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制度现状

[摘要]陪审制度为当今世界普遍接受,但东西法律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我国不同时期对人民陪审制度有着不同的政治色彩。

今天的人民陪审制度有着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司法独立、司法廉洁的价值,但又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关键词]陪审制度 司法公正 人民陪审员      一、当今世界陪审制度概况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审判案件的一项司法制度,目的在于通过民众的有效参与来实现司法民主

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起源于11世纪初的英国,但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是以美国为模型的“陪审团”模式。

这种陪审团又分为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两种。

而大陆法系的陪审制度采取的是“参审制”。

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由两名外行人与一名专业法官组成合议庭或所谓混合法庭来审理案件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外行人与专业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并同时参与对案件事实的判断与对法律加以适用的各个环节。

陪审员有权与职业法官共同主持庭审活动的进行,共同解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问题,享有与职业法官平等的表决权;在当今的德国对各类案件均实行参审制。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更类似于这种参审制。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及现存价值   195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规定:“为便于人民参与审判,人民法院应视案件性质实行人民陪审制度

”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了陪审制度,当时的人民陪审制通过吸收普通民众参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一步巩固政权、团结人民、共同抵御外敌而采取的一项措施,让人民有了当家作主人的感觉,成为我国实践司法民主的先声。

当前坚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审判工作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

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一种诉讼制度审判方式,更重要的它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

其主要理念内容是中国人民陪审制度是与中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司法民主制度

人民陪审制度作为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声音,其政治作用具有格外的重要性,是公民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方面,应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陪审制度的现存价值:一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正。

二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民主

三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开。

四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独立。

五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廉洁。

六是陪审制度有利于普法教育。

三、现行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   1.陪审员职责不明,角色错位。

根据2005年5月1日颁布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决定》及相关诉讼法律规定,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时享有与职业法官同等的权利。

陪审员参审时享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决定》及其他相关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实践中,一些法院为了解决陪审与日常工作的矛盾,一批退休干部、下岗工人等成了专职陪审员,他们主要承担诉讼手续、送达法律文书等事务性工作,这种角色错位现象背离了陪审制度的本意。

法官职业化后,这些工作将由法官助理专司,陪审员必须真正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履行陪审制能。

2.陪审案件范围不够宽泛。

我国的《诉讼法》规定陪审制度适用一审案件的审理,却没有规定二审和再审程序中。

再者,从审理阶段看,陪审制度仅限于审判环节,却没有运用于立案和执行阶段。

事实上,立案环节涉及到当事人诉权的保护,是启动审判的前提,而执行环节则关系到当事人实体权益的最终实现,将这两个阶段排除于审判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显然不利于陪审制度司法民主功能的全面实现。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