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的信仰变迁与信仰教育】外国人谈中国人的信仰

[摘  要] 建国60多年,我国青年信仰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化、理想化、盲从化逐渐到多元化、世俗化和主体化的变迁过程。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当今的信仰教育应该从建构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明确青年主体的合理定位、倡导国家的主导信仰、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真正内化成为青年自身的价值追求。

[关 键 词] 青年;信仰;信仰教育   [作者简介] 林晓,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梅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1]青年信仰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也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变革而变迁,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我国青年信仰变迁的主要特点      1. 建国初期――文革之前:青年信仰理性化、单一化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党风社会风气良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而且党对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广泛而深入。

从1954年11月到1955 年9月,中共中央先后批转了三个有关加强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文件,在全国135个大中城市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批判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革命斗争经验武装教育青年

通过这次集中的道德教育,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道德意识成为了青年信仰的主流。

当时有无数的青年高举“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旗帜,自愿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创造了至今仍然激动人心的光辉业绩。

可以说建国初期头七年是我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道德最受推崇和鼓舞人心的时期。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初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实际上带有一种理想化、单一化色彩,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青年的唯一的“圣经”,很少有青年知晓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的东西,部分青年选择信仰的时候也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比较和选择,并不清楚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盲目跟随或顺从当时的主流,把信仰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时髦或者政治任务。

这种信仰的理想化、单一化和盲从性在后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出现失误和挫折时,就暴露出其脆弱性。

2. 文革十年:青年信仰“宗教化”、狂热化   “宗教化”的信仰是指“崇拜无所不能但却虚无飘渺的‘神’,或把现实存在的活灵活现的人当‘神’一样崇拜”。

[2]“狂热化”的信仰是指对信仰的一种狂热和迷信。

文革十年,个人崇拜完全充斥着青年的精神世界。

林彪一伙大搞“突出政治”,说什么“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顶峰”,“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对于“最高指示”要“坚决拥护,坚决照办,上刀山下火海也要保证完成。

”当时的报刊、广播也大谈什么“无限信仰,无限崇拜”,说“这就是信仰真理,崇拜革命”。

青年人的思想情绪在这种“左”的舆论和教育的引导下,日益变得狂热起来,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崇高的信仰完全庸俗化成为对毛泽东的偶像化的个人崇拜,把毛泽东当作“神”一样来“顶礼膜拜”。

在思想上信奉“三忠于”、“四无限”;在行动上手持《毛主席语录》,高呼“万寿无疆”、“永远健康”;向毛主席画像早请示、晚汇报,唱语录歌,跳忠字舞;红卫兵的诞生,更标志着青年信仰的“宗教化”达到了一个巅峰。

除了对领袖的偶像化的极度崇拜和爱戴之外,青年信仰的“宗教化”、狂热化还使得他们对“异己”极度的仇恨和敌视。

红卫兵小将们疯狂地打倒所谓的“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进行“夺权”斗争,引发了不少流血冲突。

可见,十年文革,青年信仰已经完全抛弃了理性,走向了“宗教化”、狂热化。

3. 1978年――80年代末期:青年信仰主体化、理性化   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国家实行拨乱反正,开创历史发展新时期。

高考重新恢复,初步实行改革开放,青年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都有一种“天亮了”的感觉,对国家和社会带有一种感恩的心情,急切地想报效祖国,并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开始充满期待。

特别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青年在对历史的反思过程中,逐步开始了对自己人生、政治信仰的新的探索。

在人生信仰方面,青年们发出了“人为什么而活的呐喊”,1980年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建国以来人生观的第一场大讨论;1982年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抢救落入粪池的老农而牺牲的事件又引发了一场“是否有价值”的争论。

[3]在政治信仰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那么狂热了,出现了怀疑,部分青年开始由政治热情走向政治冷漠,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政治信仰

1981年《中国青年报》还专门对大学生该不该关心政治的问题开展了题为“读书与政治”的大讨论。

有些青年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政治情绪化,对社会主义的极端不信任,崇尚资本主义,导致了80年代末期以青年大学生为“主角”的学潮的爆发。

同时,在这一时期金钱、权利、宗教等成了不少青年信仰的“新宠”。

有学者指出,我国文革后开放最早的沿海城市――广州“全市现有基督徒1万3千名,其中青年占了1/3”。

[4]人生信仰的思索、政治信仰的动摇、新的信仰的涌现,都无一例外地标志着青年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体而存在,以自我的眼光审视着和寻找着信仰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我国青年的自我意识开始真正萌发,青年信仰呈现出主体化、理性化的特点。

4.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青年信仰多元化、世俗化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深化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逐步显现,使得青年人的信仰状况明显改善。

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连续十多年的滚动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青年有着明确的信仰,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大部分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对党和国家充满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信奉社会主义道德,能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及利益冲突;能以国家社会的主导目标引领个人的人生发展方向。

同时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发展使得青年人的信仰不再像建国初期那样的单一,除了主流的信仰之外,上帝、明星、金钱、权利等等虚幻的或者物性的东西在部分青年信仰世界里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其它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主义”也成为部分青年“追捧”的对象。

在这一时期里,青年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挑选信仰对象,很少受到外在的强迫和压力,更多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意愿,从满足于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自由选择,理性思考,批判吸纳。

