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统计分析与预测

作者:魏颖宇 陈耀辉 丁跃潮。

摘要:统计了1990—2008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相关指标,通过新型直观图和Q型聚类对其做出分析,并预测未来两年的发展趋势。根据其走势,得知200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不多,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有较大增长。   关键词:工业产品;工业总产值;分析;预测      0前言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工业做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其发展的状况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1990年至今,中国工业都在稳步前进中,工业的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各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后,中国实施了各项举措高度重视工业发展。随着加入WTO的步伐,中国不断引进外资,加大工业的投资力度,十六大的召开更加促进了工业发展。分析并且预测工业发展的走势,对于国家经济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原始数据及其新型直观展示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和搜狐财经收集了1990年到2008年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的相关指标,现采用新型直观图更科学地直观展示数据信息,选取新型直观图中的列比较直观图将各指标绘制成图1。新型表图在每个格子内用椭圆表示数据的相对大小,数据经过正规化到 0—1区间,每一栏指标最小为直线(理论上应该是空白,为可视效果绘成直线),最大的为满格椭圆,这种新型直观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数据的上下变化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在这11项指标中,除了布和原煤的产量局部有略微波动外,其他9项指标全部呈宝塔形串珠排列,表示逐年的递增,整体尚未显现出周期性波动。原油、水泥在早期增长速度较快,其余指标的早期增幅比较小。大部分指标的增幅和总量都是在新世纪以后迅速加大的。从每个串珠的上下变化速度看,各项指标还是比较协调的,每个产品产量都是逐渐递增的,这都导致了工业总产量在这19年里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        2分阶段分析      从1990年到2008年这19年来,中国在风雨中不断摸索前进。下面用Q型聚类试探下各年份间经济特征的相似性,19年的谱系图见图2,相似性的度量指标采用夹角余弦。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年份都按顺序整齐排列,没有打乱。Q型聚类是把特征相近的样本聚为一类,原来预计年份排列不应当维持原来次序,现在年份仍按原来顺序。这表明一个重要特征,即我国工业发展每一个时期(相邻年份)有其相应的特点,特点的变化是渐进的,暂时还没有出现周期。如果出现周期,相隔一个或多个周期的年份数据必然因其相似性而聚为一类。   再利用多元有序数据最优分割找出本文所研究的这19年来工业产品产量的明显界线,分割出多个组(时期)。分割的原理是用数学方法,使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组间离差平方和最大,保证一组内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组之间特征差异较大。本文进行最优2分割(计算过程略),得到一条重要界线,这个界线恰巧在聚类分析的分类界线上。   根据Q型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的结果,我们可以把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即1990—2003年为第一时期,2004—2008年为第二时期。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选取的主要工业产量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指标没有急剧增大。这使得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也随之减慢。  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工业正处于缓慢提高的阶段。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3年国务院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主要任务。这些举措使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缓慢的提高。。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