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展生态观”视野下的社区体育发展研究_生态视野的家庭教育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自发性社区体育进行了研究,并应用excel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调查研究表明,自发性体育团体的出现及具体活动组织,具有一种类似自然界生态发展的形成过程和规律。

体育团体而言,在参与者内在体育活动需求和外部条件两者相对变化的情况下,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将其规律归纳为社区体育的“自然生态发展观”,并用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今后社区体育发展,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体育;自然发展;生态观念   中图分类号:G8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41—04   A Study on th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Eco�concept of Natural Development”   CHEN Ze�qu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s and investigations to research the spontaneous community sports in Guangzhou and uses excel 2003 to process the data.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emergence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sports and its organizations has a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ules similar to the eco�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In terms of the sports organizations, there is a metabolism process driven by the relative change between the sport demand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ith the process, the rule can be concluded as the eco�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natur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so as to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Key words: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eco�concept       上世纪90年代社区体育概念推广以来,体育理论界对社区体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大量的论文、书籍问世,成为体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

[1—7]但从目前社区体育研究来看,大部分是对社会学社区定义移植过来,将社区体育活动社区组织相联系,着重点多停留在社区体育的内涵、特征、组织经费等方面。

前人的研究为我国社区体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不够全面和深入,毕竟我国社会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同,如城市中因户籍不同,工作单位和性质不同,获得的体育资源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社区体育的研究,要回归到对人的考察,回归到对人的体育活动参与上来。

1 基本概念与特征      自然发展生态观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下,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需要和发展,维护“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并达到人类社会自身的持续发展

因此,本研究里社区的概念,是指一定区域内有互动关系的居民群落,并不是指有具体组织和管理的居民片区,社区体育则是特指一定城市区域内居民的体育活动

对于社区体育的“自然生态发展观”,则主要是指社区体育发展借鉴自然界生态发展过程,具有自然界生态特点的自我发生、发展、消亡的体育组织

在这过程中既有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特点的影响,两者具有互动的关系。

“自然发展生态观”视野下的社区体育团体有其不同于正式体育社团的特征,其发生是不可预见的、突发的,其组织特点是松散的、随机的,其存亡是自发的、生态的。

这样的社区体育团体发展模式是自下而上的,体育行政部门对其的管理不好介入、难以掌控。

从某一特定社团来看,其发展困境较正式体育团体更为突出,一般是寿命较短,难以为继;而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这样的体育团体存亡此起彼伏,源源不断,总体来看它是生态的,可持续的。

“自然发展生态观”视野下的社区体育发展强调社区体育组织的自然生态发展,不等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体育行政部门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改造能力,去消极地任其发展与消亡;以舍弃社区体育根本发展为前提的自发性发展同样不是自然生态发展观要求的。

作为社区及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一些环节上更好的介入,为此类社区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全民健身的更好开展。

2 基于“自然发展生态观”的广州市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调查分析      广州作为我国大陆第三大经济城市,长期受台港澳和东南亚的外来文化影响,有比较成熟的市民体育文化。

特别是   投稿日期:2010—03—18   基金项目: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80147)。

作者简介:陈泽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体育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文化等的快速发展,民间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通过大量的调查证明,自发性体育活动团体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和组织

[8]本研究以广州的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作为具体的调查对象(表1)。

表1 被调查的社区居民自发运动团体   团体名称项目主要活动地点成员性质与分布逸景翠园羽毛球群一羽毛球新�文化活动中心小区业主逸景翠园羽毛球群二羽毛球逸景翠园会所小区业主逸景翠园足球群足球海珠区、番禺区球场小区业主江西人足球群足球员村二横路北斗球场同乡,全市江西人羽毛球羽毛球东圃剑涛、海珠强盛球场同乡,全市飞龙羽毛球羽毛球赤岗西路强盛球场海珠区羽之梦羽群羽毛球赤岗西路澳力会所海珠区、天河区一带赤岗新村自由羽群羽毛球江海大道新村活动中心海珠区大塘附近居民罗马家园羽毛球羽毛球沥�羽毛球小区业主知己网羽毛球羽毛球燕子岗、广东教育学院球场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2.1 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组织形式 社区体育团体组织尽管目的不同,但都是自发组织,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在实际被调查的243人中,男性135人,女性108人,这说明也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参与体育活动

