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金融战略的国际环境、潜在风险及防范对策

【摘要】作为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能源金融(Enerqy Finance)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优化能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

能源金融不仅为传统能源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工具,而且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激励手段。

更重要的是,能源金融还将影响并参与全球能源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涉及能源领域的方方面面。

能源金融战略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能源战略金融战略与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交汇点。

本文分析了能源金融战略国际环境和潜在风险,阐述了中国实施能源金融战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能源金融战略 能源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迫使西方国家重视能源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

面对化石能源生产消费造成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问题,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快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战略

但是2005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及2007年的清洁技术泡沫破裂,表明人类社会新旧能源的互补、更替之路存在曲折和不确定性。

当今时代,世界能源竞争焦点从传统的资源掌控权、战略通道控制权向定价权、货币结算权、转型变革主导权扩展。

能源生产消费国利益分化调整,传统与新兴能源生产国之间竞争加剧,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

在这种复杂背景下,实施能源金融战略,将有助于发展中国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文分析了能源金融战略国际环境和潜在风险,阐述了中国实施能源金融战略过程中的防范手段。

一、能源金融战略国际环境   从国际看,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过程中曲折复苏,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围绕能源市场和能源创新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的中国《能源“十三五”规划》的分析,能源金融战略国际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一)能源供需宽松   美国页岩油气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油气储量、产量大幅提升。

液化天然气技术进一步成熟,天然气全球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并从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

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成为全球能源供给新的增长极。

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降,能源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量仍将继续上升。

(二)多极能源格局   全球能源消费重心加快东移,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基本趋于稳定,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亚太地区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美洲油气产能持续增长,成为国际油气新增产量的主要供应地区,西亚地区油气供应一级独大的优势弱化,逐步形成西亚、中亚一俄罗斯、非洲、美洲多?O发展新格局。

(三)能源低碳发展   全球能源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已经超过30%,2030年天然气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品种。

欧盟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已达15%,预计2030年将超过27%。

日本福岛核事故改变了全球核电发展进程,但主要核电大国和一些新兴国家仍将核电作为发展方向。

(四)能源科技革命   能源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智能化为特征的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开始涌现。

智能电网加快发展,分布式智能供能系统在工业园区、城镇社区、公用建筑和私人住宅开始应用,智慧能源新业态初现雏形。

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将能源科技创新作为走出经济困境,重塑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二、能源金融战略的目标体系   从全球主要国家能源金融战略实施的经验看,能源金融战略有助于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一)提升能源配置能力   作为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联动、融合、渗透的复合市场,能源金融市场将能源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能源金融市场优势,提升了其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定价权。

目前,以美国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伦敦国际原油交易所为中心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价格已经成为全球石油贸易现货交易、长期合同的主要参考价格(林伯强,黄光晓,2014)。

通过实施能源金融战略,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可以左右国际能源价格,甚至影响他国的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

总之,能源金融战略的成功实施,提升了发达国家能源配置能力和成本转嫁能力。

(二)塑造能源货币体系   能源货币体系是关于国际能源贸易、能源金融交易计价结算货币国际规则与制度安排。

能源货币体系全球能源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体系变为不钉住黄金的美元本位制(罗伯特?蒙代尔,2003)。

以石油美元(Petro—Dollar)为核心的能源货币体系是维系不钉住黄金的美元本位制的重要支柱。

二战以来,美国通常有计划、悄无声息地捍卫美元地位(M.J.Paulus,2012)。

但是伴随欧元等国际货币的兴起,美元在能源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其他新兴国际货币的挑战。

例如,与美国处于对峙关系的委内瑞拉、伊朗等石油出口国一度使用欧元进行国际石油贸易的计价结算,俄罗斯也希望将卢布作为国际能源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

目前,不管是欧元还是卢布,都无法大规模取代美元作为国际能源贸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

美元之外其他新兴国际货币能源金融交易中的使用程度与现行的能源货币体系相关,主要取决于首要国际货币是否愿意让出一点“地盘”来,其次才取决于其他货币国际信用程度等因素。

对此,中国货币当局具有清楚的认识: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看,主要是扩大人民币在贸易与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的使用,而不应过多强调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周小川,2012)。

(三)增强能源市场势力   能源行业具有准入门槛高和规模效应的特征。

能源勘探开发、油气管道或消费网络,需要投入巨额资本,且投资周期长,投资期间还可能受到能源价格波动、地缘政治动荡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

作为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跨国能源公司借助国际资本运作实现能源产业的整合与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跨国能源公司的市场势力,而且有助于实现一国能源战略目标。

作为发达国家能源金融战略的重要一环,跨国能源公司利用资本运作手段,提升公司资产规模和运营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能源产业链和价值?的重塑。

