位要求开展教学成果鉴定,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大大提高了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 校中厂校企合作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1 校企共建共管,建立校中厂长效运行机制   学校培养人才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企业文化元素,以先进的企管理念引导实践教学,努力践行人文教育和养成教育,大力推行“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才的转变。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借鉴企业的制度文化,根据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用人要求合理编制实习规划,制定一套严谨规范的实习制度,校企共同参与实习管理,以制度为导向,激励和约束并重,规范校中厂管理秩序,建立校中厂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3.2 用活优质校企资源,开展技术研发与合作   从实质来看,“校中厂合作办学能够实现校企共赢,两方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所以学校和企业应该积极创设合作机会,通过产学研开发各类社会应用项目。

高职院校而言,“校中厂”可以承担科研任务,同时也可以利用企业的管理优势发展生产。

另一方面,高校抽调专业教师针对企业的生产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发挥技术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比如为了在保证产品合格的前提下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专业教师可以运用技术知识改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同时研发新的生产工艺或新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与企业共享技术知识和相关信息,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3.3 拓展校企合作空间,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基于企业的生产任务和院校的设备、场地,合理编制培训大纲,搞对外培训,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提高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企业的角度来说,对外培训有助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秩序,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专业能力,树立行业典范。

事实证明,良好的社会信誉往往能为企业招揽更多的业务,使企业在历练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校中厂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企业共同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有效方法,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以来,始终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不断调整教育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经济效益,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但“工学结合”的校企办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深化,需要企业与高校密切磋商,通力协作,使校、企、社会三方效益协同发展,不断促进这种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根,倪晋尚.“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尹兴,郝晓秀,孙诚.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2).   [3]公双雷.基于校中厂平台探索高职校企文化的渗透于融合[J].成人教育,2014.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