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比较研究

〖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始终比较活跃,可以分为近代当代两个时期。从交流的层面比较这两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相同之处,从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交流冲突的心态、方式、范围、结果等处比较这两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差异,揭示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与历史规律,或许可以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新文化的重构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冲突,历史时期。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nflicts。

Abstract:Since the Opium War,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s always been relatively active and the exchang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namely, recent times and modern tim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nflicts in these two period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exchange, and so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psychology, modes, scope and result ect. in cultural exchang and conflict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rul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This may, hopefully, contribute to the restructuring of a new, modern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new era by using it as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exchange and conflicts, historical period。

一、时代与社会背景。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看,中华文化和不同模式外来文化冲突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当佛教文化进入中国时,遭到中国本土道教和儒教文化的抵制。从文化学意义上讲,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冲突、整合与发展的历史。

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冲突始于鸦片战争,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这期间,从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研究角度看,有两个历史时期特别值得关注,一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二是从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时期(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两个时段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开放的起始阶段,其共同特征是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增多,文化冲突也较为激烈和尖锐。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及中外双方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两个时期中西文化冲突又显现了较多的时代特点。本文试图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基本关系。

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文化交流的总体状况、交流冲突的广度与深度及方式等。因此,对近代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要对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必要的叙述。

1.近代中西社会历史状况比较。

近代历史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诸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同时,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与市场扩张的强烈需求,西方列强凭借其武力继续着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资源、占领市场、分割殖民地的行动。而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积贫积弱的中国,正是其侵略与瓜分的对象。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可见,鸦片战争不仅是西方国家对古老中国的军事入侵,从文化的角度说,也是西方异质文化中国东方文化的入侵与征服,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勿庸置疑,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传统文化已经难以适应和支持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事实上,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少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伴随征服与抗争的激烈冲突。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从根本上讲,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

2.当代中西社会历史现状比较。

1945年二战结束,各国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发展领域;90年代冷战的结束,影响世界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经济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政治方面,进入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时期,各国在政治领域的合作多于纷争,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方面,在科技发展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蓬勃发展,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以WTO为代表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的完备,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市场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在开放和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也逐步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中国在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1992年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2001年加入WTO。二十多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也使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新阶段,不仅延续了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并呈现出时代的特点。这就是说,在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指导下,本着学习、借鉴的目标,进行多层面和更大范围的真正平等的各取所需的文化交流

二、文化交流冲突层面的相同之处。

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交流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陈独秀和梁启超是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最早进行分析和总结的人。陈独秀1916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梁启超1922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都从器物(即物质文化)、制度(即制度文化)、观念(即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过程,堪称精辟。

近代,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这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在技术装备上的落后。于是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导致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为目标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物质层面。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不仅仅是在物质技术方面,更有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于是,中西文化交流冲突进入制度层面。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已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因此,在制度文化这一层面的中西文化冲突则显得更加尖锐和复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政治上讲,有革命和改良的分别,而从文化的角度讲,要解决的却都是制度的问题。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西式"的共和国,但是,袁世凯的篡权使这个西式的共和国有名无实。"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从心理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同时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体现了最深层面上的中西文化在精神领域的冲突,要解决的是文化深层即"国民性"的问题。

对于封建主义的中国来说,资本主义的西方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西方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其先进,一定程度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上;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后,由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但是其社会形态也由封建时代步入近代社会

当代,1978至今,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追寻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轨迹,大体上也经历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改革开放之初,经过十年封闭的中国,深感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成套的设备。之后,又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扩大国际经济交流,创办合资企业等等,进行的多是物质文化的学习与借鉴。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搞活,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人才清醒地认识到,物质文明的强大需要相关的优秀管理体制。因此,到90年代前后,中国加强了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中西文化冲突也转移到体制方面上来。但是,制度文化往往是建立在精神文化的基础上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有着怎么样的文化素质和心理模式。就会认同某种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模式。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全球信息化传播更加便利,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交流过程中已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愈益显现,并不断地引发了思想上的激烈交锋与冲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中国又及时提出了精神文化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思想,一是"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二是"以德治国"。总之,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前提下,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合理与先进成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近代当代文化交流冲突的差异。

1.方式不同。

如前所述,近代中国的大门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行打开的,西方文化也通过战争、暴力和对中国的掠夺强行向中国输入。因此,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采用的是血与火的方式。中西文化冲突围绕三种矛盾开展,即殖民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矛盾、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矛盾、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矛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文化带着侵略、掠夺与奴役的烙印,但是也的确对封闭、守旧的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维护几千年封建统治旧秩序的封建文化,在先进的世界潮流面前,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进步。

近代不同,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是在和平形势下,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其主线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打开国门,积极开展了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随着政治、经济方面的日益强大,使我们能够以一种独立自主的方式对待中西文化交流和一些冲突。一方面,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益的成分,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我们又不盲目崇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心态差异。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激烈动荡与多变的时代,西方文化以十分激烈的方式快速进入,旧秩序的崩溃和"亡国灭种"的忧患,使国人急于寻求出路,一改以往"调和"、"中庸"的处事方式,当时的中国人几近于以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之不是痛心疾首地加以否定,就是固步自封地坚守阵地。对西方文化也缺乏冷静的态度,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全盘否定者盲目排外,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中国文化本位论。全盘肯定者惟洋是崇,站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全盘西化论。"五四"以来,中国一大批思想家在比较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时缺乏理性认识,往往更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糟粕和西方文化的精华,于是越比越感自卑。

