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影像学对比分析

胆管囊肿是一类少见的胆管先天异常,国内有关CT与PTC及超声检查对比的报道较少。现将我院1993~1996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病例报道如下。 1材料与 方法 11例中除1例Caroli氏病为临床影像学综合诊断外,余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6例,女5例。年龄2~54岁,平均3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包块及黄疸。6例先天性总胆管囊肿及1例Caroli均作CT平扫、增强与PTC检查,两者检查时间在3周之内。2例Caroli氏病仅作CT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先天性总胆管囊肿仅作PTC检查.使用 设备为岛津CT机3000T。厚10mm,层距10mm。增强扫描为静脉团注。PTC为常规穿刺法造影。 2结果 2.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2.1.1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6例CT平扫均表现为总胆管局部呈囊状扩张低密度影,管壁薄而光滑,平均8cm,最大1例直径达18cm,伴有肝内胆管近段明显扩张,而肝外周胆管基本正常。本组6例CT检查中5例胆管结石,3例为团块状结石表现扩张胆管内见团块状高密度或略高密度影。2例为少量泥沙样结石表现为沉积于扩张胆管底部管壁内呈弧月状略高密度影—“新月征”。 2.1.2PTC表现:8例PTC均表现为总胆管囊、梭状扩张,边缘光滑,远端呈鸟嘴状。肝内胆管近段(1~2级分支)明显扩张,而远段(4级以外分支)不扩张。8例中合并团块状结石4例,于扩张胆管内呈边缘规则或不规则光滑、税利的团块状充盈缺损。而CT所见的2例少量泥沙样结石,在PTC中未见阳性征象。 代写论文 2.2Caroli氏病 2.2.1CT表现:3例平扫均表现在肝脏中外围区且见多个大小不等、边缘清楚的圆形低密度影,1例可见部分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之间有一轻度扩张胆管呈条状相连而呈串珠状,肝外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圆形或类圆形扩张胆管边缘更清楚、低密度影内无增强。但有2例可见部分圆形或类圆形扩张低密度胆管内有一点状增强—“中心点征”。l例合并肝硬化表现,未合并结石。 2.2.2PTC表现:1例表现为肝内胆管3级以外分支呈多个囊状扩张,且部分通过未扩张胆管相连而呈串状。肝内2级以内胆管及肝外胆管均未见扩张。 2.3B超检查:11例中同时作了B超检查,结果提示胆管扩张11例,确诊为先天性总胆管囊肿7例,合并结石4例,2例合并少量泥沙样结石未作出诊断。3例Caroli氏病只提示肝内胆管扩张,只有1例疑诊为Caroli氏病。 3讨论 3.1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分型 Todani根据囊肿部位和范围将胆管囊肿分为5型:I型为胆总管囊状或梭形扩张,又分为3个亚型:1A为囊状扩张;1B为节段性扩张,1C为梭形扩张。Ⅱ型为胆总管单发憩室,胆总管正常。Ⅲ型为胆总管下端在十二指肠壁内扩张并突入肠腔。Ⅳ型为肝内和肝外囊肿或多发肝外囊肿。5型为单发或多发肝内胆管囊肿,即Caroli氏病。本组3例为1A型,5例为IB型,3例为Caroli氏病。

论文网 3.2特殊CT的诊断价值 3.2.l“中心点征”:即在囊状阴影内的小点状软组织影,平扫其密度低于或等于肝实质,增强扫描高于肝实质,此中心点为肝内门静脉分支的影像,可见于Caroli氏病,亦可在阻塞后扩张胆管内见到,不能作为Caroli氏病的特异征象,需结合其它资料综合 分析 。 3.2.2“新月征”:表现为紧贴底部管壁的弧月形密度稍高影,为少量泥沙沉积所致,本组2例均为手术证实。 3.2.3“串珠征”或“蝌蚪征”:肝内胆管囊肿表现为多个圆形水样密度病灶,彼此间或其边缘上见轻度扩张的细小胆管与囊状病变相通。对Caroli氏病的诊断有价值。 3.3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对比 在影像学检查方法中,PTC能较好地显示囊肿范围、大小、形态与正常胆管的关系及其并发症,并作出分型,为术前提供很好的依据,郑大伟等认为灌注法胆系造影是 目前 诊断本病的最可靠检查手段,在对不能进行ERCP、PTC检查或造影失败,又疑为本病,应尽可能行术中胆管造影以便确诊。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