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意义及对策

摘 要:法制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有益于推动国家的法治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大有裨益。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中小学;法制教育;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89—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

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从1986年到1990年,第一个五年普法教育工作在全体公民中开展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权利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适应这一形势需要,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从此,中国开始走上法治道路。

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在校学生知识结构,使法律知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内容,努力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要求“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

”2007年7月24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途径以及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背景下,法制教育并未真正落实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践当中。

本文拟就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意义及现状进行粗浅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现状   1.法制教育未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标准

在当前中小学课程标准(2003年之前称教学大纲)当中,法制教育只是作为德育的一部分。

中小学十二个年级,只有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设有法制教育的内容,其他年级基本未涉及相关知识。

在以课程标准为教学纲要,以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尺度的情况下,没有纳入课程标准和统考范围的法制教育,必然不会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2.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教材。

当前,中国教育部门还没有编写出统一、配套的正规的法制教育教材。

中小学校也没有专业、专门的法制教育老师。

虽然政府不断出台文件高调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物质投入,中小学法制教育仍然停留在政策的“空谈”阶段。

3.现有法制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不可否认,目前,各地中小学开展了为数不少的法制教育活动,且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意之举。

诸如,中小学与当地司法机关联手创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选聘法制副校长制度;开展法制夏令营、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

这些活动虽然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法律意识有一定作用,但大多有名无实,形式重于内容,学生参与广度和积极性不高,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

二、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是追求高分、提高本校升学率吗?当然不是。

中小学教育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未成年人独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证明,追求高分和升学率这种功利性的目标掩盖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本质,为未成年人将来的成长埋下了隐患。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四名舍友;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晓明勒死奶奶,砍杀父亲;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仿真枪绑架两女生;北京某高校八名大学男生集体“奸宿”妓女;类似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不胜枚举。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难道大学生犯罪只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失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追根溯源,这其实是中小学教育先天不足所造成的恶果。

这种先天不足就是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缺失。

中国古人向来重视道德教育,少儿从识字开始就读《三字经》、《千字文》,讲授的内容是古圣先贤、礼仪教化,在这种教育中成长的人想不道德都难,推行这种教育的社会想不是礼仪之邦也难。

可惜这种道德性的基础教育已不被现代人所重视。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法制教育的意义作简单探讨。

1.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道德意识

道德是判断人际关系、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法律则是道德的最低底线,亦即最低的道德标准。

考察法律起源的发展历程可知,“法律”是从其伦理母体中一步一步凸显出来,并逐渐走向独立,法律之于道德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道德之于法律则为一种观念性存在。

法律出现后,道德不再直截了当地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法律世界中内在的自发的现实“意识”,并以它为媒介去借助“法律”之手来维护现实的秩序,这恰恰是伦理道德在“新形势”下特殊而巧妙的实体化途径。

明确这一事实,我们就可以明确,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本身就是对未成年人道德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培养。

2.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规则意识

秩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稳定程度的重要指标,而秩序的获得则依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对既有规则的遵守。

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是秩序,法制教育的基本取向也应包括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规则意识

问题是,中国社会历来缺乏规则意识

以身边生活的小事为例,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违反交通秩序,行人乱闯红灯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车站售票厅等类似排队的场所,乱挤、乱插队现象比比皆是。

更不要说涉及诸如入托、升学、就业、看病等人生重大问题,国人更是以走后门、托关系为能事。

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与国人的规则意识欠缺有关,与规则的执行者、监督者同样有关系。

这种现象短期内难以杜绝。

问题的关键是,在中小学阶段加强法制教育,逐步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规则意识,将对遏制甚至杜绝类似不良现象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3.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自由、平等、权利意识,为构建法治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法律的统治、国家机关受法律和正义的约束、以及国家机关分权制衡,而更重要的是,法治意味着对个人自由权、平等权和其他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建国后由于封建遗毒和“***”的影响,意识形态上过分强调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义务,国家本位和义务本位的法律意识极其浓厚,造成对个人自由、平等及其他权利的漠视甚至侵害,1982年宪法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广泛而细致的个人权利。

为今后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法治社会提供了基础和根据。

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列宁说:法律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通过中小学法制教育,让公民从未成年时就树立和确信这些观念,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

4.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复杂的客观因素。

主要原因还在于未成年人不学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

违法犯罪是最严重的反社会行为。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还要传授其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对违法犯罪的抵制力和免疫力。

只有主客观一起抓,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关键还要求助于内因的作用,即真正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

三、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建议   1.将中小学法制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标准,同时纳入统考范围。

这是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举措。

无论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少文件,如果不将法制教育纳入考核范围,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唯有将法制教育真正纳入中小学统考范围,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时期,才能真正引起学校和广大师生对法制教育的足够重视。

2.国家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会同检察院、法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共同编写法制教育教材。

3.增加学校法制教育教师编制,招聘法律专业毕业的教师充实中小学师资队伍,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责任编辑 魏 杰]。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