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组织的理论基础及其构建

摘要:智慧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升华,是未来组织的理想形态。

文章通过梳理传统组织学习型组织,再到智慧型组织演进的演进逻辑,提出智慧型组织的分析框架,指出智慧型组织是以人为核心,以制度、信息技术、伦理和文化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智慧、发现智慧、规整智慧的系统结构。

智慧型组织代表着一条未来组织发展的可选择路径,为此,我们需积极构建智慧型组织以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智慧智慧型组织学习型组织   “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形式,听自然的话”。

这是对智慧最本质最朴素的概括。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渴求拥有智慧、追寻智慧,按照智慧的方式做事、生活。

今天,身处变革时代的组织也无不努力探索智慧之源,寻找永葆组织生机的智慧之匙。

智慧之于组织,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近年,智慧型组织的研究和构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许多组织也在迈向智慧组织的道路上勇敢探索。

但国内外关于智慧型组织的研究还处在基础理论的探索阶段且依旧在学习型组织的残壳中停留,一方面,缺乏理解和认识智慧型组织的宏观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也欠缺从现实中挖掘智慧型组织探索的案例资源。

为此,本文试图提出智慧型组织的分析框架,进而提出构建智慧型组织的路径。

一、 升华:从学习型组织智慧型组织   March和Simon于1958年首先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

1965年,Forrester运用系统力学的原理,首次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构想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一些基本特征。

1976年,Argris和Schon在《组织学习》一书中,进一步对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进行了阐释。

随后Argris相继发表了《组织中的双环学习》、《熟练的无能》和《教聪明的人如何学习》等文章,为学习型组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0年,彼得o圣吉在Argris的组织双环学习理论和Forrester的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整合多学科资源,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核心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圣吉著作的出版和理论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型组织研究的热潮。

在圣吉之后,Pedler(1992)、Walkins和Marsick(1993)、Carvin (1993)、Lewis(1996)、Honey(1996)等人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了拓展。

九十年代始,我国学者杨通谊、邱昭良、陈国权等人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引进国内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解释。

学习型组织是在批判和超越传统科层组织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组织组织结构形态。

对层级控制的强调,使传统组织面对突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革需求时,反应迟钝而错失良机;信息社会的到来,加速了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使得知识成为组织最核心的要素,要求组织更加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创新

学习型组织秉持的激励学习、激发创新和自我超越的管理理念,建立起弹性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大大增加了组织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与传统组织相比,无论是在工作绩效、信息沟通、能力培养,还是在灵活性、适应性、创新性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尽管对学习型组织的探讨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但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演变依然方兴未艾。

学习型组织被描述为一种理想的组织形态,备受理论家和实践者青睐。

但诚如Gilley等人指出的那样,“在过去的10年里,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很多人尊奉学习型组织的方法,吹捧它的种种好处和优势,甚至得出结论说,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发展的最终结果。

我们赞成学习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赞成应该集中精力将传统组织的有关特点、原则和政策向学习型组织进行转化。

然而,我们并不接受这种观点,即学习型组织就代表组织形态演变的终结点”。

潘蒂o西丹曼拉卡则指出,“学习是构成未来理想型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绝不是惟一因素。

未来的成功组织将是高效型组织,善于从组织所有的单位中汲取最高的绩效,而这一切恰恰需要由知识、能力和理解力所衍生出来的更强的集体型智能,正是这一智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可以描述为智慧型组织

这种组织不仅具备学习创新能力,还能够“说话”和自动思考,运用智慧和自我纠偏机制适应残酷的变革,进行自我更新和培育遇见与适应变革的能力,增强集体智慧并为顾客提供高效服务。

可以说,智慧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的升华,在智慧型组织学习只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要素和需求, 组织的目标是追求组织理念的实现”。

传统组织学习型组织,再到智慧型组织的演进,是支撑组织发展内在逻辑由标准化到学习能力,再到组织智慧的转换(见表1)。

这种逻辑演变,反映了人们在适应周遭环境变化中寻求理想管理模式的努力。

我们今天的处境已呈现出与上世纪截然不同的面向,传统组织学习型组织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对组织形态的要求,这促使我们寻求一种替代和超越学习型组织的形态来因应“智能时代”变革的需求。

