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拉斯危机|托拉斯

虽然仅仅在NBA正式宣布停摆的第六天后,劳资双方就开启了新一轮交锋,他们的态度看上去非常积极。

要知道,在1998年停摆时,劳资双方足足磨蹭了五周才回到谈判桌上。

但除此之外,这种高姿态毫无意义,也没有任何妥协的声音传出。

老板球员们挥舞着铲子在歇斯底里的挖洞,可洞里的苍蝇早就飞跑了一一他们在谈判的主要矛盾上依旧据理力争。

现在,劳资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资方言之凿凿的宣称自己近六年已经亏损了超过18亿,旧的薪金体系必须推倒重来,甚至福布斯杂志也拿出NBA相关的收益数据来为他们撑腰。

劳方根本就不相信NBA在亏损,他们认定NBA“是个健康并且盈利的联盟”,资方根本就是想拿经济危机当幌子,通过做账来制造自己亏钱的假象,趁机勒索球员,杀鸡取卵还吃人够够。

作为一名资深球迷,我基本是站在劳方一边的。

我承认NBA球员工资非常优厚,如果把职业体育运动员的收入做成一个金字塔,那么NBA球员就处在最顶端,他们的平均年薪已达到令人垂涎的480万美元。

拿NBA和NFL相比,后者的平均年薪只有190万,而且所有的合同都没有保障,球员的平均职业生涯也只有三年半。

而且这几年NBA球员的整体薪资数的确是在提升,但那些所谓“肥得流油”的合约和不应该领那么多钱的球员,真的超出老板们的荷包所能承受的范围了吗?   也许在某些时候,你的确会被这些假象迷惑――拉沙德刘易斯只有三个赛季的场均得分超过20+,却拿着联盟第二高的2000万的薪水;阿里纳斯现在手中还握着1.11亿美元的大合同,但在“持枪门”事件后,他在魔术队的表现已不复当年“大将军”之勇;永远的“潜力男”阿米尔约翰逊在六年里只有83场首发,场均数据从未达到过两位数,但他在未来四年里可以拿到2500万至于米利西奇,NBA史上最烂的榜眼秀,却安然地在明尼苏达拿着超过2000万的工资

但这些只是极端的个案,不是每个球队老板都会找个脑残的总经理来当败家子,而且他们因此多支出的薪资,绝不会超出警戒线太多(也就是在旧有的薪资体系下,球员薪资支出总额占联盟总收入的57%),几千万和上赛季老板们宣称的三亿美元损失,还相差得很远。

况且,57%的比例并非不合理,看看MLB和NFL,他们的这个比例分别达到58%和56%,NBA在这里并没有荒腔走板。

退一万步说,球员薪资总额提升,这恰恰说明NBA的娱乐产业链条做得越来越大,即使把2%的通胀率计算在内,老板们也有的赚。

那么,老板们为什么要说他们一直在赔钱呢?如果真是那样,以下一些事实将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在2009年美国金融海啸期间,最唯利是图的银行业还是愿意为NBA一些小市场球队提供低利贷款;在NBA停摆传言漫天飞舞时,球员交易行情还是一路飘红,海外收视率持续增加,NBA赞助商甚至扩展到了一些非英语系国家……因此,NBA老板们决不是赔钱货。

经济大环境差时,他们至少能保本;好的时候,谁知道他们的个人账户里多加了几个天文数字?   那些老板们一直在宣称,某些高薪球员表现力的贬值,令他们蒙受了损失,听起来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但事实并不是那样。

这种论调的发起者应该是比尔维克。

维克是棒球名人堂成员,后来成为一名商人,曾做过四支MLB球队老板

维克有一次对美国国税局说:“职业球员就像是牲口一样,你花钱买下他,就一定会贬值

”但实际上,这些买下来的球员并不是一夜间或是每时每刻就贬值了,毕竟年龄是个很大的因素。

而一旦他们年老珠黄彻底失去吸金能力时,买单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与此同时,你不能忽略其他人也在成长,变得更值钱,但老板们从不会为此额外交税。

更何况,NBA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照顾,他们特别制定了一项“球员贬值免税额”,为NBA老板们提供了充分的回旋空间。

