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体验教学实施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毕业论文网   摘 要 本文从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出发,针对体验教学构建的现实要求,从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以此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中实现自身体育素养提升,使课堂走向高效。

关键词 生本 高中体育课 高效课堂   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体育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形成个体化、多元化情感与思维认知培养独立与健康人格的过程。

因此,相对于“师讲生听”的内容性灌输,“生学师导”的体验性课堂,更能够推动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主体的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与情感生成,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彰显体育课健身以育德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体育课改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完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因此要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陈旧的、落后的要予以抛弃,重点要把那些填鸭式、机械重复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重建,把灌输式的体育课堂改变为师生共同学习、探索、交流、实践的阵地,达到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创新。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一味灌输,要把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体育基础安排课程进度,把内容的难易程度、逻辑关系、时空顺序与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整体布局,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

把机械重复的教学方式转化为重在引导、启发、反思、体验的方式上来,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创新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二、优化学科内容,形成实施内容依托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应注重发挥学生首创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推进特定目标指引与特定任务驱动下的课程内容设置与优化。

体育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规律,学生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因人而异,切不能千篇一律。

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要和学生体育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根据高中体育学科的教学进程进行有效的调整,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相一致。

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自主学习中能够激趣质疑、主题探究与情感认知,使不同特点的学生扬长避短,同步提高。

通过自身深入的体会和尝试,学生们不仅丰富了体育经验,锻炼了身体素质,还获得了责任情感的体验和独特的责任观,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

通过调查体验,懂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以更为主动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三、创新授课形式,夯实学生参与基础   目前,许多体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让学生对于课内知识认知学习,而对于由课本外的知识难以实现突破,获得新认知

高中学生认知特点有着相同之处,好奇心、兴趣感、探索欲比较强,只要我们的教学方式予以触动,就会激发潜在的能量。

由于这些特点,也难免在自主性活动中出现偏差,这些偏差正是他们情绪、观念、性情、价值观的真实体现,所产生的矛盾、抵触、争论有益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在交流、讨论和竞争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更为持久。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不同,布置差异化的情境对话,形成难度不等的对话组合,比如可以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设计出“优—弱”、“优—优”、“弱—弱”等几个级别,让学生进行“free—style”的自由对抗,互为对手,展示各自的体育天赋,使体育学习更加贴近现实。

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脱离课堂教学的限制,跃入一个更为开阔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思维从书本上挣脱出来,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使体育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四、深化探究合作,强化学习活动体验   合作意味着分享,探究意味着坚持,这是希望学生学习体育过程中可以深切感悟 的内容。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育实际,开展基于特定学习任务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对于体育知识的内心体认。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合作的过程,发轫于特定的学习目标。

在特定学习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们从自身认知能力出发,针对体育技巧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在身体竞技的碰撞中,进一步了解其他组员的所思所感,收获其他组员完成动作技巧的视角与方法,达到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良好目标。

五、结语   总之,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将“教学”转化为“学教”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形成学生个体化、多元化情感与思维认知培养独立与健康人格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体育教学同样要以生为本,教师要从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来改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学习上做足功课,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育的责任与使命[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