二、 智慧型组织的分析框架   1. 智慧型组织兴起的背景。

丹尼尔?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

可以说,贝尔的理论是颇有远见的。

20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逐步作别依靠传统工业生产和体力劳动的发展方式,开始知识经济的全球较量。

生产力的提高不再依靠标准化的任务分工,而是源于寻求解决方案时的知识一体化、综合化和新理念的开发能力。

这一背景要求组织进一步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和组织智慧的培育。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扩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人类组织结构形态产生了深入影响。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组织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现代组织管理呈现出鲜明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趋势。

加之,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将会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从而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智能互动。

另外,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理念的兴起,也促进了智慧型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通常是在模糊和非确定性环境下进行的。

今天,组织面临的高度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环境要求组织具有超强的灵活性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变革环境的需要。

“面对一日千里的结构性调整浪潮,惟一能够幸免遇难的只有变革的引导者”。

事实上,那些在变革激流中领航的组织,无不绽放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总是能够先声夺人地预料到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变革和调整。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需要智慧型组织这样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2. 智慧型组织的核心:人。

智慧型组织是由人组成、耦合的复杂系统网络。

组织管理,究其根源来讲都是对人的管理

一方面,人是智慧的源泉、规整和运用智慧的主体;另一方面,智慧是用以增进人类社会的福利和为人服务的。

因此,人应是进行组织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智慧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无不浸染着人本管理的理念,渗透着对人性的关注以及进行人性化组织建构的努力。

组织而言,最重要的资源是其拥有或能够拥有的内外部顾客。

从内部顾客即组织成员来看,智慧型组织应该是为了成员而建构组织,而不是指望让成员适应组织,将组织塑造成为理想的工作场所,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让成员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从外部顾客来看,智慧型组织始终把顾客的需求作为自己思考的原点,把顾客满意作为最核心和最基本的价值诉求,提供更好、更完美的服务。

3. 智慧型组织的五大系统。

(1)愿景系统。

创建智慧型组织,要从个人、团队和组织愿景三个层次不断进行加工整合,使其成为凝聚成员的力量,最后固化形成以组织文化为载体,以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愿景体系。

智慧型组织有效地将个人、团队与组织的愿景进行整合,是对组织内生精华和成功规律的提炼,成为提高组织绩效的指导性原则,因此,组织愿景必须集中体现最核心的组织智慧

(2)学习系统。

与传统组织学习型组织相比,智慧型组织则注重个人和团队学习基础上的组织学习组织共同智慧的开发。

组织学习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涉及组织的核心业务,而且还涉及工作方法、工作流程以及组织的指导方针。

学习方式上讲,智慧型组织更推崇前瞻式和转换式两种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上讲,智慧型组织集中大量精力投入到创新和传承组织智慧

智慧型组织学习坚守两个方面,即工作智慧化和智慧工作化。

工作智慧化指工作过程就是运用智慧和塑造智慧工作方式的过程;智慧工作化指智慧是根据组织的需要,在工作中挖掘和提炼的。

智慧型组织是将工作学习智慧紧密联系起来的,强调工作学习,更强调在工作学习中提炼、传承和创新组织智慧

(3)创新系统。

智慧型组织创新和变革的引导者。

理念创新强调组织智慧根据环境、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变化进行的适时创新

制度创新强调按照智慧型组织的理念设计、改造和完善组织结构与人事管理,形成更加优化的制度安排。

机制创新,突出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激励创新的良好机制,鼓励和表彰创新者,激发成员创新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则注重在工作手段和方法、业务流程和质量管理方面寻求突破,提升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服务创新关注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创新和提高。

智慧型组织创新系统通常包括动力源、领导与团队、评价体系以及文化等。

(4)组织系统。

智慧型组织组织系统与传统组织学习型组织有较大差别,智慧型组织组织结构,把工作重点放在寻求和运用组织智慧上,善于从组织所有单位中汲取最高的绩效和形成更强的集体智慧

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优秀的智慧组织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不断地调整和适应环境和顾客需求的变化。

智慧型的自组织系统“能适应处于变化中的具有不确定及无序特点的外界环境,使组织适应变化的现实和市场环境”;智慧型组织也是自适应组织,能够根据伙伴关系的变化,迅速把自己组成新的模式。