参与体育活动者的年龄如表2所示。

表2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年龄段频数/人比例/%25岁   25~35岁   35~50岁   50岁以上36   168   36   314.81   69.14   13.58   2.47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体育活动与平时的人际交往有趋同性。

在调查中发现,进行体育活动的个人进入团体群落的原因,朋友形式最多,占到81.48%,其它的如同事占11.11%、同学占2.47%、亲戚占1.23%、邻居占3.71%,说明在体育锻炼中,有现实利益关系的熟人并不多。

而询问中最多的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入,这也是当今生活中网络虚拟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投影。

同时他们在加入与退出上,完全是自主行为,没有约束,这也是采取朋友形式进行交往的重要原因。

网络在当前社区体育团体组织中,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且还是组织平台,在询问社区体育活动成员的组织联系方式中,打电话6.18% ,短信24.69%,网络(QQ、MSN等)67.90%,其他1.23%。

而实际了解得知,每个社区自发体育团体都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QQ群,甚至有些如羽之梦、江西人羽毛球群还有自己的网页。

在网络这一平台上,组织者完成活动的发起、发布公告、公布财务收支、等级评比等许多事物。

作为参与者,团体中的许多人是通过对网站、网页、QQ群、MSN群知晓活动,然后有报名加入。

活动的时间地点虽然固定,但是参与的人却不完全是固定,有些同时加入不同的群,参加不同的活动(表3)。

与网络相适应的是,在团体中可以通过公告的形式,迅速完成每次活动具体组织者的确认,这样可以保证活动不因为少数组织者的缺席而中断。

组织者因故不能继续组织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新的组织者,如赤岗新村自由羽群、知己网羽毛球群等。

表3 参加社区体育团体的情况   参加社区体育团体数比例/%0个   1个   2个   3个及以上8.64   23.46   32.1   35.82.2 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活动活动场地、器材、经费 活动的地点一般都是相对固定,器材和经费则与灵活的加入和退出相适应。

一般活动的地点都是固定的体育活动场地,这些场地小部分是正规的体育场馆,大部分是由其他建筑物改建为体育用途的场馆。

对不同类型建筑的灵活应用,是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广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球场的消失就意味着一些体育群落的解散,比如迎接亚运会城市改造的需要,原来在广州市外环线高架桥下的临时建筑都要拆除,所以东圃剑涛、南洲路沥�羽毛球场两地的社区体育活动团体,因为场地的变故或者消失或者转移活动地点,对于长期在此活动社区居民来讲,则意味着活动的不便或减少,甚至没有机会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因此,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社区体育场馆的布点建设,对于社区体育发展,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的运动器材和活动经费完全是活动团体和个人自己负担,正是这种自发性的投入,才使得这些社区体育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一般而言,活动经费主要包括每次活动的场租和其他开支,一般是平分(AA)制,收费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定期收取一定的金额,根据活动的情况定期公布收支账目,另一种是每次根据具体开支当场均摊,两种方式都以灵活的进出机制相适应。

有时有部分商业赞助。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一些小区和学校有配套体育场馆,但是管理水平一般都比较落后,且价格与以赢利性为目的其他体育场馆相比毫无优势,甚至沦落为小区住房销售的宣传工具而已,比如逸景翠园的游泳池,因为如果按照管理成本计算费用太高,所以对于游泳运动而言,在一般小区仅仅是纳凉消暑的地方,随着高温的结束匆匆而过,不能够产生长期的社区游泳团体

