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文语言学研究述论

摘 要: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但目前学界从语言学角度对柳宗元文学作品的研究尚显薄弱。除柳宗元诗文校注外,一般散见附属于文学、思想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中。究其原因,是对仿古文言柳宗元作品的语言学价值认识不足。本文将概述柳宗元诗文语言学价值及研究现状,并据此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柳宗元诗文语言学研究现状;展望。

作者简介:邓若瑜,女,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2。

柳宗元诗文哲思高远,简古峻切。身为“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成就文大于诗,开一代文风之先。目前学界在柳宗元生平、接受史、思想、文学理论、诗文创作、文学成就、作品考订和文集整理、柳学的建立等各方面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柳宗元文学作品的语言学研究尚显薄弱,除柳宗元诗文校注外,一般散见附属于上述其他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是对仿古文言柳宗元作品的语言学价值认识不足。

一、柳宗元诗文语言学价值。

(一)仿古文言语言学价值及研究现状。

通常,魏晋以后模仿周秦书面语所写的文言文被称为仿古文言文,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代表作。过去偏重仿古文言的文学和思想价值,忽视其语言学价值,导致唐宋八大家文学作品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中的地位相差甚远。汉语史研究以偏口语性的书面材料为主,西汉以后的崇古等思想导致书面语和口语开始分离为两套体系是学界共识。仿古文言既崇古又无法脱离现实,导致书面材料文白夹杂。因此,中古口语语料缺乏,研究出现断层。但事实并非简单如此,王宁指出:“唐宋仿古文言虽然是对先秦书面语的模仿,但受到当时口语的影响,又受到唐宋散文文体的影响,在书面语的发展上,与先秦语言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进展显而易见。考察这种语言,对汉语史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仿古文言语言学价值是否还可以挖掘,如何挖掘,如何从文言中剥离口语成分等问题,仍待新思路与新方法。

目前,专门针对仿古文言语言学研究比较薄弱,且大多集中在唐宋八大家名作上,其中又以韩愈、苏轼研究相对充分。其余各家作品也有从词汇用韵等方面的系统针对性考察,但总体而言探讨十分局限。北京师范大学王宁、谢序华等学者主持“唐宋仿古文言与先秦文言句法比较研究”课题(2004),以谢序华《唐宋仿古文言句法》(2011)、《唐宋古文与<荀子>句法比较研究》(2015)等专著为代表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仿古文言语言学研究的缺失,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经验与思路。

(二)柳宗元的语言观。

柳宗元多次提及古文的功用和价值,除“文者以明道”等文学理论外,也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文章中表明其创作技巧和修辞原则主要是学习先秦两汉著作,证明其词汇、韵律、句法等语言运用存在仿古现象,值得探究。

柳宗元虽没有像韩愈一样明确提出“文从字顺”的主张,但同样坚持这一原则,并在语言的运用与规范上十分严谨,如《复杜温夫书》:“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夫哉,疑词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思之则一益也。”他教导青年人行文合乎章法,虚词的运用同实词一样重要,疑问词与判断词不可混同。对待修辞和语法的严谨态度,证明其文学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的语用规范。

二、柳宗元诗文语言学研究现状。

虽然针对柳宗元文学作品的语言学研究相对薄弱,且大多零星夹杂于文学、美学价值论述中不成体系,但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理:

(一)训诂与词汇研究

柳宗元文集,最初为刘禹锡所编三十卷,现已亡佚。北宋时对柳集的整理工作偏重音辨注释,前期版本也已流失,北宋后期至南宋陆续有孙汝德《柳集全解》、文谠《柳集补注》、童宗说《柳文音释》等训释材料。[2]以上各本初为单行,此后有各种综合本,《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为最早集注本。前人成果丰硕,但一方面分散于各书之中,不便查找与应用;另一方面仍尚有不足,如该注而未注的典故、人事、地理,作品系年和真伪应再作商榷等。为此,中华书局《柳宗元集校注》(2013)针对以上不足进行全面整理,为柳宗元研究提供了可靠而齐全的文献资料。此外,何书置《柳宗元研究》(1994)集中收录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疑义与纠正,以及大量版本考据和字词考释勘误,是当代柳学研究中鲜见关注语言学探索的专书。单篇论文仍以训诂居多,如张进军《<封建论>中“是矣”注释质疑》(1997)、王雪樵《柳宗元故里地名考辨》(2001)、張万银《“欸乃”非吼声》(2003)、杜纯梓《柳宗元诗文中的湘方言词笺注五例》(2004)、方有国《<种树郭橐驼传>的两则注释——“养”“性”》(2005)、周章裕《<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假问题》(2011)等。

随着对柳宗元诗文语言学价值认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出现了有系统性针对性研究的论文,如:王一民《柳宗元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和发展》(1996)表明柳宗元从先秦汉语中直接引用部分单音词并规范和发展了词义。石微硕士论文《韩柳诗复音词研究》(2007)及《韩柳诗复音词的总体特征》(2008)从不同角度分类描写韩柳诗中复音词的基本面貌,并据此论证了中唐时期复音词的飞速发展。此外,还通过归纳《汉语大词典》中对韩柳诗复音词的引例,探讨韩柳诗的语料价值及《汉语大词典》在释义和书证上存在的不足。郑晓艺硕士论文《柳宗元散文复音词研究》(2013)将柳宗元散文中出现的2376个复音词进行分类描写与历时研究,将其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和隋唐词汇四个部分梳理脉络。这些研究虽不完善,却弥补了柳宗元诗文复音词系统研究上的空白,并使韩柳诗的词汇研究从传统训诂学向语义学发展,更具科学性。

