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思维指导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由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摘要]通过研究情感思维认知的基本理论,分析情感思维思政课教学认知体系信仰体系转化的效果,并深入对情感思维调控与选择、信号与疏导、感染与迁移的功能进行挖掘,实现思政课教学认知体系信仰体系转化,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情感思维 认知 信仰 认知体系 信仰体系

[作者简介]孙兰欣(1983—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维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新形势下提高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SZ03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99—02。

一、情感思维认知

1.情感思维认知的内涵。情感思维内在地包含情感的理性化和理性的情感化两方面,是受主体情感作用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概括说就是:“人们通过语言、行为、动作或面部表情等情感因素而表达的某种心理意愿或思维动向的思维活动。”①认知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即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可以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②。

2.情感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情由知起,情自知来”,人们的认知全过程离不开情感思维的参与。一方面,情感思维的全部发展过程都与人的认知水平紧密相连。积极肯定的情感思维通过唤醒人的主观意识形态,高效推动人的创造性行为活动。而消极否定的情感思维所产生的认知将会阻碍个体从事的实践活动。但是,我们的情感和心境是可以通过思维去调节的,可以通过思维认知机制减少或消除负面情感认知的影响。另一方面,情感思维能够影响人自身的感觉和知觉对外界的各种现象进行判断、选择、分析。蓬勃进取的情感思维可以有效推动人们满怀激情地进行各种认知及实践活动;消极落后的情感思维会阻碍人的认知发展;同时,过度激烈或过于微弱的情感思维对人的实践认知活动也是不利的。

二、情感思维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认知体系信仰体系转化的对策。

信仰是人们对自身认为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或学说以及人格化的神灵的极端信服和崇拜的一种心理状态。信仰的充实、安顿能够提升人的存在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现代大学在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挑战和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威胁下,也面临浅薄主义与狭隘主义的危机。大学信仰的失落伴随着大学生信仰危机。”大学思政课纯粹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由此,通过探讨情感思维的各项功能来实现思政课教学认知体系信仰体系转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化为学生信仰理想、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1.通过情感思维的调控与选择功能,实现由理论认知的灌输向践行信仰的渗透转化。单向度理论认知的灌输和说教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而思政课本身不具备实际经济效益性,使得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排斥感。因此,应通过情感思维的调控与选择功能,实现理论认知的灌输向践行信仰的转化。从思政课教学中提取出积极的价值导向因素,用行动践行信仰,展现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实现大学精英教育和信仰培育的有效回归。

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突出情感思维的调控与选择功能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了解政治,形成较高的政治敏锐感和独特的观点意识,并克服不利的多样情感因素骚扰,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学生的欲望需要、兴趣特性、知识结构相碰撞、相融合的过程,课堂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自觉性和客观能动性。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发挥案例征服人心的魅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马克思就曾提出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③因此,可以通过经典案例的教学赢得学生信任,激发学生产生正确的信仰,促使学生理论信仰的正面认可并更加坚定该信仰而不断为之努力奋斗。这样的课程教学才会充满新鲜感,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亲切感。

2.通过情感思维的信号与疏导功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和完善信仰内容。整体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开放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性。教师要以世情、国情和区情的时刻变化为理论分析的切入点,以学生为本,通过情感思维的信号与疏导功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振,使学生认同思政课,自觉形成自我信仰追求。

思政课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意识的传播功能教学设计的核心不但要突出学生的特点,也要反映教师信仰、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发挥教师情感思维的信号与疏导功能,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学生的表情显现和言语表达,重点强调学生教师自身散发的信息进行加工、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传递着自身主观情感和客观思维的信息,而学生则接受或排斥该信息的传递。其中语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教师语言表达传递着至真的情感,则将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和谐有序,实现教学相长。

再者,学生自身情感思维也会对教师情感思维的信号与疏导功能产生影响。当学生状态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时候,就更容易敞开心胸主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信仰教化;反之,当学生情绪消极沮丧时,就会拒绝接受外界信息。因此,教师在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正面丰富的情感思维,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时刻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通过情感思维的感染与迁移功能,推动教师的学术魅力向人格魅力转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信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对知识具有归纳总结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及个人修养。教师通过情感思维的感染与迁移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信仰。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理论进行阐述时,体现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持,以自身的使命感和精神气质感染、陶冶学生,使学生实现由认知学习到信仰践行的转变。

克服单一的理论输灌式教学方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设计上可以运用情感思维的感染功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言传身教,用自身的知识体系情感思维去激发学生的正面积极情感认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独立、自信、自强、进取的品质,并能主动调动自己的全部心智去感悟、观察、观赏、去评定某事、某物、某人和某思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而有效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仰体系。可以通过立体化实践课程、启发式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促使学生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求知、共处、做人、做事。

教学设计上可以运用情感思维的迁移功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改变学生的意识形态。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生涯规划相联系,促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为人处世比技能知识更有益于行走在社会之中。在进行政治理论知识传授时,教师自身情感思维不仅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也能对与学生相关的人产生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可进行迁移,不但可以迁移到学生之中,也可以迁移到与学生相关的亲人、朋友之中,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大家庭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理想信念所具有的情感思维正迁移作用,使每一个社会人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注释]。

①尹鑫.思维创新艺术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96.

②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5.

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26.

[参考文献]。

(前苏)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朱智贤,伍棠棣,卢盛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