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增长机制(1)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依据公信力的变动机制

试图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有效、可持续地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建设的主体是广大民众

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是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和共同配合的长期过程

拥有一个得到广大民众信任与支持,拥有高度公信力的现代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变动机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政府公信力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信力不同于政府能力,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公众政府能力只有转化为行为和行为结果才能获得公众的评判。

一般而言,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是正比关系。

如果政府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越高,那么政府公信力就越强,但前提是政府能力必须主要去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要。

(2)公信力满意度基本相同。

正常社会状况下,公信力来源于公众政府的满意程度。

满意度越高对政府也就越信任:两者稍有差别,满意度更多是公众政府在物质利益提供方面的感受,而公信力是对多种方面和长远利益的综合感知,特别是在强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公信力可能更多地源于对敌人的仇恨和未来美好的梦幻。

(3)公信力动员力有区别,动员力依赖于政府公信力,但政府公信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员力,其中要受到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组织程度、公民的政治心理等。

公民社会发达、社会组织程度高及民众参与意识强,公信力在转化为动员力的过程中就流失得较少。

现代政府公信力源于三个方面:(1)政府产生的公信力,即政府合法性问题。

依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授予。

民众形成公意产生政府民众也可以因对政府不满按照法定程序来变更政府,一切违背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建立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都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可以看出政府产生的合法性公信力来源的最为根本的基础。

(2)政府行政过程公信力

随着公民社会日益强大,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公民已不满足于以投票选择自己代言人的间接性民主,更多地关注政府日常行政过程

要求政府阳光行政、依法行政,还倾向于依赖社会组织参与和影响具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政府行政过程公信力是当今政府公信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

(3)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

政府产生的目的就是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现代社会政府“一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二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可持续的环境”。

这些行政结果是民众切实需要的,也是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政府行政绩效如何直观地影响到公众政府的评价和政府公信度。

公信力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相依存互促进的:政府产生的公信力是基础性公信力,它是促进政府行政过程透明、民主化和政府绩效提高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它具有缓冲和部分地释放因政府行政过程不合理和政府绩效低下带来的民众不满情绪:政府行政过程公信力是对政府合法性的重要补充,它对政府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的提高可以短时而有效地弥补政府产生和政府行政过程公信力不足,相反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下降可能立即引起民众政府合法性政府行为过程合理性的质疑和追问,从而促进后者的改革和完善。

二、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公信力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

形势比较严峻。

近些年来,针对政府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多次发生,针对政府官员的恶性犯罪案件也不少,民众参与政治普遍冷淡。

于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形象不再那么光辉高大,其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遭受质疑,其凝聚力和号召力略显苍白。

虽然政府和人民保持一定距离,人民对政府存有一定程度的不满和质疑是正常的,适当的民众独立性可以推动政府建设与时俱进,避免像上世纪***和文化***时那种运动式社会动员给全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

政府和人民如果始终处于相互怀疑、不信任和敌视状态,最终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只有百弊而无一利,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