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一) 风险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契约,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归还银行

银行储户之间也有契约,到期之时银行储户还本付息。

可是,银行两边的契约的“硬度”不一样。

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契约比较“软”。

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不回来,只好等这家企业破产之后多少拿回来一些。

我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更软。

国有企业还不出钱来而银行一筹莫展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

可是银行储户之间的关系就“硬”多了。

除非银行破产,否则储户完全有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

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经营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2)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可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

从理论上来讲,绝对避免坏帐是不可能的。

坏帐银行经营的风险成本。

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损失。

只要银行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麻烦。

可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甚至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问题会被揭露出来。

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流动性,就会导发危机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这家银行储蓄的老百姓往往最后得到消息。

当老百姓得知他们的血汗钱有可能被银行给赔掉了,他们的反应非常简单干脆:尽快把自己的钱取回来。

由于任何银行都必然把相当一部分资金发放中期或长期贷款。

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立即全部返回所吸收的存款。

如果众多的储户一涌而上挤兑,马上就把这家银行搞垮了。

银行关门势必拖跨许多相关的企业。

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各种业务联系,一家银行出现的挤兑风潮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

结果,金融风暴的冲击一波连着一波,最终酿成一场风暴。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即使政府出面干预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破产(例如英国的巴林银行)。

当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即使国际力量联合起来也未必能够制止危机的蔓延(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关系非常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例如,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失而出现银行危机

日本在90年代由于泡沫崩溃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

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损害公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发生挤兑

例如,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机

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区域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严重。

[2]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因此了解这些风险并确保银行能妥善地计量和风险银行监管的重头戏。

(二) 金融监管的目的银行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

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

银行放贷、的时候,主要是在拿别人的钱做生意。

按照国际标准,银行的自有资金应当不少于8%。

也就是说,银行中92%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

如果银行坏帐超过了资本金,以后再赔钱的话实际上是在亏损别人的钱。

因此,一旦储户知道银行坏帐很高,为了保护自己的产权,他们势必会尽快提出自己的存款。

如果大量客户挤提存款,将使银行迅速丧失资金流动性。

一般企业亏损倒闭只不过影响与这个企业相关的员工,可是,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

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

Fama认为,如果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

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对银行监管是完全必要的。

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

[3]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

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

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

(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

(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

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许多文献一致认为,金融监管可以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因此,为了保护民众的利益一定要对金融机构实行比其他企业更为严格的监督管理。

美国联邦储备法明确规定,美国的银行监管制度的目标是: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银行系统的信心;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和有竞争的银行系统服务;保护消费者;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日本国普通银行法》规定金融监管是以银行业务的公正性为前提,以维护信用确保存款人的权益,谋求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为银行业务的健全而妥善地运营,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为目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规定金融监管的目的是:在政府一般经济政策范围内促进货币稳定及信用,有助于经济成长。

在金融管理局认为利益所必要时可随时对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或对该金融机构提供建议,并要为确保该要求或建议的效力发出指示。

比较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可见,美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目标比较具体,切实。

美国金融监管强调对存款者的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维护有效的金融体系内的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

如果从条文上来讲,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基本上都差不多,关键问题在于能不能保证所规定的监管目标顺利达成。

[page](三) 及时关闭资不抵债银行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及时关闭那些资不抵债银行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及时关闭资不抵债银行的主要理由如下:(1)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银行危机具有一般企业危机所不具有的蔓延性或传染性,如果某一家银行发生信用危机,出现挤兑,储蓄者会同时怀疑其他银行的信誉,有可能导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崩溃,造成整个金融体制的大混乱。

(2)商业银行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

大量资不抵债银行的存在是货币流通体系的一大隐患,因为一旦商业银行信用危机蔓延,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倍数放大效应将使得大量货币突然退出流通,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萧条。

(3)及时关闭资不抵债银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向现有银行发出信号:政府。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