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升降出入析半夏泻心汤

摘要:历代医家多从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多有不合理之处。

升降出入理论具有普适性,用来分析半夏泻心汤,符合中医理论体系和痞证的病机。

方中半夏开郁散结助气之外出,黄芩清泄半里助气之入,黄连通泄三焦,助气之降,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助气之升,干姜为佐。

本方的应用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升降出入痞证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11—0105—0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本为少阳证下后成痞而设,为和解剂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配伍特色明显,是研究热点。

如宋小莉[1]认为本方的配伍规律研究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规律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目前针对本方的分析多从寒热并用入手,然多有不合理之处。

如从升降出入分析半夏泻心汤,可以给寒热并用更合理的解释,为其临床灵活应用提供切合的理论依据,并将着眼点从方剂本身转向了方剂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方面。

1从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的不合理处   1.寒热共存,在机体上多为上下寒热不一或表里寒热各异,二者共存一处相对罕见;2.从方剂本身而言[2],半夏泻心汤需去滓再煎,取其和解,诸药依然寒者自寒,热者自热,则药物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成为空谈;3.《周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3]然若从寒热并用分析,汤药入胃,寒者自寻互结之热而清之,热者自寻互结之寒而温之,神奇如此岂不有违“火就燥,水流湿”的同气相求之理;4.从寒热并用分析本方,黄连黄芩并用黄芩有多余之嫌。

若运用升降出入理论析本方,上述不合理处皆可得到解答。

2升降出入析方的合理性   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方式,升降出入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而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4],伤寒论虽未明言升降出入但神而用之[5]。

升降出入理论在中药则体现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上[6]。

伤寒论中多处论及阴阳自和则愈,提示机体存在向愈机制,也即人体是自稳系统。

方药的作用,最终落足于实现阴平阳秘。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普适性,用于分析方剂,具备合理性与可行性。

3从升降出入半夏泻心汤   痞的病名来自《易经》的否卦,病机关键是升降失常,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证少阳证后下而成。

少阳枢机不利,开合出入失常,妄用下法,引邪入里。

少阳证下后有证不变者,有结胸者,若平素中气亏虚则变为痞证

由此可见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证,病机是中气不足,中焦气机升降失司,痞结不通;兼有少阳枢机不利,邪郁半里,出入受阻。

方中半夏开郁散结而助气之出,黄芩清泄半里而助气之入,人参、甘草、大枣益气,气足则清气自升,黄连通泄三焦,助气之降,干姜为佐,一则制半夏之毒,一则制芩连之寒。

诸药相合,升降出入复常而阴阳平秘,痞证自除。

正是因为半夏泻心汤调节气机的作用,使其可以用于各种胃炎、胆囊炎、糖尿病胃轻瘫、慢性乙型肝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失眠、痤疮[7]等多种疾病而疗效可靠。

4从升降出入析小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证少阳证而来,半夏泻心汤亦是由小柴胡汤衍变而来,若升降出入理论能够合理分析小柴胡汤,则可作为佐证之一。

郝万山[8]认为少阳主枢,不仅为表里之枢,也为阴阳之枢。

小柴胡汤可治少阳枢机不利,也可认为柴胡从半表引气机之出,半夏从半里引气机外达,黄芩从半里引气之入,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和营卫,益中气而助气出入之源。

开合出入复常,枢机得利,病症自除。

5五泻心汤合论   若从升降出入半夏泻心汤,还要合理解释《伤寒论》治痞的其他诸泻心汤,但《伤寒论》文字古奥,记证简洁,多据脉辨证,现代临床各方证又难以尽见,故难以精当分析。

而罗美《古今名医方论》[9]引王又原合论五泻心汤说可供参考,王又原认为半夏泻心汤可以“彻上下”,生姜、大枣能“生发胃家升腾之气”;甘草泻心汤中甘草可以缓下利,和上逆,温中气;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痞未成,所以用麻沸汤渍,取无形之气用;附子泻心汤因有阳虚,附子煮汁用,三黄汤渍用,重在温阳,三黄取沉降之气而不用其苦寒之性味。

方论虽没有明言升降,但处处不离升降,提示五泻心汤均可从升降出入来解析。

6结语   运用升降出入理论分析半夏泻心汤,符合中医理论体系和痞证的病机。

不但为本方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同时为其临床灵活应用提供切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小莉.半夏泻心??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3):285—286.   [2]狄玉敏,王英.浅谈半夏泻心汤的基本配伍[J].河北中医,2002,(5):361.   [3]郑红峰.周易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32.   [4]杨宝元.试论《内经》升降出入理论[J].光明中医,1999,(6):3—4.   [5]吴丽丽,程畅和.“升降出入”理论源流探析[J].甘肃中医,2009,(4):3—5.   [6]刘玉金,孟静岩.浅谈以升降出入理论指导方剂的运用[J].新中医,2009,(5):109—111.   [7]张保国,刘庆芳.半夏泻心汤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成药,2011,(2):318—321.   [8]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4.   [9]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8—69.   (收稿日期:2017—08—07)。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