然而有时,这个免税额实在是太高了。

2004年网队因为穆托姆博的伤病而将他买断时,亏损金额达到了2500万。

但这笔钱不必他们开支票去偿还,只是为了让账本更平衡――在常规的会计规则下,他们完全可以把400万的盈利转化为200万的亏损,可以用来避税,而且这并不违规,不存在伪造账本或者是蒙骗球员这样的漏洞,每家职业体育协会都会这么做。

所以如果你听到某个老板哭穷时,必须明白这里是有水分的。

正是因为NBA对贬值的保护,让这个联盟老板们变得非常有吸引力。

单单是“球员贬值免税额”一项,从1977到2004年,老板们就可以在五年内省下相当于球队购买价一半的钱。

而当老板们觉得无利可图时   (不能继续避税),球队就会易主。

而在2004年美国新税法修订后,老板们更是可以因此省下100%的购买价,但那需要15年。

所以,现在资方提出的要求很过分:他们要将57%的球员收入份额狂降到40%,这等于是让球员他们的决策失误买单。

为此,他们不惜采用拖延谈判、作帐、在媒体上放话来挑逗球迷们的情绪(目的是让球员和球迷划清界限)来达到目的。

劳方坚决不让步,并将球员们空前的团结起来,更多缘自资方提出的第二项苛政:实行“硬工资帽”,这足以牵扯到联盟2/3球员的根本利益。

而且,4500万美元的封顶,即使有特赦条款和三年缓;中期,虽然仅仅是提议,也足以将谈判导入僵局,因为“硬工资帽”一旦施行,就会将NBA彻底逼上绝境。

很简单的道理,“硬工资帽”将会对那些二三流球员的收入造成严重伤害。

那些大牌球星即使减薪,薪资也不会被砍太多。

因为资方老板们很明白,这些人是球队的摇钱树,再省钱也不能从他们嘴里省,份额相当于没有下降。

而其他人,包括那些中产球员、板凳角色球员、二轮秀、老将条款球员以及十天短约的打工仔,挣的钱越靠后,他们被砍的越多,而且没有任何工资弹性。

尤其在资方彻底砍掉伯德条款和中产条款之后,那些人将面临更大的困境。

考虑到NBA球员的职业生涯非常短暂,能捱到十年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假如现在只能领这么点钱,恐怕当养老金都很成问题。

其实NBA球员都非常不容易,为了进入NBA他们不断进行训练和投资,退役后还得重头做起,假如NBA真的这样无视他们的价值,是交代不过去的。

长此以往,不到五至七年,NBA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才大断层。

从经济回报的层面来考虑,很多大学球员会放弃转成职业球员的机会,拿着学历投身职场。

兼顾了职业连续性和高回报率,这当然是比NBA更好的选择。

而且,这种危机会波及到美国的中学体育体系。

由于很多美国年轻人都具有多栖体育天分,如果他们不是那种顶尖篮球天才,那么身边人――包括父母或经纪人捐客都会为他们做出利益化更大的选择,导致这些人放弃篮球而转攻其它体育运动。

再加上更多的NBA现役球员退出这个联盟,NBA这个篮球精英蓄水池将会容量变小,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枯竭的状况。

其实,如果单纯是为挽救小市场球队的困境――近几年,像公牛、尼克斯这样的大市场球队的经济报表一直非常好――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说增加选秀权、加大利益分成、贩卖成长起来的明星赚钱维持收支平衡,而不是依靠恶劣的手段全面打压球员薪资来暂时缓解矛盾。

我们希望早点看到NBA重新开赛,但这并不代表以牺牲球员利益为代价。

其实以现在劳资双方的谈判筹码来说,既然球员不能加薪,即使达成一致,劳方也是输家。

但这里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也就是说,让负责任的人赚到钱才是真正的王道。

这次资方得逞之后,下次又会要求更多,给老鼠一块奶酪,他就会想喝牛奶。

而且有迹象显示,现在资方提出的方案也不完善,即使以他们的意思办,到2020年新一轮停摆又会爆发。

劳方也不是没有退路,一旦撕破脸,劳方大不了启动解散工会模式,彼时国会跟法院会以联盟违背反托拉斯策略的名义,随时都会跟资方打招呼,那才真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