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研究述评

从古典管理理论组织论开始,学者们热心于研究为实现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

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行为科学的出现,人际关系理论的诞生,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存在于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组织活动、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

毕业论文网      一、非正式组织的内涵      在我国理论界所探讨的非正式组织在西方被称为“informal group”,即“非正式群体”。

组织行为学中,组织群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根据罗宾斯的观点,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

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很显然,组织的范围要大于群体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并没有一个有关非正式组织的完全一致的定义,但其基本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描述上存在差异。

大部分研究都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组织形式现象。

然而,这一现象更多的是从成员或群体间的互动所形成的规范与价值标准和正式组织所要求的行为间的差异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过程。

因此,要准确描述非正式组织,需要增加心理的、社会的限制条件,剔除看似形成原因的伴生因素。

我们认为,组织学家戴维斯给出的概念较为全面,他把非正式组织描述为:“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建立或需要的,但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二、非正式组织研究内容      在非正式组织初期的研究,主要把握和探讨非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着重对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内部运行机制与功能进行描述,出现了非正式组织结构理论、人际吸引理论、意见沟通理论、团体合作理论,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及分类。

根据梅奥的观点,非正式组织是因满足员工社会需要而自发形成的,在满足社会需求时遵循的是效率逻辑。

我国学者宋思根认为,非正式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时遵循的是情感逻辑,非正式组织是出于政治、友谊或共同兴趣的原因而形成的。

主要观点有:组织成员需要的多层次性;非正式组织的不完全性;非正式组织自身的特点。

以上的研究缺乏实证支持,徐碧琳、宋爱玲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情感需要、价值观体系以及个体偏好是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三大因素。

2、非正式组织的运行基础。

非正式组织的运行基础包括:非正式组织的结构、群体规范、非正式组织的权力与领导、沟通机制。

要搞清非正式组织的运行机理,就必须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这些基本问题。

组织行为学认为,行为规范与标准是指导、约束群体行为的基本纲领。

非正式组织中并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人们的行为主要是由心理默契的行为规范与标准来约束群体行为。

这种非正式规范在大多数非正式系统里对员工的情绪状态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生产效率。

非正式组织非正式沟通具有及时性、内容广泛、方式灵活等特点,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的研究,对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形态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四种不同的非正式沟通形态:单线式的沟通形态、辐射式的沟通形态、随机式的沟通形态、群集式的沟通形态

随后,对非正式沟通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对非正式沟通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的优劣势分析上,逐步集中到跨企业和跨文化的领域内。

3、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正式组织一样,非正式组织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

与对正式组织的分析相比,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得到了更多地关注。

例如,与组织目标相冲突、限制产出、从众、阻碍进取、抵制变革,都是常被提到的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组织分析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其积极作用的一面。

如,巴纳德认为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并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态度、理解、风俗、习惯和习俗;非正式组织赋予组织活力;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绪释放渠道;非正式组织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具有影响,能够增加工作人员的信心,减少旷工现象;还能够加强协作,提高效率。

三、非正式组织研究趋势      通过前面对非正式组织研究内容的总结,不难发现前期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紧密关系,注意到了非正式组织正负两方面的功能,并且提出了一些如何通过完善正式组织的功能来减少非正式组织负面影响的建议。

由于中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我国社会非正式组织在观念上存在着偏见,非正式组织研究在我国相对滞后,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均借鉴于国外。

迄今为止,国内对于非正式组织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还只是应用外国的理论来解释我国的非正式组织存在的一般状况和问题,缺乏本土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还只是局限在对非正式组织本质特征的研究,缺乏对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互动的深入研究

在以往,对非正式组织研究着眼点落在群体内部,范围限制在企业及企业活动上,研究集中在对非正式群体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上。

在这个层次上,可以把非正式组织看成员工追求社会需求所形成的个人的集合。

研究者从单个组织的成员出发,通过组织成员特定的心理或感情需要来研究非正式组织行为。

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研究非正式组织员工个体行为的影响,并且研究方法以理论演绎为主,在我国尤其明显。

综观非正式组织研究的发展,其研究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两方面:   1、非正式组织的动力开发。

随着组织的多样化趋势和群体动力学的发展,对组织中工作群体间的互动分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群体层次上,组织行为学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研究组织中的工作群体研究群体间如何相互影响、协作并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

同样,非正式组织研究方向也应在开发非正式组织的动力上。

具体内容包括:非正式群体凝聚力、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冲突、非正式组织群体压力等。

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同时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对非正式组织动力的影响。

2、以系统的方法研究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看作是完整的系统,不再简单的把组织区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从而只注重改进某一方面而忽视了整个系统。

而是要突破传统的企业研究局限,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非正式组织,把非正式组织扩大到非正式关系范畴内,对非正式制度进行研究

运用系统论、权变论和行为论的研究结果,探索社会非正式关系与其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及非正式关系的演变。

内容包括:非正式信息沟通网络、非正式领导力、非正式关系的变革与发展。

■。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