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作者简介:范晓晨,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4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下载论文网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媒介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与紧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大众媒介最为达的信息强国,虽然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落后于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但是也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本文通过探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起源来分析其特点及经验教训,试图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展开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特点;启示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媒介本身为教学内容的新的教育主张和理念[1],它既属于学术领域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及其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基于保护英国传统精英文化的目的,在1933年出版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提出。

作为世界范围内大众媒介发展最为发达的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落后于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直至20世纪70年代经过各方人士及社会组织的支持与积极响应,美国的部分学校建立了k—12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如今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美国的成熟学科之一,并具有美国自身的特色与经验。

一、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与历史脉络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媒介对人的影响为逻辑起点,探讨媒介社会与人的关系,最终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使其更好的适应媒介社会,进而达到社会层面培育理想公民的目标。

在以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思考框架和行动指导下的美国,每一次新媒介的更迭都会引发公众和学者对于“媒介的影响力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每一次探讨都会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美国的重要性认知及发展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对于突然侵入公众生活中的电影及其所传递的性、犯罪与暴力信息,人们纷纷指责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1928年在美国潘恩基金会的协助下,邀请一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并于1933年发表研究结果《电影与儿童研究摘要》。

[2]“潘恩基金会研究”在当时“刺激――反应”行为主义理论影响下认为电影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直接影响其态度及行为的改变。

这是早期关于“媒介影响力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认识,也是美国实证传播研究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电视媒介发展与普及,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电视暴力问题的研究,着眼于媒介社会长期的影响,通过内容分析及背后的体制分析发展出“涵化理论”,认为从长期看电视的影响力可以跨越阶层差异在全社会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统一认知与判断。

这一研究社会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学校教师开始教授学生对与电视内容的批判性观看技巧,使青少年免于受到不良媒介内容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开始,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知名人士及行动家参与到媒介素养运动中来,并且不再局限于过往的媒介效果研究,开始建立媒介素养研究范围与体系。

1978年美国教育部举办研讨会,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了少数地区和国家的非营利性媒介素养机构,积极的推动了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如,***年于洛杉矶成立的美国媒介素养中心”,到1994年该机构成为全美媒体素养研究的领头羊。

[3]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定期召开媒介素养组织会议,在会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共同界定媒介素养的概念体系、研究范围及未来发展趋势,其影响力波及世界范围。

如,1992年在由阿斯彭研究所组织发起的“全国媒介素养领导人会议”上,由与会人士共同敲定出的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迄今为止仍被各国沿用。

此外,自1995年起截至2011年美国“全国媒介素养教育会议”共召开8次,会议主题日趋细化并链接国际视野,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此外,在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方面,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字生效的“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实施,其中包括确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内容。

[4]随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伴随着部分州教育部门的立法工作得到落实与普及。

媒介素养研究者罗伯特.库比和弗兰克.贝克于1999年起开始统计美国k—12教育领域所开设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当时美国由46个州的课程框架中都分别含有一项以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研究者对这一结果不断更新,截至到2000年4月,全美50个州的所有课程中都包含了一种以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5]。

二、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与不足   (一)特点   1.商业化背景浓厚。

美国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在大众传播领域采取商业传播体制,广告收益是媒介组织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

因此,各大媒介公司纷纷生产娱乐化、煽情化、暴力化等经济成本小、政治风险低而受众数量广泛的文化产品,而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正是起源于美国公众对于媒介上的性、暴力等信息可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担忧基础之上。

此外,在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占据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支配地位的情境下,对于电视媒介上的广告等流行文化信息的解构,了解其制作与传播方式,以培养民众理性的思辨能力也是美国媒介素养教学的主要内容。

甚至在媒介素养教学实践的开展上部分学校也采取与商业化媒介公司合作的形式以获取其赞助的报纸、电视等教学素材和工具,如1992 年马萨诸塞州比勒里卡(Billerica)地区的中学开始接受第一频道的协议,开创了美国学校接受商业电视节目的先河。

[6]但是由于商业电视自身的所有权属性和经营模式,与商业电视的合作必须是机动的、批判性的,而非完全受其所控。

2.“预防—保护”取向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根植于“预防―保护”取向,但是区别于英国为保护本国传统精英文化和加拿大的抵制美国霸权文化影响的目的,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为使青少年抵御电视等媒介上不良内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该取向受到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本土传播效果研究发展起来的“刺激—反应”论、“涵化理论”等的影响。

“预防—保护”取向在美国媒介素养学术研究教学实践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交互式新媒介的出现才开始出现提倡“赋权”理念的潮流,而英国自90年代就开始逐步摆脱保护主义思路,以“学生”为中心走向“文化研究”取向。

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说“保护主义”的关注点在美国也更易受到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便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宣传,因此即便随着美国新型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保护主义”理念仍然在美国占有一席之地。