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和平的、逐步的、主动的方式下进行的,西方文化的进入也是渐进的、经过筛选的和比较温和的。同时,出于独立自主前提下谋求发展的方针指导,我们保持了一种健康、平和的良好心态。这期间,虽然也出现了80年代的反传统和全盘西化及90年代复兴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但都是暂时的现象。近年来,随着西方理论界对工业社会的批评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待中西文化差异时,能够理性地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并主张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以创建全新的中华文化

3.范围和程度不同。

近代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范围和社会参与程度不同。从大的方面讲,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涉及的群体是知识阶层和统治集团,即以社会的中上层为主,范围较小,程度也不深。当代的情况则迥然不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自上而下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都参与和感受了中西文化交流冲突,无论是在物质文化层面,还是在制度抑或精神文化层面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说,这种文化交流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工作或生活方式,或者是一道景观。

两者之间这一重要区别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看:一是开放程度,在地域、领域、人员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二是文化水平和信息传播途径与手段差别较大;三是层次,近代多是自上而下,而当代则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层次相互推动。

4.内容不同。

近代当代中西文化冲突的重要不同点还在于冲突的内容,体现在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在近代当代转换或者重构的问题上。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这种文化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文化创造力。尽管在针对西方文化冲突中,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比较强劲的力量,但是无论如何,在与以民主、科学和制度建设为核心内容,在当时代表着世界发展潮流和方向的西方文化相比之下,中国文化表现出无可置疑的封闭性、落后性和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性。一句话,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文化必须变革。但是,由于中国当时开放不久,而且是被迫开放,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有较多知识和见识的部分官僚层和知识层,在广大民众中没有广泛的基础。同时,当时的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观念,以及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类问题,在理论上还是相当模糊的。他们虽然看到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从整体上转换的必要性,看到了西方现代化代表了人类发展的趋势,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没有看到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体系转换道路的独特性。

当代中国文化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后,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老的传统文化了。它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基础上融合与吸收了不少西方主流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如"五四"时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等,还有西方非主流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这种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包含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三个层面。这种近乎于复合型的文化,有许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但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利于市场化发展的因素仍然在发挥着较大作用。而西方文化,也经历了近代当代的转变,表现出多元化。既有16—19世纪的理性主义(理性启蒙、理性独立、理性崇拜),又有20世纪的"西方没落"、后工业主义和后现代主义,20世纪文化精神、反思理性、重构人类信仰;既有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世界文化一体化理论,又有近似危言耸听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它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在使中国民众得到启蒙的同时,也容易产生诸多困惑与迷茫,在文化的选择方面容易出现落后、超前或者扭曲。因此,近二十年,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也激烈而深刻,包括多重含义:一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二是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三是刚刚进入现代化建设不久即遭遇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5.结果不同。

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和西方文化进入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的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中取得了物质和制度方面的胜利。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复杂性,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尤其是西方文化精神层面在中国社会基础的极端薄弱,因此,近代中国并没有创造出一种适合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文化模式。从这一方面讲,西方文化的所谓"胜利"又显得过于牵强。

当代中国文化,在中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中,形成了发展与流变的基本特征,即本土文化西方文化的多维与多元并存和碰撞。中西文化犹如大河的条条支流,全汇集到了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新儒家文化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交流冲突和局部融合。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当然这一文化所包括的内容及构建方法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在与当代西方文化交流冲突中必将走向新生与昌明。

四、基本评述。

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同时也充满了冲突与纷争,无论在一国内部还是在国际间都是如此。这些纷争不能说都是由文化引起的,但也绝对不是与文化无关。当前,关于不同文化交流冲突、共处及整合问题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发展方向与前景,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21世纪发展的前景。由此,对中国近代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把握建设中国文化的方向。

1.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越开放,就越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快;而坚持封闭、自大、愚昧心态的文化可能与其他文化发生激烈冲突。这是我们从近代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比较中得出的一个结论。而且,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是人类文化的新一轮融合过程,文化之间差异的不断缩小,是依靠相互的补充与推动,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2.两次文化交流冲突虽然有许多不同,但在文化的几个层面上却是一致的,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几个必经阶段。同时,两次文化交流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体现了继承与超越、发展与创新,表现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3.一切文化生而平等,并且都有同样的潜力。从几千年文明史看,文化之间的角色充满了转换和兴衰更替。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主客观的依存条件。因此,单从个体而言,文化没有合理不合理、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讲,文化又是每一种文明发展的外在表现。从纵向与横向比较看,其判断标准应该是看这种文化的变化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符合民族的特性,是否能够促进群体的进一步发展

4.文化交流并不总是双向流动和相互影响的,能够对其他文化单向流动并且发挥影响的,就是强势文化,相反则是弱势文化。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和文化的强弱相辅相成。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经济基础和国力十分薄弱,因此也十分容易被西方国家侵略。近代文化发展的历史缺陷,在于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救亡和革命两个历史主题时,相对地忽视了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不能代替和改变文化与科学落后的状况当代改革开放的重点问题就是经济建设和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地位也得以逐步提升,将对世界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

5.中国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可能产生强烈的、盲目的排外情绪,使我们无法用平常心态来反思自己的文化和评价外来文化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取决于是否打破传统文化,而在于建设现代化的文化;而现代化又并不等于西方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将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体系中,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注释:①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

③黄楠森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④李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⑤冯天瑜:《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5页。

⑥海因里希·贝克等主编:《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⑦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收稿日期】2001年11月8日。

【作者简介】王克婴,女,1961年3月生,浙江省湖州市人,天津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

【责任编辑倪金荣】。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