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精点:奋然登山一波三折抒情议论油然而生】 议论登山作文800字

北山独游记》是体现张裕钊散文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张裕钊(公元1823年―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历主江宁、湖北等地书院。

他是桐城派后期的一位重要作家,长于文章,精于书法,为文主张以意为主,辞副其意,气举其辞,文笔雅洁逸美,每有议论则温敦涵远、耐人寻味。

这篇游记中,作者紧紧围绕一个“独”字作文章,以独游江苏太湖之滨的马迹山的不同历程,以及此时此境中独特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淡淡描绘独游中所独览的北山风光景物,款款道出独游中所独得的乐趣和感受、所领悟的独到的启示。

全文仅有二百七十多字,却有写景,有状物,有记事,清新、形象,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心旷神怡;也有抒情,有议论,酣畅、深刻,掩卷,令人凝思静想、深受启迪。

真可谓写景状物一波三折,抒情议论油然而生。

作者读书的马迹乡山寺,向北远望,只见“一峰�然而高”,那就是又高又险的北山

作者早已心驰神往,几次都想登临北山,可是苦于无人结伴同游,都未能成行。

文章一开头便从渲染向往已久入笔,不仅自然、亲切,而且更是着意以这一顿挫,为“奋然独往”作了有力的衬托、铺垫,以便更鲜明地突出“独游”。

最为传神、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是作者登山前前后后的历程同当时的心态、感受,彼此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得一波三折,入情入理,熨帖而真切。

心向往久之,一旦下定决心,奋然独往,初攀时节,当然兴致盎然,意气风发。

正因为山势陡峭,必须攀葛藤而上,才登上半山腰,便不由得感到“足力倦止”。

复进,益上,得以见到“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面对如此一幅令人惊叹、幻缈仙境般的山水画卷,心中难免涌出“惑不可辨识”之慨叹:真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纵横的山涧流水,哪些是烟缕般的山间小径。

――也许更无须细究吧?其乐趣可想而知!“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独自一人,面临此地此境,身在虚响振动、一片空寂荒凉的氛围之中,恐怕就连读者也同样会情不自禁地敛声屏息,不寒而栗吧!“余心动,欲止者屡矣”,欲进欲止再三,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态,跃然纸上。

读者深切体察个中的滋味又有何难!可以想象,经过了一番或进或止的反复思想交锋,终是初衷不改,断然不肯半途而废,于是更加鼓足勇气,奋然益前,终于登临北山峰巅,果然获得了大自然极为丰厚的奖赏:“吾身之所未历,一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至此,读者当然自会如同亲临其境,与作者同一般雅趣,同一般情怀。

谁人能不脱口惊呼:无限风光在险峰!进而对作者那些饱蘸感情又富于哲理的抒情、议论,点睛之笔:“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读者不仅会首肯、会认同;或许不少人更会有所深层次的感悟:岂止登山览胜如是!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不都是同样的道理吗?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色是描绘风光景物,文笔简洁优美、富有情趣;既以简笔作正面展现,又以侧笔作折射点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用墨省俭,而容量颇丰。

不顾登到半山时的足力疲倦,奋然继续攀登,此时作者仅着寥寥数笔,却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北山迷人的宁静温柔美:满山生机盎然的绿草之中,大大小小的涧水纵横流淌,清水滋润,使绿草更加青翠欲滴;绿草映衬,让流水更显清澈晶莹。

读此,读者眼前似乎也铺满茵茵草色,耳畔似乎还响起淙淙水声。

那些奔向山巅或涌下山腰的微径小路,弯弯曲曲,时隐时现,犹如或浓或淡随意翻滚的烟缕

对此,读者也一样会顿生飘飘忽忽之感。

蜿蜒的涧水,蜿蜒的山径,一样的飘忽不定,又时时交错,真让人一时难以分辨哪是涧流,哪是山径……好一派山清水秀、草蔚径幽的绮丽风光,好一幅忽明忽暗、飘渺朦胧的山水画图!   正如诗圣杜甫所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终于奋力登上了北山顶峰,“空旷寥廓,目穷无际”,平生所未曾经历的五彩缤纷的景物风光尽列眼前。

这时,文中自近及远的写景状物,浓郁情趣涌于笔端,而依然是惜墨如金:“洼者隆者,布者抟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谷壑错落,峰峦迭出;一座座山峰有的散列,有的蔟集,或是高低逶迤,或是孤峰对峙;山势环倚相济,岩石怪妍相间;自近而远,层层峰岭如同细浪,缓缓流去;自远及近,层层峰岭又似惊涛,扑面而来!   一开始登山,便须“攀葛藤而上”,不必直言,而读者自可从中意会山势之陡峭。

北山确实是又高又险,要不然,如何能让一位“奋然独往”的登山者才“及山之半”,便不由得“足力倦止”呢?这些都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侧面折射的手法,来衬托渲染北山之“�然而高”,颇能诱人联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