3.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以社会力量为主。

与英国自1988年便由教育和科学部与英国   电影学院合作成立“全国初级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小组委员会”用来指导并建立全国性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体系不同,由于美国地域广阔,且教育体系由五十个州独立操作,因此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州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不一,全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和评估标准。

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政策氛围下,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并没有依靠政府机构而是主要由社会团体、民间协会和非营利性组织来推动,如洛杉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阿什维尔的“媒介素养公民行动”(Citizens for Media Literacy)等都是推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团体机构。

此外,由于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向和教育实践受到个人研究兴趣的影响,因此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整体表现灵活,课程设置纷繁多样,在教学实践上富有创新性。

(二)不足   1.理论建构尚不成熟。

媒介素养教育是传播学和教育学一个交叉学科,同时它既属于学术领域又是一种社会实践,一方面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理论发展提供客观依据以便进行基本的理论建构与探讨,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理论建设,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教学实践理论建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由于美国深受实证主义影响,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积极热衷于根据自己兴趣设计教学活动,他们所进行的教学实践颇具有实验性意味,且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基础多直接吸取现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对媒介素养本体论的探讨较少,所以目前美国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新媒介素养”等新兴概念都还没有明确的、独立的理论品性,而理论建构的不成熟会限制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创新性发展

2.教育资源亟须整合。

由于美国各州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且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由社会团体、知名人士等社会力量的推动,并没有来自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政策指导,因此各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呈现出分散零碎、各自为政的点状发展布局。

这样的点状发展虽然有利于各自独立的进行创新性科研探索,但是不免造成教育资源的分散与浪费,研究成果也显得支离破碎,从长远来看会限制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因此对于美国这样拥有独立教育体系的国家来说,至少应该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框架建构教学模式等核心概念上达成国内共识,此外,国家教育部门也应尽可能在更宏观的层面做出政策性指导,合理布局与整合教育资源。

三、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启示   (一)明确理论框架,实现理论建构本土化   1997年中国社科院的卜卫研究员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理论和方法》是中国第一篇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自此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国人与媒介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从2003年以后公开发表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日益增多,到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经历了启蒙与借鉴阶段、起步与积累阶段,正走向思考与批判阶段。

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本体论探讨和本土化生成缺乏热度,更多的是引用现有的国外发展出的理论来解释国内的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环境、传播制度、媒介生产与经营等内外部环境都与西方的媒介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理论来源于实践,与之相应的,针对我国民众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立足于本国的社会实践,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

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大学曾受到阿斯彭研究所的称赞,认为其媒介素养教育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在正式学校机构中开展的制度性教育”。

这所学校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并未将媒介素养教育看成独立于美国传统教育之外的一个创新,而将其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概念,批判性的把他国的经验放到美国环境加以创造性利用。

[7]因此,首先就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本体论探讨,厘清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建构本国知识体系的基础。

然后根据基本的理论框架进行本土实证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理论建构的本土化,不断实现理论的细化与操作化。

(二)政府主导,立体化布局   在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是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都先后在学校教育体制中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地位。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时间晚,发展较为滞后,主要是由个别科研机构与学校合作的形式在逐步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较低,尚未形成一项运动。

然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尤其在新媒介时代,无论是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乃至不同社会角色的工作人员都与媒介之间的关系都日益密切与复杂,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成为通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我国也应借鉴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成功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政府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全面系统的制定相关政策和教育规划,积极落实与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同时也应从宏观层面布局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活跃与响应,政府也应支持和鼓励社区组织、大众媒介、知名人士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网络,使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在国内各阶层、各地区得到普及与推广,也利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创新。

(三)培育专业教师,完善人才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渠道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媒体宣传。

对青少年来说,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持续性与强制性有利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有效实施。

在西方发达国家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式或者融入是课程来开展实施教学活动,此外,很多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科研机构与研究者以中小学校作为实验基地来组织媒介素养教育专项活动。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和教师的培训。

美国举办有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体现出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化。

有些州规定,要获得媒介教育教学职位,应当具有学士以上的学位,再加一项授课认证,教师可以从提供教育学位的正式机构得到有关的认证培训。

[8]近年来,我国也相继成立了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以培育专业人才,使得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渐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

如2002年成立的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中心主要从事面向社会广大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实践推广工作。

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以期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2010年浙江传媒学院成立的媒介素养研究所是针对教师媒介素养培训的实践基地,进行专项师资培训。

[9]目前,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建设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未在国内各大高校完成系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招生工作,对于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也呈点状发展,尚须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翠珍,陈世敏.媒介素养教育[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2] 段鹏.传播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 王文科,赵莉.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启示[J].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2007.   [4] 王雅灵.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2008.   [5] 耿益群,刘燕梅.美国K—12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及其特点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2).   [6] 张艳秋,王婷婷.商业性媒介机构参与公益性媒介素养教育:相悖与相助――以美国电视第一频道为例[J].电视研究,2010(6).   [7] 师静.美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记者,2014(3).   [8] 陈晓慧,杨菲.美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   [9] 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