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天成 [神韵丹青,,妙趣天成]

我国东晋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对品评中国画提出了 “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

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是我们评判中国画的一把标尺。

岭南画派大师冯曼硕的入室弟子冯沛华作品真正体现了“气韵生动,应物象形”。

冯沛华的《喜上眉梢》花鸟系列作品里,不难看出气韵的营造,气场的构成是其特点。

那“繁星闪烁”的梅花丛中,喜鹊欣欣然、闹喳喳,跃然纸上如闻其声,整个画面几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灵动而富有生机。

冯沛华1959年生于广州市白云区竹二村,父亲是竹料医院的中医师,冯沛华自小酷爱绘画,高中毕业后跟着父亲学习中医,后因农村医疗合作社要求从医人员必须持有行医证,跟着父亲学医是不会有行医证的。

于是其父亲就对冯沛华说:“孩子,还是学学别的吧。

”   当时冯沛华16岁,他最喜爱的就是画画,他画了雷锋、岳飞等人物像。

不学医了,就回到生产队的砖场做砖,一有闲暇就提笔涂鸦。

那时候,岭南画派大师冯曼硕被定为“牛鬼蛇神”,遣送回老家竹二村“改造”,在政治高压的情况下,他战战兢兢地“夹着尾巴”过日子,村里的有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门下求艺学画,盛情难却之下,冯曼硕收下了冯沛华、冯达辉、冯达民、冯仲渠等人做弟子。

冯沛华常常是鼓足干劲一个上午就将全天的砖坯打完,下午就去冯曼硕家学画,而下午冯曼硕正好放牛回来,有时间教他们绘画

“冯(曼硕)老师要求很严,运笔讲究心随笔动,点线注重骨气并茂,用墨力求物象天成

冯沛华说,冯曼硕最注重基础功力的训练,常常带他们在外面写生。

故乡的山山水水,一景一物都成了他笔下的描摹对象。

遭受政治迫害的冯曼硕当时已经是年过花甲,曾经被红卫兵打伤之后一直无钱治疗,内伤终成顽疾。

精神的禁锢和周身的伤痛,使冯曼硕说话谨小慎微,唯恐犯了“纲线”,拉去批斗遭受皮肉之苦。

冯沛华说,冯曼硕的遭遇竹二村的乡亲们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常常帮助冯曼硕家干活,每逢年节,他会拿点家酿米酒、猪肉去慰问冯曼硕,以此表达其授艺之恩。

“那时候,我对艺术、对人生充满热望和憧憬,常常骑着单车去广州的北京路三多轩买纸墨和颜料。

身上最多只有两三块钱,两角五分钱一张的宣纸,只能买几张,颜料只能买五支,剩下的钱都买两角钱一斤的草纸回家练笔。

那时,生活得狠充实,感觉很有滋味。

”尽管生活清苦,但是有艺术为伴,冯沛华还是感觉生活充满诗意。

1979年,冯曼硕得已平反并办理退休居住在广州。

冯沛华就难得再有机会跟冯曼硕学习绘画了。

他被生产队安排在竹二小学校办工厂做木工。

闲暇之余,不忘绘画

后来,冯沛华经营沙发材料生意,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就开始经营工艺美术,木雕、根雕、玻璃钢工艺美术、古建筑修复等业务遍及全国各地。

2005年,冯沛华在东莞中堂和朋友合办了一间画室。

两年后他回到家乡潜心国画艺术,创作了大量的花鸟、山水等题材的国画作品

冯沛华为人低调、真诚爽直,自己的作品从不拿去参加任何展示和拍卖活动。

创作两千多幅作品均被友人和藏家收藏。

冯沛华深知作为造型艺术中国画,是不能墨守成规的,要广摄众家之长,铸就一己之格。

于是潜心学习和研究北方山水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江西画派等各大绘画流派的艺术精髓。

掌握破墨的“淡以浓破,湿以干破”;泼墨的“不见笔迹,如泼而出”;积墨的“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点苔的“醒目点,糊涂点,错杂纷乱点”;渲染的烘染物象,分辨阴阳,增添质感;水法的“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渍水、泼水、铺水”等国画艺术的表现手法。

注意用笔、用墨、用色、用心之间的微妙关系。

努力使自己的绘画达到虚实结合润含春雨、空灵和谐等艺术效果。

那幅两米多长《锦上添花》,冯沛华利用二维空间构建气韵,营造气场,以缤纷的牡丹和华丽的锦鸡表达主题内涵,用色彩对比和反差构成画面的氛围,以拓开视觉领域,运笔灵动而大胆,疏密有致、动静相宜。

笔者是在2007年秋天,随同时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散文家张宇航去参加竹二村农民画社成立大会,在会上有幸认识了冯沛华

在展厅里我观摩了冯沛华的画作并与之做了短暂的交流,感觉他对中国画理有所研究。

他说:“我国自古儒、释、道对绘画各有理论。

王维最早将禅的思想和禅的意境学说融入中国绘画语境,并运用禅的‘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创作,使画有意境、画境、诗境三境一体的艺术特点……”   冯沛华是个勤奋博学的画家,他说美术作品的价值来源于画家的素质和修养,画家的艺术造诣、国学底蕴直接影响作品艺术价值。

他画的花鸟、山水强调主观个性的自我表现,借物咏志。

譬如他的《和平之春》,在那灿烂而热烈的英雄之花――木棉花的簇拥之下,一对喃喃絮语的鸽子接受春天暖阳的抚摸,那是一种多么祥和、宁静的画面……   美术作品通过画面的线条和色彩等绘画语言来传达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是作品的生命所在。

冯沛华的《桃花映春》,展现的是江南三月尽芳菲的妩媚境界;《腊梅傲骨》,描绘的是傲雪怒放的红梅向世间万物昭示春天的希望和生命的未来;《惬意天趣》,讲述的是大自然赐予大千生灵以和谐之美……   冯沛华作品可谓气韵生动,意趣盎然,灵动传神,充满着生命的张力。

对于创新这个问题,冯沛华表示:中国画历史源远流长,在我们的前面已经有无数大师巨匠做过无数探索和研究,他们的高度是难以逾越的。

但我必须另辟蹊径,吸取前人的技法之精髓,借鉴当代现实主义国画特色和西方绘画思想,融汇重铸自己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我的故乡的风物之美。

他认真领会和把握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的艺术见解并融入自己的绘画理念之中。

所以观其绘画作品,就会发现其作品具有不拘成法,用笔奔放,闲逸疏朗,曼妙多姿,气韵灵动的特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