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装帧设计中传统观念的体现

李亚男。

摘要:《装饰》杂志始创于1958年,原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对中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同时期装帧设计艺术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其装帧设计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探析《装饰装帧设计文化内涵中的传统观念,从《装饰》不同时期的装帧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设计观念在期刊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装饰》;装帧设计;传统观念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020)06—0168—01。

一、引言。

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而出现的,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石器时代开始,无论是石器、瓷器、玉器,还是建筑、服饰、家具,无一不凝结着先人们的造物观念,历经了早期的发展后形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争,各种思想的交汇迎来了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今天的《装饰装帧设计中依旧广泛的应用。

二、以和为贵、文质相一的儒家思想

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直到“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学术界。但是在学术界的造成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对设计无关,儒家以“和”为贵、以“仁”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期刊设计之中。

首先,《装饰》的装帧设计体现了儒家和谐统一之美。在设计前,《装饰》的编委们做到胸有成竹,提前确定了本期的装帧风格,在对一些小细节进行推敲,比如天头、地角处的栏目名称、正文标题、页码、字号、行间距等,根据版式进行调整,做到内容页成为一个小整体,结合封而、封底、书脊等外部设计成为一个大整体,再到后来期与期之间形成连续的视觉效果,建立一个完整的《装饰>品牌形象。

其次,《装饰》的装帧设计体现了儒家文质相一的结合之美。孔子曾对人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除了指人文雅有礼貌之外,也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期刊内容定位了它的形式。《装饰内容以学术性论文和图片为主,读者通常是从事艺术类工作的师生和专业人员,除了文章含金量外对《装饰》的装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编辑们根据文章内容挖掘深层含义,使每期《装饰》成为一个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这些装帧形式和《装饰》的内容完美契合,具有与内容相匹配的价值,正是我国传统的儒家观念——强调适用功能与“文质相一”的审美价值。

最后,《装饰》的装帧设计体现了儒家以人为本的关怀之美。“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以人为本”则是“仁”的核心。这里的“以人为本”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分别是以《装饰>讀者为代表的和以《装饰》编辑们为代表的“人”。一方而,《装饰》的读者装帧艺术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对设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了解读者群体的意愿,不能忽视个体分需求而仅仅满足于浮夸的外观。另一方而,编辑们的艺术修养决定了《装饰》的装帧设计水平。《装饰》的老一辈的编辑们均为设计界的泰山北斗,足以证明《装饰》精美的装帧与编辑们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除了提升艺术修养之外,还需要努力涉足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只有经过思维的更新、文化层次的提升和设计概念的转换,才能给读者带来畅快的视觉、精神感受。

三、道法自然、去繁从简的道家思想

道家也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流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受道家思想的印象,中国古代的人文山水画讲究重水墨、轻色彩,注重水墨中的丰富色变技法,这是对讲究道家绘事后素、返璞归真、大智若愚思想的具体表现。在《装饰装帧设计有两个方而的具体表现。

首先,《道德经》载,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宇宙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它崇尚自然的美。在《装饰》的装帧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不同时期封而的图形、色彩、文字、版式内容页的版式运用了大量的的诸如对称、平衡、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呼应、统一、秩序美等法则。这些装饰手法为《装饰》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美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与大自然的共鸣。

其次,道家思想追求“疏简”的审美意境。老子说过:“少则得,多则惑。”庄子也说过:“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种简约的审美意境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思想在《装饰内容页的版式设计中随处可见,好的版式设计是有呼吸的,行的疏密和图形的变幻等视觉要素都会引起留白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版式的轻重缓急。留白而积较小,则给人稳重、紧张的感觉,留白而积较大,给人舒缓、开阔的感觉。①除了节奏感之外,“留白”蕴涵着淡雅内敛之美,承载着《装饰》的品牌格调。空白的背景给读者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完全沉浸于艺术的殿堂之中,这种思想也是《装饰》不同于其他充斥着信息的商业期刊的根本所在。

道家思想至今仍在科技、设计、艺术等产生影响和作用,其道法自然、去繁存简的艺术性不得不说是其思想产生魅力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李卓群.浅析留白版式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8.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