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措施刍议

民国文献,包括记录民国时期(1911.10—1949.9)各种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在图书馆流通的民国文献主要是指民国图书期刊和报纸。建国后,再版、重编的民国文献,我们称之为新版民国文献,正如古籍也包括新版古籍(指当代各种形式的整理本)一样。本文谈的是原版民国文献保护

传世的民国文献有多少?一是图书。《民国时期总书目》以原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馆藏为基础收录原版民国图书12.4万余种(未包括线装书和中小学教科书),但实际上民国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已经比较发达,当时各种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文献大多数流传到今天,实际传世的民国文献超过《民国时期总书目》所收种数。二是期刊。据1981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及其补编本,共收录1833—1949年之间的期刊3640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民国期刊。三是报纸。据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印的《中文报纸联合目录》,收录有解放前报纸近8000种。

一、民国文献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民国时期是刚刚逝去的一个时期,期间中国经历了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为中国历史写下辉煌的一页。民国时期又是一个古今中外交汇、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碰撞的时期,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就内容而言,民国文献是那个时代的印迹,语言文字、政治、法律、图书馆学、历史等各个学科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是一个令今人仰视的大师辈出的时代。今天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从民国时期的文化遗产中得到许多借鉴。所以,民国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与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保存民国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目前对于民国文献的利用需求已经日益增加,其需求大致有以下几类:

1 国家当前政策重点对民国文献的需求。如何配合当前政策走向,是民国文献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等。

2 社科界、史学界对民国文献的需求。每年社科界、史学界均有国家级课题,也有各研究所、高校教授的专业课题。如笔者所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和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是利用民国文献的主体,图书馆的阅览服务简直应接不暇。

3 出版单位对民国文献的需求。如上海书店出版的《民国丛书》、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

4 媒体对民国文献的需求。当今各类媒体对民国文献需求量在逐年增多,它们包括影视、报刊及网络。如民国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背景资料。

二、民国文献的现状及成因。

如此珍贵的民国文献,其现状已经到了必须抢救的程度。2005年以来,报刊和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抢救的呼声。《北京晚报》载“由于纸张酸化严重,国家图书馆珍藏的67万册民国时期的文献目前老化损毁严重,其中发生中度以上破损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而民国初年的文献更是100%破损,有相当数量的文献甚至已经不能提供阅览,更严重的是完全失去机械强度,一触即破,亟待抢救和保护。”《长春晚报》载:“拥有二十多万册民国时期文献的我市,在全国也算得上民国文献储存的‘大户’,可近年来却不得不面对一种困境:由于民国时期造纸工艺差,目前我市民国时期文献的纸张使用期已过,有近90%的民国时期文献破损严重、濒于毁灭。”而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的近4万册民国图书,2400份民国报纸,1000多册民国期刊也是纸张发黄发脆,一翻就掉渣,有的装订线断裂,书脊裂开,书页散落,破损达90%以上。这些现状,在民国文献藏量较多的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图书馆中,与国图情况大同小异。

文献纸张的酸性是影响纸质文献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是文献纸张发生老化变质的主要原因。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组组长周崇润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表明,在现存各时期文献中,民国文献的保存是难度最大的,甚至难于古籍线装书。民国文献之所以比古籍线装书还难以保存,主要是因为古代造纸在选料上多用植物的韧皮纤维,造纸工艺也以手工为主,这样造出来的纸张一般为中性或偏碱性,即使是遇到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腐蚀,依然能保存相当长时间。而民国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一般仅为50至100年,民国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至200年,如果任由目前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民国文献很可能会在50年至100年间消失殆尽。100年后,或许我们还能看到唐宋时期大师的真迹,而梁启超、章太炎、鲁迅等名人手稿却再也见不到了。造成民国文献濒于毁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身特质的影响。由于当时战乱不断,民生凋敝,没有太多的财力用于造纸,加上当时中国造纸业正处于由手工加工到机械制造的过渡时期,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制浆工艺落后,文献用纸多为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碱性弱,容易发脆,造成保存期很短。此外,当时图书的装帧工艺落后,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破损。另一个则是民国文献保存环境和保护措施不够,大多数都是裸露放置在没有恒温恒湿、不避光、不防尘的书库里。在民国文献产生后几乎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而现在的读者误认为其易保存,所以更不注意保护。两者相加,致使民国文献破损如此严重。

三、民国文献保护措施。

1 大力呼吁,改变观念。

随着旧书交易市场上民国文献价格的大幅增长,以及科学研究对于民国文献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多,民国文献的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但是重视民国文献还需要漫长的艰苦历程。因为民国文献保护难度非常大,需要思想观念转变,财力投入增加,才能够延缓民国文献的衰老。在文献保护方面,近几年的报刊上已经可以看到对于加强民国文献保护的呼吁,但是这种呼吁和保护的实际状况相比,还是非常微弱的。这种观念上的转变要靠各种途径的努力,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古旧文献保护上通过聘请专家建立整理和修复队伍、开培训班和研讨会等方式成为民国文献保护的先行者。目前仍然需要利用网络、报刊、学术会议等各种方式加强民国文献保护的宣传工作。民国文献保护绝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一个图书馆或几个图书馆所能承担得起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2 清家底,编书目。