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学校场馆开放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校园安全管理;场馆的翻新、维修、维护;场馆管理人员劳务、水电开支;学校体育正常的教学、群体、训练、竞赛与开放的矛盾;学生教职工与社会人员的矛盾。

因此,一方面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向学校倾斜,加大场馆建设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学校加强管理,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

两者和谐配合将非常有利于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2.3 自发性社区体育活动具体开展的形式 社区自发团体体育活动组织的凝聚力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是参与者自身的选择,外部因素是体育团体组织

内部因素首先来自对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上,在询问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则时,选择就近的是9.88%,有自己喜欢的项目69.14%,有志趣相投的朋友20.98%。

可见就近锻炼的人并不多,参加喜欢的项目才是最大的吸引力,而有志趣相投的朋友说明社区体育锻炼不仅仅是锻炼,也是一种交往。

调查结果显示,85.19%的调查者希望和一起经常锻炼的朋友成为一个团队,表明大部分人愿意参加一个体育团体,这也是社区自发体育团体巨大生命力的体现。

社区体育群落的活动一般以周为单位,固定时间,一周1~5次,而像足球这样的激烈对抗的集体项目,一周1~2次,相应的社区居民锻炼次数也不一样(表4)。

活动内容主要是自发的对抗练习,一般都没有严格的按水平划分场地活动时间,所以每次活动成员都存在明显的水平差异。

有些团体组织过训练与比赛分开进行,但是因为两者人数和场地都不好安排而作罢,而有些团体则会开辟专门的场地另外结算,聘请教练指导练习。

表4 活动频率分布   活动频率一周多次一周一次几周一次几个月一次比例/%62.9529.633.713.71 除平时内部的活动之外,还会组织一些与其他团体的比赛,这一点足球团体比较频繁,像羽毛球则相对较少,这应该和运动项目的特点相适应。

因为足球需要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进行对抗,羽毛球则相对要求低一些,但是有趣的是在诸多团体中,篮球则更像是“随时买票上车”的活动,没有见到固定活动社区活动团体,只有一些小区在有业主比赛之类的才会有临时队伍参加。

在这些业余活动中,有些是政府组织的,如广州市每年都有市长杯足球、羽毛球赛,这些比赛的参加者都是组织比较好的团体

所谓组织比较好,是水平相对较高,且有固定经常参加活动的核心成员。

这些骨干和组织者都不一定是该项目团体中水平最高的,但是都有上场机会,这和当今社会提倡的平等参与、共同健身的理念相符。

但总体来说对大多数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来说来自官方组织的比赛是个很“奢侈”的想法。

仅有19.75%的受访者参加过由体育局或者其他政府部门组织体育活动,诸如横渡珠江、市长杯球赛、奥运长跑等活动;而46.91%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所居住的社区小区、街道所组织体育活动

可见,由体育管理部门组织的比赛水平较高,参与的人数有限,而社区小区、及街道组织举办的活动更有辐射力。

社区体育活动中,专业辅导和组织依然匮乏,从表5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点,可见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更有效的体育组织管理。

而在开放式问题中,被访者的回答和前面的客观题回答基本一致,围绕的问题依然是赛事组织场地等超乎社区体育团体组织能力之外的问题。

这也说明了社区体育目前开展的瓶颈所在。

表5 在体育活动方面最希望获得的指导或帮助情况统计   选项高水平的专业指导组织交流和比赛场地和器材比例/%46.9140.7412.352.4 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的生命周期 对于这些社区体育群落,同样具有生命周期。

以海珠逸景翠园小区羽毛球和足球群为例,都经过了组织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小区羽毛球群曾经在小区外某球场固定开展活动达2年,然后小区会所球场的投入使用,使得这个群有了一次裂变,更多的人选择了在更方便的小区球场活动,此后两年随着入住业主的增加,小区场地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订场困难,且可容纳的人有限,于是群活动变的不再固定。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选择了参加周边羽毛球场的活动,而剩下一些不愿意在路途上花费太多时间的人,则变为减少打球的次数,甚至不再定期参加锻炼了,实际上这个坚持了2年多的群落已经解体。

