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良医话【巧取异物话良医】

话说这一天,在南京市第一医院五官科诊室里,风急火急地闯进一对青年夫妇,女的怀抱着一个男孩。

夫妇俩脚未立稳,就语无伦次地嚷道:“孩子喉咙管给卡住了,喘不过气来,请你们快看看!”接待的是一位衣着朴素的憨厚老医生

他敏捷地诊视了一下患儿,只见孩子脸色发青,呼吸急促,便问:“卡的是啥?”“天晓得哟!”那父亲苦着脸答。

“做气管镜探查。

”老医生果断地说,并和助手们一起把孩子送进了手术室。

顷刻,老医生出来对那夫妇说“卡的是塑料笔帽,在右支气管内,有肺不张,孩子很危险,必须马上用异物钳取出。

”但是,孩子的父母在交换一下眼色后,竟坚持要往另一家大医院就诊。

那家医院认为:必须打开胸腔,切去一片肺叶,方可取出异物

一番话,把这对小夫妻吓呆了,两人声泪俱下地说:“孩子太小,吃不消,请医生想想其它办法。

”于是医生们决定请有丰富经验的耳鼻喉科专家秦永彦来会诊。

秦永彦急匆匆地跨进手术室时,这里已做好了开胸的一切准备工作。

秦永彦迅速诊视了一下患儿,当即表态:“不用开胸,我看还是用异物钳取。

”在场的人都一声不吭。

只见秦永彦轻轻地、稳健地将气管镜插进患儿喉管,接着又将一根只有三毫米粗、一尺多长的异物钳小心翼翼地插入气管镜中。

这时,手术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夹住了没有?”大家都向秦永彦投去询问的目光。

异物顶端有个机械手钳,然而,机械手毕竟是机被手,它麻木不仁、没有血性,只能通过那根长柄,给操作者以微弱的手感。

这是关键时刻,成败在此一举。

每个人好象都把心提到了喉咙口,而秦永彦却声色不动,他那手丝毫不抖……啊,夹住了!他的手在往上提,仿佛一发千钧。

秒针运行还不到两圈,异物钳终于完全从患儿口中提了出来。

这时大家都看清楚了:好家伙,薄薄的两片金属爪刚巧钳在那只该死的、只有一毫米粗的塑料笔帽的小孔中。

惊奇,钦佩的目光一起射到秦永彦身上。

患儿父母得知宝贝儿子没有挨刀,已安然脱险,立即破涕为笑,执意前来面谢手术大夫。

他们万没想到,原来这位医生,就是在第一医院被他们瞧不起眼的老医生

两口子又羞又愧,感激不尽。

这对小夫妻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市第一医院五官科主任秦永彦耳鼻喉科的专家。

几十年来,象这样在生死一口气的关卡上被秦永彦救下的生命岂止几百个!他的医技远近遐迩,在群众中广为传诵。

一次,他在市中心一家商店买东西,选定了货,却掏不出钱,正在十分尬尴之时,营业员却笑嘻嘻地迎上来说:“秦主任,您是忘了带钱了吧,我给你垫着,东西先拿去。

秦永彦一楞:“你怎么认识我的?”营业员感激地说:“我家孩子那年被东西卡得喘不过气来,不是您救活的吗。

”   秦永彦不但在取气管异物上以很高的成功率蜚声医坛,而且在眼、耳、鼻、喉各科上都很有造诣。

他曾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喉切除重建术,获得市科研成果奖,他成功地开展了鼻内法泪囊鼻腔造孔术;他先后发表了三、四十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两篇论文获得全国医学科技大会优秀奖。

秦永彦在医坛上已辛勤耕耘了四十个春秋。

现在,他已年近古稀,成为受到人们崇敬的著名医生

然而,他却认为,自己对党对人民所做的还太少。

他从自己大半生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是共产党培养造就了他,是社会主义使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秦永彦出生在河南登县的一个小康之家。

他读中学时,正值国家危难之际。

他目睹日寇凶残、官匪横行、民不聊生,深感在这动乱之年,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于是决心学医。

一九三八年,他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但谋生的艰难迫使他多次易地业医。

一九四八年他来到了南京。

不久,便幸逢解放的曙光。

当他来到市第一医院报到时,仍疑虑未消,担心在此能否立足。

医院的军代表一眼看出了他的心思,亲印地拉着他的手说:“旧社会求职,靠人、靠关系,新社会靠共产党。

你放心在这里干下去。

”从此,秦永彦再也不为生计而忧虑,专心致志地投入了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创立了五官科,�积极开展多种手术

一九五○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爱国的激情震荡着秦永彦的心扉,他告别了妻子儿女,积极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

他亲手为守卫上甘岭的钢铁战士取过弹片。

做过手术,汗水和泪水伴随着他度过一个又一个紧张的日日夜夜,志愿军战士坚韧顽强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着他、激励着他,他感到自己经过三十多年的迷惘和探索,自此才从可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身上悟出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只有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只有投身到革命事业的洪流中去,生命才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秦永彦回到了南京。

担任了五官科负责人。

科里的一些年轻医生感到耳鼻喉科手术要求高,难度大、风险多,有畏难情绪,比较喜好眼科。

秦永彦虽然也以眼科擅长,但为了解除病人痛苦,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耳鼻喉科上。

组织上又给了他深造的机会,让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

他的医术有了新的提高和突破。

他在全市较早地开展了取气管异物、做鼻中隔矫正、内诊镜检查、乳突手术手术,医技日臻成熟,成为耳鼻喉科的专家。

这时,他的思想也有了新的飞跃,一九五六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在人生的册页上,他翻开了新的篇章。

他虽为著名医生,待病人依旧亲切而和蔼。

按照划区分工,第一医院诊治的对象大多数是郊县的农民。

秦永彦十分体贴农村病人的疾苦,对他们关怀备至。

一次,安徽凤阳的一个农民的孩子吃花生卡进了气管,家长慕名带着孩子来找他求诊,到第一医院时,孩子已濒于窒息。

秦永彦一秒钟也没耽搁,立即为患儿做了手术

而后,他听说他们来时仓促,没带钱粮,就亲自“护驾”,把患儿送进病房安置好,并向护理人员关照:“要管吃管喝,有什么问题找我。

患儿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九六五年,秦永彦主动报名参加了全省第一批农村巡回医疗队,来到了当时较艰苦的苏北新沂县。

四个多月中,秦永彦亲自为一千五百多名患者做了五官科手术,平均每天要做十多例,他哪天不在手术台边站十多个小时!特别是一些患青光眼、白内障多年的病人,经过手术后,重见光明,更是感激不尽。

从医疗队回来后,秦永彦把自己的工作发条拧得更紧了。

在他的生活日历中,几乎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他如醉如痴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常常起五更、睡半夜,有时一夜几次被叫醒上手术台。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剥夺了当医生的资格,惩去当清洁工,并遭受难以想象的屈辱,心中还时时牵挂着病人的安危疾苦,只要有手术机会,他都不惜承当风险,毅然登台医治,抢救病人于危难之际。

如今,秦永彦已是满头银丝,到了颐养天年之时,但他仍不遗余力地奋鞭追赶逝去的时光,竭力开掘生命的能源。

鲁迅先生说过:“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秦永彦正是这样的人。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