由于对于这部分文献缺乏重视,民国文献在多数馆都没有机读目录,甚至卡片目录因为多年无人整理,也不完备。对于这些重要文献,首先要摸倩家底,编出高质量的机读目录,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馆藏,建立专题书目数据库以及专题纸本书目。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

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已经有了民国文献机读书目供读者网上查询,在这方面迈出了率先一步。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提倡务实精神、有良好的文献整理传统的图书馆在这方面相对做得好些。

3 改善存放条件。

保管环境的优劣,与文献的寿命有着直接的关系。恒温、恒湿、防尘、防晒、防虫等自然环境是延缓民国文献急剧老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少图书馆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通过安装空调设备,使书库保持恒温恒湿;在玻璃上贴上防晒膜,并用遮光布做窗帘,防止光线过强;装置空气过滤器,达到过滤有害气体之目的;为图书加装保护性书皮,为报纸配制函盒等。

4 对民国文献实施缩微复制和数字化。

以新型载体保护文献内容,以复制件代替原件的阅览和利用服务。1985年在北京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开展对包括古籍善本、民国报纸、期刊图书等在内的文献缩微拍摄工作,目前对民国报纸、期刊缩微已经基本完成,民国图书缩微也正在进行中。将民国文献的纸质载体经过先缩微复制,再进行相应的数字转换,将民国文献信息完整地转移到新的载体之上。数字化的民国文献具备了存储高密度、大容量、低收藏成本、可频繁使用等特点。可以满足读者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检索要求,同时也可以达到保护民国文献原件的目的。

5 尽量利用新版民国文献

有些重要的民国文献已经有了新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新版民国文献,从而减少使用原版民国文献,降低因为读者使用而产生的对原版民国文献的损耗。这就要求馆员熟悉各种新版民国文献,能够及时准确地指导读者利用新版民国文献。毋庸讳言,目前图书馆的编目质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许多图书馆对于新版民国文献编目不够详细或者根本没有编目,再加上目前多数读者文献检索能力很差,读者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获知新版民国文献的版本和馆藏信息,因此读者常常索求的是旧版文献。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旧版文献因为频繁使用而加速损耗,新版文献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此相应,就要求任用精通民国文献的馆员,使其在文献检索课程或读者教育中,真正教会读者查询新版民国文献版本信息和馆藏信息。有关领导也应该了解查询利用新版文献的重要性,注意馆员和文献检索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使他们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并且尊重他们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读者要什么,馆员拿给什么就行。如上所说,读者往往索要的是原版文献,而实际上一些文献已经有了新版,使用起来更方便,新版文献可以静电复印,甚至可以外借。新版民国文献有丛书、全集选集、单行本、资料汇编、影印报刊等,而以丛书为大宗,例如:《民国丛书》、《民国籍粹》、《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新世纪万有文库》等。

6 妥善解决藏与用的矛盾。

前文已述,绝大多数民国文献都到了必须重点保护和抢救修复的境地,藏与用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对于这个问题,必须正视。图书馆工作人员已经面临非常尴尬的问题,无力遏止民国文献的老化和损坏,需要暂时封存不能阅览的文献,但这会激化和读者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高校尤其突出。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一、积极呼吁推进民国文献保护修复工作;二,暂时封存不能阅读的文献,理由是,这些文献已经具有文物价值,文物原件是无法再生的,如果勉强使用,而导致其损毁,就是破坏文物。至于学术研究的课题选择和资料选择,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我们必须抵制杀鸡取卵的做法,避免因一时的滥用文献而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民国文献的这种文物价值和目前的保护状况反差极大,迫不得已而采取的限制阅读的理由,要不断灌输给领导和读者,馆员也要熟悉文物保护的法律条文,做到有法可依。

7 重视修复工作。

对于老化和破损严重的图书,必须进行修复才能进入流通。目前主要采用纸张脱酸和纳米镀膜技术。民国文献修复工作才刚刚起步,难度大、成本高、技术不成熟,任务艰巨,需要各界人士呼吁解决。这里要把握一个原则:修复是一项专业工作,不能贪图一时方便,随便用胶带纸或者胶水粘贴,给再次修复造成更大的障碍,这种随意处理实际上是对文献的更大破坏。古书修补中“不遇良工,宁存旧物”的经验也同样适用于民国文献修复工作。民国时期文献修复,是一个新的课题。在这批文献中,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尚未意识到的价值,因此,在保护修复过程中,我们必须确保原件不能有丝毫的损失。

四、结语。

鉴于民国文献破损严重,亟待抢救和保护的现状,为避免刚刚离我们而去的民国历史因文献的损毁而变得模糊不清、支离破碎,避免文献历史出现“民国断层”的危险,各图书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民国文献进行抢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将民国文献的抢救保护纳入工作日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献的寿命。(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