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数学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意义研究

意义建构是主体积极、能动地获取知识,并创生出新知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数学知识不断心理化,新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自我[1]的建构过程。

以往我们剖析学生数学知识建构差异,往往把学生作为意义建构的客体,去探寻差异的原因,忽略了学生建构中的主体意义,脱离了主体意义建构,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也不可能探寻到差异的真正本源。

实践表明,三年级学生数学知识意义建构中,表现出接受客观知识强于主动探究,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数学的语言与意义不融合等特点,在知识理解、思想的感悟以及语言的发展,即知识(基础)、思想(方法)和语言(中介)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数学知识理解:存在形态与本质特征的整体把握    理解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经验,理解与解释是人类生活的存在方式[2].对于数学知识理解,既要看对知识形态的掌握,更要看对本质特征的抽取;既要看对单个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也要看各知识点能否有机关联形成体系;既要看对客观知识理解掌握程度,也要看新知的创生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只有这样,数学意义才能得以连续一贯地流淌。

(一)数学知识生活经验的关联:被生活    三年级数学知识生活经验关联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内容及形式与学生生活经验无法建立有效的内在联系,造成学生生活、被体验.这一是由于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相对匮乏,数学生活化成了一种虚拟生活,甚至是虚假生活.例如,请根据妈妈两小时行98千米这一信息,来判断妈妈的出行方式,请根据一盒饼干连盒称得1000克,标签上印 着净含量1千克,来辨析净含量与总重量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生活经验许多孩子都是缺乏的。

二是数学生活化的内容及形式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历不匹配,有的滞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的过于成人化,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某宾馆房价:单人间每天168元,双人间每天198元,3人间每天238元,一个7人团队(都是女士)入住这家宾馆,1 天至少需要多少元住宿费?题中人均消费的概念,对大多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淡薄的。

三是缺乏典型,形式大于内容,无助于对知识本质特征的理解与掌握。

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数学化、生活化,而是应该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数学经验与生活经验,让数学的与生活的经验又不断反哺数学意义建构

(二)教学表征与主体意义的关联:被理解    教师在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自我的加工与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习基础,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这种处理即为教学表征.如果教学表征不适切,就会导致学生数学表征的不精确,造成被理解被思考.这是因为:一是教师在教学表征时,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二是选择的呈现方式不当,缺乏学科性、典型性、针对性及有效性;三是以我为主的观念过分强势,导致教学表征不能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

例如,三年级位值概念的教学中,相比计数器而言,用小棒与方块表征十进制是最贴切的(如图 1)。

因此,教师在选择及使用教学表征时,应该思考如何使用教学表征将学科概念进行适切表达,并对每一种教学表征的特性进一步了解。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表征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最有效、最为学生理解[3].         (三)整体目标与个体内化的关联:被达成    三年级教学的整体目标与个体内化的关联,差异主要表现为教学难点的虚破,造成学生知识目标的被达成、被熟练.比如,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有关商的概念判断、边与面的大小变化、因数与积的大小变化等问题,经过反复辨析,当时的正确率会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错误又会明显增多,这就是一种被达成的典型现象(如图 2)。

这是因为:一是在班级授课制、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课时目标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按预设走流程仍然很普遍,被达成也就是必然的了;二是教师对教学难点的分解,没有充分考虑生长点与延伸点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分层次的引领不足,导致难点的虚破,再加上教学没有留白,学生的内化无法保障,造成破而未立的现象;三是将单个知识置于知识体系中的考虑不足,导致习得的知识是零散的、碎片的。

没有了整体的把握,自然也就影响各个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建构

二、数学思想的感悟:本质抽取和生活实践的往复回流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数学思想的培养与发展,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差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主观地机械地强行灌输;要正确认识数学思想的价值与作用,研究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基本规律;还要研究发展数学思想的策略与方法,让数学思想在建构中自然生成。

只有这样,数学意义才得以灵动流淌。

(一)三年级学生数学思维:非理性的直觉为主导   12下一页王新刚. 分化:自我流淌的差异——三年级学生数学知识建构差异的本源追寻[J]. 江苏教育研究,2015,28:65—68.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