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多方合作探索,佳木斯大学先后经历独立培养合作培养高质量幼教师资两个阶段,正逐步走向协同培养阶段。实践中,在招生改革学生培养师资发展课程建设、基地扩展、团队组建、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初步确定协同培养阶段改革重点。文章从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对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期冀指明我校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改革发展方向同时,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师资培养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关键词:卓越教师师资培养;协同培养

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开办的学前教育专业,佳木斯大学自2000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开始,就在逐步探索有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方合作培养高质量幼教师资的有效方式与方法。通过与地方幼教主管部门以及托幼机构的合作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经历独立培养合作培养两个阶段基础上,正在逐步走向协同培养高质量幼教师资阶段。

一、独立培养阶段。

2000~2005年,本专业尚处于建设初期,幼教师资培养以本校为中心,独立培养为主。如专业建立考虑地方发展需要,但没有和地方政府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方案的制订考虑当时幼教发展趋势与特点,突出双语特色,但是对多方面意见征求不足;学生以校内课堂学习为主,理论学时较多,实践学时较少,见习实习机会有限,缺少固定教育实习基地。

二、合作培养阶段。

2006~2014年,本专业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幼教师资培养以地区发展为中心,合作培养为主。本专业通过多方面信息考量,确定了“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艺术特长”的特色培养模式,修订了培养方案全面,追求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的高度统一,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近五年在全国幼教发展良好势头带动下,本专业在拓展联系、加强多方合作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获得以下几方面经验:

(一) 以校内卓越教师计划为契机,探索幼教招生培养机制。

从2013年起,本专业成为本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试点,专业新生报到后由校、院、园共同组织进行卓越班选拔。在自愿报名、文化基础课程筛选、专业技能选拔与职业理想规划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基础上进行二次选拔,确定卓越班人选,并实施单独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校院及其各方资源优势,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教师

(二) 以校内百门课程计划为支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从2013年开始,本校开展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百门课程改革计划,本专业《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多门专业课程参与此次改革。第一轮改革以方法改革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合作学习、讨论自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改革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第二轮改革以内容改革为主,在传统基础教学内容体系中选择添加前沿热点问题、学生兴趣问题以及本地幼教改革重点问题等。

(三) 以校内夏季实践学期为基点,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自2013级起,本校开始实施新版培养方案,重点改革增加了一个为期四周、以实践课程为主的夏季学期,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通过从技能培养与展示到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对不同年级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实现不同类型与不同水平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以校内学分制度改革为依托,推动自主模块课程发展

在学校学分制改革项目的带动下,在传统专业必修课基础上,通过不同年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与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当前幼教发展需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 以校内师资培养计划为支撑,加强专业师资培养水平。

本校鼓励教师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并每年都提供进修、访学与会议交流的机会,从省内高校到省部级高校、从省内中小型学术会议到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从省内托幼机构师资培训到国家级培训均有。作为校重点专业的学前教育专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本专业所有教师都获得了至少一次的外出学习交流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支持。

(六) 以就业供求信息反馈为参考,调整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已形成毕业生定期信息反馈制度。专业教师通过与毕业生保持经常性联系与沟通,了解毕业生工作状态,尤其是工作需要的专业素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本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大纲,增强培养适应性和针对性。此外,本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本地区托幼机构的教师招聘工作总结相关经验,针对招聘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教学的方向与重点。

(七) 以导师制和双导师制为试点,组建专业教育教学团队。

每位学生配一名指导教师,主要对其进行专业思想与专业学习指导。比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及其学习特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与计划,逐渐引导学生自选课程、调整学习目标与计划、进行毕业设计,最后以良好心态进行择业与就业。此外,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期间,同时接受专业教师以及基地教师的双重指导。虽然两项制度尚属初步实施,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实习与就业的心态调整影响较大。

(八) 以地方幼教主管部门为中介,设立多种类型实践基地。

地方幼教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基于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立足于托幼机构的发展与实际需要,根据本专业教育见习与实习的实际需要,协助本专业建立了从公办到民办、从独立到小学附属、从大型到中小型、从本地到外地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切实保障。

(九) 以实习培训评估活动为平台,建设丰富专业课程资源。

专业教师观摩指导学生专业实习活动,利用影像设备记录保存;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幼教师资培训及宣传教育活动,了解当前幼教实践需要;专业教师作为专家学者轮流参加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估活动,深入了解托幼机构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现状。这不仅使专业教师深入实践,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更有助于丰富课程资源,给学生以真实、贴近自身的学习内容,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十) 以地方幼教发展需求为起点,申请教研科研合作项目。

专业师生在与托幼机构及地方幼教主管部门的多方合作中,生成了众多课题项目。如有关小学化倾向、地方游戏开发、转岗教师培训、幼教质量评估等方面课题都是来源于合作探索与交流。目前,多方合作与交流中生成课题已成为我们教科研项目生成的重要源泉。来自于实践的研究,以及拥有实验场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教科研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

三、协同培养阶段(2015年以后)。

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探索中,我校实现了与地方幼教管理部门以及托幼机构的合作培养。然而,合作涉及面虽广,但深度不够,细节性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在坚持经验总结制度化、活动开展多样化、合作交流全面化、信息反馈经常化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以幼教发展为中心,协同培养为主”的改革发展方向。即脱离以本校为中心,不局限于地方发展为基础的合作,突出师生学习共同体、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以及幼教师资培养幼教事业协同发展的卓越幼儿教师培养机制。我们力争将这一过程转化为幼教专业学生幼教专业教师幼教一线教师同步发展的过程,幼教师资培养幼教管理以及幼教实践同步发展的过程,真正形成协同培养机制。由此我们确定在卓越教师招生机制、模块课程选择机制、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课程资源生成机制、教学团队组建机制、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信息平台建设机制等七方面进行改革,作为我校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探索新方向。

编辑/丁俊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