能源产业资本运作,巩固了发达国家及其能源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和市场势力,为发达国家优化能源布局,实施能源战略奠定基础。

(四)提供能源创新激励   能源金融战略除了为传统能源贸易提供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外,还通过金融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的市场化运作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化转变。

世界各国早已认识到传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今天,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能源科技风险投资等业已成为各国能源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提供能源创新激励的金融工具箱中,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排放权交易、节能量交易(白色证书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绿色证书交易)、能源科技风险投资、能源产业投资等。

这些金融创新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林伯强,黄光晓,2014)。

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在能源金融创新领域抢占先机,在激励能源创新发展的同时,为金融业拓展发展空间。

以排放权交易为例,2006年启动的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是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灵活机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球第一个采取强制性减排措施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

目前,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已经形成了场外、场内、现货、衍生品等多层次市场体系(林伯强,黄光晓,2014)。

三、能源金融战略潜在风险   实施能源金融战略,将有助于一国提升能源配置效率。

但是必须注意到,能源金融的融合可能形成新的风险,必须运用新手段来防范这些风险(贺永强等,2007)。

(一)能源脱实向虚   资本逐利的本性,可能引发能源产业脱离实体经济走向虚拟经济,冲击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美国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事件为例,作为一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和出售商,也是能源批发做市商。

公司在2000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位列第16位。

2001年年末,安然公司财务欺诈丑闻曝光,该公司迅速破产。

在评价安然公司事件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认为偏离主业、脱实向虚是安然公司破产的症结所在。

他谈到“通用电气曾与安然公司保持多年合作,安然公司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商,但是它后来转向了交易,对该领域他们完全不熟悉,而且雇佣新的人员,改变了企业文化”。

背离企业文化使安然公司的决策者们抛弃了专注能源产业的理念和战略,轻率地转向金融投资的“创新事业”。

1997年,安然公司将业务扩大到天然气衍生品交易。

2000年,安然金融合约交易占公司销售总额的近90%。

在此后的快速扩张中,安然公司逐步从一家专注能源产业的大型实体企业,蜕变为一家从事能源衍生品交易的“对冲基金”。

脱实向虚成为安然公司迅速走向倒闭的重要根源。

(二)能源价格震荡   伴随能源金融发展能源期货价格正逐步取代现货价格,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领先指标,从而使得供需因素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尤其是短期影响)减弱,而金融投机力量的影响加强。

在此背景下,如果能源金融交易存在监管漏洞,则可能引发能源金融价格的暴涨暴跌,为能源实体企业防控风险带来挑战。

以石油市场为例,管清友(2010)认为“投机不可能长期和显著地推高油价,但监管漏洞可能导致大型投资银行和大型石油公司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操纵油价”。

孙泽生(2009)认为“以投资银行和石油公司为代表的部分商业交易者(通常被认为属于套期保值者),要么设法影响公众的一致性预期,要么通过不对称信息和串谋先行调整库存和持仓量,引导油价预期的自我实现,并借机牟取暴利”。

相反,非商业交易者(通常被认为属于投机者)中的养老基金、管理基金等虽然不是套期保值者,但其操作手法与一般的投机者存在较大差别,更接近长期投资者。

2008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报告透露持仓量高达4.6亿桶原油的“超级庄家”,是一家注册在瑞士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名为Vitol能源集团),其原油持仓量达到2008年中国原油年产量(1.9亿吨)的三分之一,仅轻质石油一项,该交易商就持有3.3亿桶,占到当时整个纽约商品交易所期货市场总仓位的11%(魏一鸣等,2012)。

(三)能源监管漏洞   现代经济中,政府部门对于能源行业的监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美国安然公司事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安然公司亲手促成的行业监管漏洞,如何与公司决策层的贪婪一道毁灭了这家能源公司

安然公司在从能源风险规避者蜕变为能源投机交易者的过程中,为了扩大交易领域,逃避金融监管,联合其他大型能源公司为争取和扩大商品期货交易范围奔走游说。

最终这些能源企业达成了不仅将包括贸易合同和场外交易等能源期货方式置于联邦监管之外,还允许能源交易商成立自己的交易所并在其中履行上述合同交易时也无需受到政府监管的要求。

至此,能源交易商摆脱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限制,在自己建立的交易所可以不受监管地进行能源期货合约买卖。

安然公司利用自己一手促成的“漏洞”导演了令人震惊的“安然风暴”。

在2000—2002年,安然能源交易商通过操纵能源期货市场,制造了加利福尼亚电力恐慌,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仅仅2000年一年,安然公司的投机炒作就造成了整个加利福尼亚对电力的开支上涨了277%。

而小布什总统对此给出的解释却是电力供需出现不平衡。

贪婪的欲望最终葬送了安然公司

(王晓薇,2009)。

(四)能源风险传播   伴随能源金融发展能源市场与外汇市场、金融市场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联动效应,一个市场的异常变动会很快波及其他市场。