但是原来坚持在小区外场开展活动的人,则没有被场地干扰,将定期的活动坚持至今。

以此相映证,在询问社区体育体育团体参与者中最近的一年内是否更换过不同的运动团体的,没有更换过的48.15%,一次的18.52%,两次的16.05%三次及以上的17.285。

伴随这种人员变换,说明社区体育团体也在发生变化。

小区的足球活动则反映另外一种变化,在2003年小区业主举行了第一次小区足球联赛,以各栋住宅为单位。

平时每周有两次固定的足球活动,地点固定在小区周边球场小区没有足球场)。

而后随住户的增加,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有10支球队近200人参加,而这几年的比赛还作为社区新闻,被南方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报道。

但因为业主的搬迁和年龄增大,以及小区住户的进一步增加,可以组织的愿意踢足球的人越来越少,同时原来作为临时球场的工地都纷纷开工,球场越来越少,导致在08年联赛规模缩减为4支球队,平时的足球活动也改为每周一次。

从这两个团体活动变化可以看到,作为自发的社区体育团体,因为自身和外部的因素影响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3 社区体育团体的自我发展和更新与自然生态的比较      3.1 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与自然界生命个体的出现一样具有自然性 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发展良好的团体,首先取决于组织者的组织能力,然后是组织的壮大和发展

通过这些团体的考察,可以了解社区体育团体组织者的出现是偶然性的,基本是个人对体育运动的喜好。

在这一点上,与自然界中生命个体的出现是一样的。

在人—体育项目—活动场地三个要素间,只有在后两者具备的情况下,才有这样组织者出现,然后根据后两者的条件开展后续活动

这一现象也说明目前社区体育团体的自然性,存在偶然和必然。

比如说对观察者来说组织者和团体的出现是随机的,这是偶然性,但是在这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大量社区居民有参与体育活动的的热情和需求,同时也有适当的场地的满足,这正是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出现的必然性的表现。

3.2 自发性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类似自然界一样的流动性变化 首先,活动组织者在社区体育团体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组织者,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在某个事件中的位置,而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使得各个因素得到统一和协调。

要让一个小的因素不影响一个共同的大目标,既需要组织技巧,也需要很大的耐心,这些差异性如同生物界中个体差异一样明显。

其次,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群落里面同样具有流动性,在考察的这些项目群落中,所有团体中同时存在两个及以上组织者,而在这半年内更换了直接领导者的有两个。

更换原因主要在于搬家、工作变动、生活变化等方面,也就是说组织者同样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但是通过自发的角色接替,可以避免不利的影响,但组织者的个人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不同,同样会影响活动的开展。

这种变化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而不同人在团体中的组合,也像自然界中生物个体的迁徙。

3.3 方便合适的运动场所是社区体育开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自然界中,生态环境是生物个体繁衍栖息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环境会有很好的生物群落和生命个体,反之则导致群落和个体的消亡。

社区体育活动中,这一规律同样有反映,一个方便社区成员进行体育活动体育场馆,是决定以后一切的根本。

比如广州知己网羽毛球群,尽管他们活动场地从海珠区江燕路体育场转移到了客村立交的广东教育学院球场组织者也换成了第三代,但是每任组织者都在群内选择经常参加活动,且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人继续组织,所以活动依然不断,至今已经是140余场,除去放假和其他原因,以每周一次计算,已经快3年。

作为一个完全面对陌生人士,可以自由进出的组织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

同样因为亚运城市改造,天河区外环下的剑涛球场拆除,原来在这里长期坚持活动的江西人羽毛球群被迫迁移到海珠区赤岗及工业大道一带,由于原来成员嫌路途遥远,于是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最近半年都几乎没有活动