尤其是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的时候,更是打破了建国初期的盲从和文革时期的狂热。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信仰多元化凸显了青年信仰选择时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的批判性。

然而,从信仰对象的性质来看,青年选择信仰对象要么是物性的东西,如金钱、权利等;要么是虚幻飘渺的东西,如上帝、观音等;要么就是非科学的主义,如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就导致了青年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世俗化、庸俗化。

从这一层面上看,青年信仰多元化又反映出当前青年信仰的功利化、非理性化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信仰的迷失或信仰危机。

二、我国青年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      “信仰不仅关系着个体的精神气质和生命质量,更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价值取向。

”[5]加强对青年信仰教育,不仅仅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青年信仰教育:   1. 建构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   信仰对象只有具有本身内在的魅力,才能够促使青年自主地将其作为终极的价值;并且,不管自己面临着何种境遇,都会对其不离不弃,产生一种持久的坚定性。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青年进行信仰教育的时候,首先必须建构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

黄慧珍博士指出,信仰建构有两根支柱,一是真理的建构,二是价值的建构

[6]首先要建构信仰“真”的魅力,即这种信仰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

其次要建构信仰“价值”的魅力。

一种具有“价值”魅力的信仰,其核心理论必须关注青年的内心需要。

要让青年觉得,有了这种信仰,自己不再是茫茫世界中内心充满不安和焦躁的孤独的“我”,而是内心充满了平和与安定,人生的终极意义得以实现的幸福的“我”。

此外,信仰不仅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种具有“价值”魅力的信仰还必须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信仰教育应该让青年觉得,这种信仰不仅仅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自己人生意义的终极追求来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终极价值追求而增添力量。

可见,建构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需要从信仰的“真”和“价值”着手,在保证信仰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既要满足青年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又要满足青年对于实现国家和社会终极意义的贡献力量的需求。

2. 明确青年主体的合理定位   青年的定位问题至关重要,关系着青年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身和周围的关系,从而决定他们信仰选择的出发点。

一个真正的信仰应当是信仰者将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经过理性的批判和选择的结果。

如果青年将自己定位于依附于某种外在事物的主体,那么他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就相当薄弱,在选择信仰的时候更多是顺从于这种外在的事物,忽略了“我”;而如果青年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没有看到自己与周围的关系,那么他的个人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就会恶性膨胀,在选择信仰的时候就会更多的从个人利益和需要出发,忽略了“我们”。

前一种定位思想,将会造成青年选择信仰时丧失主体地位,盲目顺从和崇拜某种信仰;后一种定位思想,则会造成青年信仰选择以自我为中心,信仰走向功利化和实用性,忽视了社会共同体的需求。

因此,教育者在帮助青年确立一个科学的信仰的时候,应该注重帮助青年明确自身的主体定位,让青年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主体,而且自己还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在选择信仰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理性地批判,审慎地选择

3. 倡导当代国家的主导信仰   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面对多元化社会信仰,青年经常地处于信仰判断与选择的冲突之中。

这应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但是,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尽管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信仰在类型、层次上有所不同,可是其中必然存在一些约定俗成和公认的一致性的信仰追求。

这是由于社会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都需要有一定一致性的信仰来调节多元化信仰追求,使得人们能够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凝聚力,在实现自己的终极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终极价值。

否则,任何社会和个体都无法在多元化信仰世界里共存发展。

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信仰已经日益迷茫的青年来说,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

我们必须在当前多元化信仰中,抽离出一些共同的信仰价值要求,生产一种“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的信仰和主导性的社会理想。

”[7] 这种信仰既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与崇高性,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包容性的,在青年具体信仰的根本目标与其保持一致性之外,不会对青年的具体信仰进行强制干涉,并能够引领青年走出信仰的迷途,胸怀信仰,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4. 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是实现信仰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对信仰教育的效果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新技术涌现的现代社会里,信仰教育只注重知识性灌输的片面做法已经不能产生真正的实效。

信仰教育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是引进情感教育

有学者指出,情感为人类信仰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同时也为信仰的强化与扩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8]有了情感,青年对于信仰的追求就会热忱而执着;缺乏了情感,青年信仰势必会是动摇和短暂的。

情感教育青年的精神世界出发,教会青年正确体会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激发出青年对于自身、他人、社会的最为深厚的感情,引导青年情感走向崇高,感悟出人生的真谛,进而产生和强化对人生和社会终极关怀的追求。

此外,除了情感教育外,创新信仰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教育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联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唯一纽带和桥梁。

信仰教育中,实践教育可以帮助青年走出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出内心的苦闷与狭小,在实践中检验自身信仰的科学性,感知崇高信仰社会需求,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信仰的内部环境。

真正的信仰生成是通过实践,达成知行合一,从而实现从信仰到行为的转化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2]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13.   [3]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73.   [4]吴惟新.青年信教问题初探[J].青年研究,1990(8):39.   [5][7]梅萍.论生命的信仰与德育的使命[J].教育评论,2006(2):10.   [6]黄慧珍.信仰及其危机和转机[J].哲学动态,2002(12):21.   [8]冯天策,吴瑞敏.论人类信仰活动中的情感因素[J].理论学刊,2006(12):59.      责任编辑/慕云。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