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适当”恰是“结合紧密”

分离适当”恰是“结合紧密”江苏连云港市教研室倡导“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借的是“他山之石”,能否“攻玉”则在于每个一线教师的研读、修为及实践。概言之,“三案·六环节”的理念解读如下。

三案:教案、学案、巩固案。

环节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自学质疑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问题,点拨学习方法。

交流展示环节: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案

互动探究环节:预设生成问题的互动探究方案

精讲点拨环节:准备教学重点突出的方案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案

矫正反馈环节:设计反馈途径和反馈问题。

迁移应用环节:精选习题,设计联系实际的习题。

“案”,百度的解释是“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乍一看,三案分离的,名称各不相同。“教案”,顾名思义是提出教法的方案;“学案”是让学生学习方案;而“巩固案”就应该是指使学生知识巩固的方案了。然而,联系构成“三案”的“六环节”再仔细研读、实践,发现“三案”联系得异常紧密,环环相扣。

独到之一:貌似分离教师主导地位的突出。

“教案”,独成体系,貌似和其他两案分离,但实质是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突出。例如,在教学正方体与长方体表面展开图”的第一环节——自学质疑,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

师:我们见过很多包装盒(出示一个包装盒),同学们想知道它在工厂被加工成包装盒之前是什么形状的吗?

2.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纸盒和剪刀,根据例3,结合你们自己的猜想在小组中动手操作,争取自己弄明白:(1)有哪些形状?(2)裁剪后如何判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首先,语言情境的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自学兴趣;其次,教学目标的出示,给了学生切实的自学方向;再次,告知学生根据例3,结合自己的猜想操作,明确了自学的方法。这里教师并不多讲,却引发了学生自学质疑的兴趣,“导”的地位就突显了。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的阶段,即第二、第三两个环节(后文有具体阐述),然后笔者设计了教案中的重要环节,即第四环节——精讲点拨,设计如下。

1.结合课件展示例3的裁剪方案

2.黑板张贴学生裁剪方案,课件展示补充方案,并归类。

3.根据学生在第二、第三环节所学,引导学生自主明确相对面的确定方式,让学生明白:有公共边或顶点的正方形不是相对面,只能是相临面。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不去重复,注重“导”向学生未知的领域;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点到为止,要“导”向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

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时,即可进入“教案”的第五环节——矫正反馈。笔者有如下设计:

1.结合教学目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让学生复述正方体展开图有哪几种类型,共有多少种。

3.填写展开图中相对的面(课件展示图形问题)。

4.教师进行针对性小结。

这个环节的重心仍然在教师的“导”上。首先,“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引导学生反思,这是学生主体学习反思的激发;其次,“复述正方体展开图有哪几种类型,共有多少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再次,“填写展开图中相对的面”导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所有这些同时又是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馈与检阅。最后,“教师针对性小结”导向学生在知识建构中漏洞的修复,效果卓著。

独到之二:貌似分离学生主体作用的彰显。

“学案”自成一家,但却绝非“独家经营”,它的“独立”以彰显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为前提。如在教学正方体与长方体表面展开图”的第二环节——交流展示,笔者有如下设计。

1.裁剪正方体纸盒,完成后展示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裁剪的?

师:说一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2.裁剪长方体纸盒,完成后展示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裁剪的?

师:说一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3.以正方形纸盒为例,它的展开图到底有多少种,把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展开图贴到黑板上来。

师:就这么多吗?还有没有了?

……。

这个环节自学质疑的后续,整个环节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用自己的操作实践来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我”的裁剪方案对吗?相对的面如何判断?解决疑问的策略有没有问题……这些问题在学生交流与展示中将一步步趋向明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明显的;在操作交流展示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

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仍然不能够解决问题时,学生学习将自发地转向自主性探究层面,他们产生了合作的愿望,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合时宜地组织“学案”的第三环节——互动探究。笔者做了如下简单的设计:

1.学生打破组际界限,继续探究展开图的形状,交流裁剪方案

2.要求将探究出的方案简单地画下来。

3.小组间汇报方案,同时说出相对的面。

这个环节的要求显然比第二环节要高。它要生成一系列的方案,要弄明白如何裁剪、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要会画出裁剪的形状,并说出相对的面。它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生成新的裁剪方案与形状,知道判断两个面相对的依据。学生主体参与的合作探究才是解决问题的上佳策略。

学生主体探究不能解决问题时,课堂的“话筒”将自然移交到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进而进入第四环节——精讲点拨,再过渡到矫正反馈环节,自然水到渠成。

至于“学案”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迁移应用,是学生主体学习的升华,是学生数学思考的提炼,是学生学生活性的应用,是数学本身的回归。它是在教学初步完成情况下,课堂自然的走向。迁移应用环节中的习题要精而活,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里不做赘述。

独到之三:恰是结合,课堂教学相长的促成。

“巩固案”,不能言其貌似分离,它是对教与学效果的夯实和巩固,是对教与学效度的检测,是让教学走进学生世界的有效手段。这里,充分体现着教学相长的促成。“巩固案”要针对学生的学情与教师的自身教学进行设计,习题设计要让学生教学中已经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教学学生掌握不够好的知识有一些补救措施,或以教促学,或以学促教,把知识框架链接得更为牢固。

其实,“三案”一直是紧密结合的,“六环节”一直体现着教学相长的促成作用。实践“三案·六环节教学的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六个环节贯穿“三案”始终,环环相扣,导练结合,相互补充,步骤明晰,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彰显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使课堂教学流畅而有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完善,相信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务实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

1。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