而对于已经解体或者处于休眠状态的团体来说,并非意味着成员就此放弃相关活动

比如前面的逸景翠园羽毛球群,在活动停止后,其成员中有大部分转到周边其他球场羽毛球团体

其中一个成员继续组织了一个新的飞龙群,面对所有愿意参加的成员,活动地点也改在了赤岗西路强盛羽毛球俱乐部,2009年上半年参加了广州市市长杯羽毛球赛,进入了团体前八。

4 对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的利弊分析及政府导向      4.1 对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的利弊分析 自发行社区体育团体是随着网络的发达而逐渐兴起的新形态,对其利弊我们应该辩证的来加以理解。

利中存在弊,弊中存在利,利与弊是变动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首先,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即他们的出现时偶然的,活动频次和组织形式也并不固定,其生存周期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这类社区体育发展存在很强的管理不确定性。

然而,其活动地点又都是相对固定,器材和经费则与灵活的加入和退出机制相适应;从另一角度看,对此类团体进行合理管理还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虽然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2年左右时间,其主要发起人也具有流动性,看似不利于社区体育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原则。

然而,团体活动组织又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同时运动器材和活动经费的自发性投入又使得这些社区体育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并且随着年轻人社交渠道的便捷快速,新型的自发性体育团体不断涌现,构成百花齐放的社区体育团体生态体系。

再次,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的群体构成往往具有随意的、松散的特征,他们不存在利益关系和组织隶属关系,因此当发生特殊事件时存在责任归咎无主的问题,同时组织的合法地位也得不到社会认可。

然而,团体的构成个体往往具有亲属关系、同事、同学关系,或者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的群落,只要社会给予合理的关照,此类团体的社会认可及法律地位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如适当给予经费投入,必定极大地促进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

4.2 对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的管理建议 首先,我们要明确对社区体育管理的原则,即是通过管理使得社区体育发展兼顾安全、公平、民主与和谐,目的是使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

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我们要以“自然发展生态观”为指导,对这类团体要更多的包容、支撑和引导,尊重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其回归自然发展之路。

从调研结果可以了解到,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是自发性为主,而这种自发性与生物界的自然规律有很多相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组织和发起的自然性,开展中符合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个适合的环境。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在经历一个从个体到团体的过程,未来这一过程将会过渡到真正西方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形式。

而这一过程来自于社区体育内部的自然发展动力,首先是自身的需求,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因为个体差异分化为不同团体,在实践中经过淘汰和优化,既有新的团体产生,也有老的团体的消亡。

这种变化有如自然界中生物群落的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区体育团体将不断自我完善。

在未来社区体育发展,更多的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能力来完成。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政府保持一种“自然生态发展眼光”,从宏观上进行投入,创造良好的行政法规来辅导,提供更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尊重其自发性,适时的介入,适当地考虑经费的支持,就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活动需求的保证。

5 结 论      在对广州市自发性社区体育进行的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组织形式、资源状况、活动特征和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自然发展生态观视野下的社区体育发展的特征,即自发性社区体育团体与自然界生命个体的出现一样具有自然性、自发性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类似自然界一样的流动性变化、方便合适的运动场所是社区体育开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对自发性体育团体与政府的导向问题上,本文认为体育行政部门应该给予积极地支持,提供环境和平台,但不要过多地介入其本身的发展,应尊重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其回归符合自身条件及周边社会环境的自然发展道路,这才是未来社区体育发展的根本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4.   [2] 倪秀海.社区体育发展与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7.   [3] 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楼兰萍,虞力宏.社区体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95—596,599.   [5] 黄聚云,舒盛芳.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学术理念的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7—12.   [6] 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与科学,2006(4):47—49.   [7] 欧阳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制约因素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   [8] 翁锡全,潘哲浩,林文�.广东省城镇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85—87,91.第33卷 第12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