智慧型组织在演化过程中,通过不断自组织,从而实现与复杂环境的自适应

(5)人员系统。

智慧型组织的人员系统包括领导者、执行者和智慧型成员

智慧型组织的领导者是睿智的设计师和战略规划者,对下属的控制不再是权力的控制而是观念的控制。

智慧型组织领导通常把探索组织智慧化为自我成就感。

智慧型组织的中基层管理者,一方面注重团队学习,提升团队智慧;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和执行中特别重视创造性执行。

对基层员工而言,智慧型组织提供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充分条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智慧迸发的人事制度环境。

4. 智慧型组织的支撑基础。

(1)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强调组织事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智慧型组织不仅需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来规范组织的各项行为,而且需要严格执行制度,保证制度效果。

虽然,智慧型组织是处在动态环境中的变革组织,但是维持组织自身运作和管理的基本面依然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

智慧型组织的制度建设应该集中体现组织智慧和人本管理的理念,亦是与组织变革需求相适应的。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高度交融。

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将大大提升组织的效率空间,并成为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面向未来的智慧型组织,必然是先进信息技术的接纳者、使用者和创新者。

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计算机技术与组织管理的全面融合是未来组织的重要课题。

(3)伦理精神。

人的需要和发展是进行组织化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构组织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价值。

智慧型组织绝不同于传统组织对人性的阉割和对人发展的漠视,也不同于学习型组织强调有能力、善于学习组织成员,而是型塑拥有生活智慧适应社会变迁的智慧人。

同时,智慧型组织还摒弃单元价值而坚持多元价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充分尊重个人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得到组织的接纳和认同,进而形成强大的组织归属感和向心力。

(4)文化氛围。

智慧型组织善于从工作中凝炼组织文化,进而在组织内部培育浓郁的文化氛围。

就形式而言,智慧型组织不仅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且突出精神文化培养。

就内容而言,智慧型组织应该建立起涵盖价值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文化体系。

三、 智慧型组织构建路径   智慧型组织具有学习型、发展型、创新型、智能化与弹性化等特征。

既强调组织学习,又以未来发展为导向;既具有创新习惯,又具有智能化和弹性化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创新

可以说,智慧型组织是未来组织的理想形态,是人类未来生活的结构化安排,亦是一种理想化的未来治理模式。

1. 更新组织理念,构建人本型组织

一方面,本着“始于顾客需要,终于顾客满意”的目标,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程序、优化工作流程,为内外部顾客提供“效率服务”;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提升人的素质,使人得到全面地发展、自由地发展、协调地发展、持续地发展。

2.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构建团队型组织

智慧型组织建设要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突破口。

创新人才使用模式。

通过建立基于自由选择的工作团队,创造团结协作、相互负责和相互竞争的组织环境,挖掘团队成员潜能。

3. 进行结构改革,构建适应组织

减少组织层级,实现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和实体化;实施相互分离和制约的专业化管理

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一方面,通过集中事权,实行专业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与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缩减层次、下移重心,充分下放基础事项权力,增强组织回应力、适应力和创新力。

4. 培育创新习惯,构建创新组织

一是要在多层次、广范围上进行创新,建立组织上下创新的层次体系和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事管理、外部关系和组织文化诸领域的创新网络;二是注重将创新成果制度化和进行制度创新;三是加强创新文化培育,培养组织成员创新习惯。

5. 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智能化组织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组织改革和创新构建智能化组织的重要依托,促进信息技术组织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组织的信息现代化和智能化;加快组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特别重视数据管理和风险管理

6. 培育组织文化,构建文化型组织

智慧型组织要重视建构与改革创新适应组织文化再造,为改革创新奠定了牢固的价值基础。

要在人工饰物、信念和价值观、基本假设三个层面上进行文化培育,同时注重智慧型组织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增强组织成员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员巧云,程刚.国内外知识创新组织学习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9,(4):89—92.   3.俞文钊,吕晓俊.学习组织导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小兵.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4,(1):189—192.   5.(美)J?W?吉利.超越学习型组织.佟博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2.   6.(美)潘蒂?西丹曼拉卡,著.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艾菲,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69.   7. 陈通,张红菊.智慧型组织组织学习能力建设.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8—31.   8.(美)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0.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号:15XNH025);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专项(项目号:98514121)。

作者简介:王猛(1989—),男,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

收稿日期:2015—03—19。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