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

方法 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 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例,9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形态

结论 老年人的GIST发病率最高,CD34和CD117对GIST诊断有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分析;CD117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通常与ICC(卡哈尔细胞)有关,但是这种观念还没有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选取了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从中对免疫表型特点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62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28对至70岁之间。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上皮细胞型18例,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形态   1.2 方法 对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对于62例GIST进行免疫化学特点标记时,采用CD117、CD34、SMA、S—100等仪器,其中的CD34和SMA对细胞进行标记,CD117阳性染色体定位与细胞膜或细胞质,而S—100可以进行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定位。

2结果   2.1病理诊断 胃肠道间质良性16例,恶性28例,恶性潜能未定的18例。

2.2 常规病理检查 首先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在本次的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梭形细胞中,主要是长梭形,在32例梭形细胞例中,侵袭危险性高的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细胞变形、细胞核分裂、细胞坏死等现象,大多数的肿瘤细胞都会有出血、淋巴细胞浸润等现象,一些梭形的肿瘤细胞也可以观察到粘液变性和带状的胶原纤维,;上皮细胞型18例,上皮细胞型主要表现的特点就是多边形或者圆形的细胞,通常情况下上皮细胞型的细胞质都是透亮,并有一定的喜酸性,细胞核的位置在细胞中心,或者稍微有点偏,很多上皮细胞型中也可以见到梭形细胞的成分,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形态,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的细胞形态通常都是有一半的梭形细胞型成分和一半的上皮细胞型成分。

2.3免疫组织化分析结果62例GIST中,CD117阳性为51例(82.3%),CD34阳性为49例(79.0%),同时变现出CD117和CD34的有45例(72.3%),没有发现同时变现出CD117和CD34阴性的,表现出SMA的为38例(61.3%),表现出S—100的有6例(9.7%),同时表现出SMA和S—100的有3例(4.8%)。

2.4 病理组织学分型和GIST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分析,见表1。

从该关系表可以看出,上皮细胞型的生物学分级,与梭形细胞型和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的细胞形态的分级相比较,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3讨论   GIST是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对62例GIST进行标记,具体分析,有利于提高GIST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GIST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甲硫酸伊马替尼已成为治疗GIST有效的靶向药物,在对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时,通常采用CD117作为诊断标记物,而CD34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但手术切除仍是GIST唯一根治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夏燕,封杨,吴玲玲. 胃肠道间质瘤54例临床病理研究[J].安徽医学. 2010(07)   [2]刘晓峰.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3]吴慧萍,徐子平,潘玉林,朱建新. 胃肠道间质瘤24例诊断[J].上海医学. 2006(0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