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宏观质量评价方法助力社会和经济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质量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日益显现。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宏观质量评价方法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根据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优化宏观质量评价方法的对策和建议,旨在形成多维度、易分析宏观质量评价方法,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宏观质量水平 评价方法 宏观经济 质量竞争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追求速度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的质量工作指明了方向。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标志着我国质量工作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了加强宏观质量评分和统计分析的具体要求,强调建立包括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质量损失率等要素的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为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因此,开展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方法研究,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细则,建立健全宏观质量分析评价制度是发挥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实现途径。

2 国内外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方法研究方面,国外目前没有针对区域宏观质量水平分析研究机制。

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对标准对经济、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的效益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贡献评价模式,这些研究成果为其政府部门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标准化战略制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弗劳恩豪夫系统工程与创新研究所(ISI)采用宏观经济学方法,对标准化经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标准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标准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降低交易成本:企?I采用标准能够直接节省生产成本,简化与供应商以及客户间的沟通,降低交易成本和履约成本。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采用国际标准能够显著降低海外出口风险,增强海外竞争力。

英国标准学会(BSI)委托英国经济和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标准对英国经济的贡献》,该报告实证研究了1921~2015年间标准对于英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指出仅2013年标准对英国经济的贡献就达82亿镑。

2.2国内研究现状   2.2.1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为了准确反映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发展能力,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自2005年起联合发布年度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包括2个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发展能力)、6个三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和12个统计指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工程技术人员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人均产品销售收入和国际市场销售率)。

2.2.2 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   为引导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推动质量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国务院于2013年5月30日印发了《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办法》形成了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的评分细则和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涵盖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三大领域,具体评价指标共计50项,涉及质量量化指标质量宏观管理、质量安全监管、质量技术技术基础等方面。

2.2.3“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考核验收细则   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主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关于“广泛开展质量强省(区、市)活动”和实施“地区间质量对比提升”的要求,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建设质量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动员全社会重视和加强质量工作而开展的一项活动。

国家质检总局为此发布了《“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考核验收细则》,《细则》国务院从10个方面、50项内容对创建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直辖市的城区、地级市、县级市等五类城市及地区)进行考核验收,满分1060分(其中60分为加分项目)。

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三大领域,共分50个具体评价指标,涉及城市质量发展战略、质量文化、质量基础保障、质量组织工作宏观质量管理、质量成效、质量发展成果共享、质量创新等十大方面。

2.2.4 省市级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2009年,深圳、上海率先发布了年度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自《质量发展纲要》发布以来,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的产品、服务、工程的三大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提出了产品、服务、工程、人居四大领域的质量发展目标。

目前,上海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8年,基本形成了涵盖产品、服务、工程、人居四大质量,从质量成效、质量监管、质量发展三个维度对上海的质量成效和质量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

2.2.5 区域宏观质量评价   2014年,上海市发布了针对区级层面质量工作评价的地方标准《区(县)政府质量工作绩效评价指南》,《指南》对于区级宏观质量评价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的范畴,而是涵盖了工业品、食药品、特种设备、建筑工程、生态环境、危化品、消防安全、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将区级宏观质量水平分为A、B、C、D四个档次,评价内容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组织领导   规定了区级质量工作的机制体制及发展规划。

工作体制机制方面,明确了质量工作工作机构、领导、日常运行等内容。

质量发展规划方面,提出了区政府在实施质量发展工作中的应制定哪些方面的配套政策等内容。

(2)质量成效   质量成效包括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两个部分。

质量安全部分包括了质量工作中与各类公共安全关系较为密切的要素,具体有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质量安全、食品?|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生态质量安全等内容。

质量发展部分则着重评价质量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发展水平、建筑节能、上海市重点服务业质量发展状况、人居质量水平、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运用和实施现状等。

(3)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能力可分为政策保障、技术基础能力两个方面,政策保障阐明了区政府为推进质量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提供政策、财政上的支持;技术基础能力涵盖了标准化、计量、质量服务能力以及相应的人才保障四个方面。

(4)质量监管   质量监管规定了区级各个政府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如何加强质量相关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质量、消费者权益维护等内容。

(5)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分为质量文化教育、质量诚信两部分,如辖区内质量文化的宣贯工作、中小学质量教育和各类质量宣传活动,辖区内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等。

(6)质量创新   描述了质量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如质量工作对于本地区产业的推动作用、质量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各类方法创新研究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等。

2.2.6 高校宏观质量研究   自2013年起,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质量观测报告》。

《报告》基于武汉大学的“珞珈质量指数”,该指数涵盖质量安全(产品不对人造成生理或精神方面的伤害)、质量满意(指产品质量具有更好的体验性、更高的性价比或符合更高的产品标准)、质量公共服务(政府面向企业和公民的质量相关公共服务)和公民质量素质(与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公民意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这四大维度100项指标的统计,定量得出反映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总体质量水平质量指数。

3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定性指标过多,定量指标较少,为研究分析带来了难度。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质量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以合格率为主的指标之外,在质量发展质量技术基础、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指标多以定性描述为主,难以进行趋势分析研究比对。

2. 服务业指标过少。

当前,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服务业在上海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更是达到了60%以上,而国家省级质量工作考核、质量强市验收细则中,关于服务业指标仅涉及旅游、批发零售等寥寥数项,显然与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发展定位不符。

3. 缺乏多维度的质量状况分析指标

以上海为例,目前的不足是上海市及各区县的质量状况分析尚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和统一的体系,数据来源尚未固定,横向和纵向比较存在难度。

此外,对于宏观质量的个体,即企业的质量状况缺乏足够关注,这样无法由表及里找出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3.2优化宏观质量评价方法的对策建议   3.2.1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建议以《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的产品、服务、工程三大质量为基础,各地区可以根据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进行优化。

以上海为例,上海针对国家的三大质量,提出了产品、服务、工程、人居四大质量工程。

鉴于服务业在上海经济增长总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六成,建议在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加大服务质量的比重,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战略,重点锁定软件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业以及其他高端服务业,加快研究上述重点服务业质量评价指标,纳入区域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2.2建立多维度的宏观质量水平评价体系   建议在评价指标研制和设定上,应涵盖市级、区级、产业、企业、产品多个维度,形成横向可进行研究比对,纵向可进行趋势分析指标体系,为今后宏观质量水平评价结果纳入政府政务信息平台和质量大数据平台提供宝贵的基础数据来源。

3.2.3设定评价指标变量应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   建议将专业性强的定性指标转化为简明易懂的定量指标或指数,特别是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产品、食药品的质量安全指标转化为指数,便于向社会公众传递正确质量信息,完善质量社会共治。

参考文献:   [1] 支树平.提高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J].行政管理改革,2017 , 1 (01):15— 20 .   [2] 程虹,陈川.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J].管理学报,2015.11   [3] 郎志正.大质量发展质量与品牌[J].上海质量, 2011 (9) :25— 27 .   [4] 黄肖强.贯彻大质量理念,深化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J].质量与标准化,2011 (12) :7— 8.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