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品质、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以小学品德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初步阶段,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品质的起始阶段。良好的思想品质会使人受益一生。思想品德教育是进行小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目前的教学中要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二、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正确的思想引导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界,学生的所有行为接受思想的指导,思想品德决定着学生的行为。换句话说,思想品德学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具体行为则是思想品德的外化表现。“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段话,指明了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德育工作中教育所占据的地位以及肩负的重任。由此可见,在小学开设思想品德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一)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养成。

根据有关研究分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品质初步形成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小学这一学习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慢慢地从家庭走向学校,开始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逐步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了解生活。这是思想启蒙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将对学生今后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二)有利于师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教师学生教育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学生则是受众,要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最大的前提条件就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教育素质。因为良好的职业品行、高尚的道德修养、敬业的教学责任、渊博的人生学识,都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强大基础。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行为规范的标杆和道德品质的榜样,以身作则,配合课程教育,为学生营造积极引导和带动的良好氛围。

(三)事关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

“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毛主席的至理名言突显了青少年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提前介入,伴随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尽早接受教育才能更有利于优良品行的养成。因此,小学阶段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又存在一定的紧迫性。

三、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的影响,教师教学思维固定,教育方式单一,师资水平和素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社会的进步,成为影响课程教育的主要原因,导致教学的实际效果离教学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一)与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是和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方式相比,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更多采用的是说教,课堂缺少趣味性和生动性,容易枯燥乏味,而且方式单一,没有创新性。二是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开发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相对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和目的,影响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成果的转化,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步伐。

(二)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改革发展不相适应。

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素质教育来说,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弱化对学生兴趣爱好、探索实践、思想研究能力以及情商的培养,教育方式单一,观念老旧滞后,没有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导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开始讨厌这门课程。这是影响教育目的达成的根本原因。

(三)与小学生品德心理的发展不相适应。

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实际、心理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忽视隐性教育,使用的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不相吻合……以上存在的问题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跟随教师教学步伐,无法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达不到教学目标,长此以往将会对小学生正常健康的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四、加强有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立足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程度以及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时代气息,有针对性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关键点,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灵活创新的教学形式。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事业的发展,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推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

(一)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需要在学校教育秩序中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首先,端正态度,做好思想宣传和教育引导,分别从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等方面入手,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增强意识,通过课程安排、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研究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研讨活动,发挥宣传引导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明确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二)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綜合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网络化、信息化和科技的创新层出不穷,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来说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挑战。

(三)注重班级核心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创新班级管理的工作機制,充分发挥班级工作对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促进作用,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全体任课教师为辅的管理队伍,有效推进核心管理的队伍建设,便于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注重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课程内容需要富有时代气息。首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自己的优势引导学生思想品德课课产生兴趣,发挥自己的潜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训练,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寻找富有时代气息的事例,丰富课程教育内容。再次,综合发挥家长和社会的作用,推进德育教学的完善,以提高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四方面水平为目标进行重点培养,为其今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划分教育层次。针对教育目标层次不一的特点,确定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育实践,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强的教育,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以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动态为基础,可以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开设活动课,逐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或者个别辅导的方式,实施三个层次的教育;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全过程之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树立典型示范。小学生判断是非功过的能力还在养成之中,所以,教师“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良好形象和正派作风有助于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宣传教育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利用榜样的带动力量和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模仿典型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是丰富课外生活。通过组织义务劳动比如校内劳动、大扫除,或者是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参加文明交通引导员、文明生态劝导员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懂得爱惜劳动成果,有利于学生劳动自觉性的增强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自信心及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使学生从中体验生活,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五是利用现代媒体。随着时代的变更,“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配合课程教育,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体,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工作空间也得到不断延伸。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评定,不能单纯地取决于教师的德育教学情况。开展德育教育,除了依靠学校的单方力量外,还需要社会各界与学生家庭的配合。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以及学校教师的积极实施,是抓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组成强大合力,形成多方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创新的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完善小学德育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促进思想品德教育质量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浦娟.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2]张泰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