一方面,能源因素可能引发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

以石油产业为例,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供求曾长期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

当发生经济扰动时,石油价格往往摆脱供求的制约,在短期出现震荡。

石油价格波动,会通过预期等迅速波及其他金融市场,也会通过产业链传导到其他经济部门。

另一方面,美元汇率、通货膨胀和金融投机等因素可能引发能源价格的暴涨暴跌。

例如,2002年2月以?砻涝?持续贬值,至2007年底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美元兑欧元汇率跌幅高达41%(Giles,2007)。

美元贬值意味着以美元结算的实际油价走低,该因素成为2002年以来名义油价持续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又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7月11日西德克萨斯轻质(WTI)原油期货创下盘中价每桶147.2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记录后,一路飙升的油价掉头向下,2008年12月19日收盘价仅达33.87美元/桶。

这段时间虽然石油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软,但没有出现明显的供需失衡,金融因素成为这一时期油价剧烈波动的重要根源(魏一鸣等,2012)。

四、中国能源金融战略实施环境   (一)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目标   从国内看,伴随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结构转型升级,中国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回落。

根据中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预测,中国能源消费增速预计将从“十五”以来的年均9%下降到“十三五”的2.5%左右。

表1反映了“十三五”时期中国能源发展主要指标。

(二)建设能源体系的主要挑战   根据中国《能源“十三五”规划》的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能源消费增长放缓,供需相对宽松,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供需求关系趋缓的同时,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成为制约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向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既面临汇集发展优势、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交织、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1)能源产能结构问题。

煤炭产能过剩,供求关系失衡。

煤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偏低,设备利用效率低。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过剩,但高品质清洁油品生产能力不足。

天然气供应能力阶段性富余与天然气消费水平明显偏低问题并存。

(2)能源系统效率问题。

电力、热力、燃气等不同供能系统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程度不高。

电力、天然气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需求侧响应机制尚未充分建立。

输送清洁能源比例偏低,系统利用效率不高。

(3)清洁能源替代问题。

部分地区能源生产消费的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大,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煤炭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高达20%以上,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以气代煤”和“以电代煤”等清洁替代成本高,洁净型煤推广困难。

高品质清洁油品利用率较低,交通用油等亟需改造升级。

(4)能源体制机制问题。

能源价格、税收、财政、环保等政策衔接协调不够,能源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价格制度不完善,天然气、电力调峰成本补偿及相应价格机制较为缺乏,价格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五、中国实施能源金融战略的风险防范对策   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能源金融战略,初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金融体系,用于防控能源风险,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合作。

第一、完善传统能源金融市场。

截止2016年末,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先后推出石油沥青、燃料油、焦炭、焦煤、甲醇、动力煤等能源类期货品种。

第二、综合运用能源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绿色信贷等,开展可再生能源投资,提升中国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影响力。

20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占全球投资的24%,位居世界第一。

第三、探索区域能源金融市场。

2013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探索原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类期货和衍生品。

第四、推进环境金融和碳金融发展

2008年8月,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成立;同年9月,由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参股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

实施能源金融战略有助于发展现代能源体系,提升能源话语权。

但从能源金融发展国际经验看,如果能源金融交易设置不合理,或者监管不力,会使中国能源金融市场受到国际游资的攻击。

因此,在实施能源金融战略过程中,需要注重能源金融的风险防控,维护中国能源金融的平稳有序发展

(一)完善能源金融监管框架   借鉴国际能源金融监管经验,改善适应能源金融战略实施的监管框架。

能源金融交易活动、能源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

优化能源交易市场的制度设计,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交易机制和完善的监管体系

协调、有序推进国际能源交易市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金融账户开放(周小川,2015)。

(二)健全国际化的监管规则   推动新型能源金融业态监管的全覆盖。

加强能源金融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业务监管的全覆盖。

构建集中统一的能源金融产品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系统,建设统一共享的能源金融统计体系能源金融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金融监管机构和能源管理部门充分及时的信息交换(周小川,2015)。

(三)建立能源金融安全机制   建立国家能源金融安全审查机制,建立能源金融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提高能源金融风险防控和危机应对能力。

建立能源金融处罚限制制度,有效应对极端情况下境外对中国能源金融交易市场实施攻击。

有效运用和发展能源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防范能源金融风险(周小川,2015)。

(四)强化能源微观主体管理   推进能源金融监管转型,确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能源金融主体审慎监管体系

坚持能源金融服务能源实体产业的宗旨,完善能源实体企业开展能源金融业务的审慎管理,防止能源实体企业“脱实向虚”。

完善能源上市公司的审计和信息披露制度,防范能源上市公司财务漏洞引发的能源金融风险。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