(二)语音研究

柳宗元押韵险奇及以方言入诗等特点使得其诗文在语音研究上富有价值,如梁德林《论柳宗元诗歌的奇险风格》(2014)分析柳宗元善用险韵(专押包含字数较少的韵部,用艰僻字押韵,独创拾余韵诗,首创增韵体等),从其强烈的个人特色中窥见时代的审美风尚。荀春荣《柳宗元诗文用韵》(1992)、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文人用韵特征》(2002)是将柳诗文运用于语音研究的范例。荀春荣穷尽考察柳宗元近体诗、古体诗和韵文中体现的韵系、韵例和韵脚,通过与李白、杜甫、韩愈诗文用韵情况作对比,窥探唐代语音的实际情况。储泰松利用柳宗元诗文材料系统探讨时代及地域用韵特征和语音发展,将唐五代关中文人用韵系统归纳为28部,分4大类59小类,其间不少参差通押现象,可反映出唐五代通语的韵类分合以及关中地区的某些方音现象。以此为研究思路的学位论文有潘瑾《唐代永济诗人用韵考》(2006)、葛晓静《隋唐诗人入声用韵研究》(2010)等。

(三)语法研究

古汉语语法尤其是文言语法相较词汇、语音更稳定,且历来对仿古文言研究不够重视,因此其语法研究尤其薄弱。莫山洪《论柳宗元散文句法特色与骈散相争》(2003)指出柳宗元的古文句法骈散结合,对后世散文创作中的句法运用影响深远。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二十四讲》(2010)讨论了柳宗元论说文最常使用疑问句和反问句式,如“不……而……”、“况……乎……”、“可……乎……”等,通过句式的跌宕变化表达语气的激愤。谢序华《唐宋仿古文言句法》(2011)选取部分柳宗元诗文为语料组成,但尚未发现系统针对柳宗元作品的语法研究。从现有成果来看,柳宗元诗文全方位的语法研究尚有较大挖掘空间。

(四)修辞研究

在专书方面,郑子瑜《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1992)自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古文》中选出151篇,指出其修辞偶疏之处并试议修订,是讨论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的开创之作。学界亦曾围绕此书的内容和价值展开讨论,如雷汉卿《<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指瑕》(2001)。

散见于各书中尚未形成系统性论述的情况较多,内容包括修辞观念和修辞方法,如蒋凡《文章并峙壮乾坤:韩愈柳宗元研究》(2001)在“韩愈柳宗元散文艺术之异同及其贡献”一节中提到以下几点,一是韩柳散文虽师承西汉司马迁、班固,反对骈偶之体,但汲取《楚辞》以来辞赋的养料并加以创新;二是柳宗元善用排比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增强议论与讽刺的气势,对比突出人物特质;三是以柳宗元山水游记为例进行炼字分析;四是对其语言音乐性的分析,如散文一般不押韵,但《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句尾存在间隔不等的押韵现象,《种树郭橐驼传》四字句、三字句与长句组合的音步变化呈现出灵动顿挫的节奏美等。沿此思路,还可从韵律句法学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论及修辞观念的单篇论文还有唐朝阔《词正、言畅、道明一一试论柳宗元修辞理论》(1989)、刘虹《论韩愈、柳宗元修辞观》(1996)等。论及修辞方法分析的单篇论文,如郭莲花《柳宗元对五种修辞的运用》(2011)分析柳宗元对颜色词、数词、联绵词、叠音词以及复辞五种修辞的应用特色;胡静《柳宗元修辞观及在论说文中的实践》(2017)指出柳论说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排比、引用、比喻、对偶四种辞格。但以上论述均为研究文学、美学价值服务,没有建立在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上。

三、柳宗元诗文语言学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无论在文白并存的语言事实上,还是文学语言本身的特殊之处上,仿古文言柳宗元诗文在语言研究上的意义不可替代且有很大发掘空间。在后续研究中,要注重系统性,利用新角度、新理论、新方法,如认知语言学、韵律句法学等研究角度。除描写外,还要加强演绎推理和理论阐释,例如词汇系统,不仅需要梳理词汇的历史层次、复音词新词新义,还要从复音词不同的分类角度考察其形成理据、动因;语法系统的考察整体较薄弱,词法和句法的描写与研究均未全面展开,词类、构词法与造词法、句式、韵律句法等角度大有可为。其中,修辞造词法還可将修辞与语法研究相结合;修辞系统,可从广义、狭义修辞(辞格)两方面入手,探究修辞运用的理据、动因,分析其文本风格的生成原因、语体风格。或结合词汇系统,探究修辞手法对词汇系统的影响,如修辞与固化成词、词义引申及变更的关系等。更重要的是,无论本体研究还是语用研究,都要将共时和历时角度相结合,试图在对比中梳理出中古汉语文白两套系统某个侧面的承上启下的语言面貌,确定其在汉语史中的坐标,将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连缀成线。

注释:

[1]谢序华著.唐宋仿古文言句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2][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

参考文献:

[1]王晚霞主编.柳宗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2]何书置著.柳宗元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4.

[3]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