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以及安静状态下β内啡肽的影响 太极拳的心境

摘要: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和安静状态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年龄在19~24周岁女大学生38人,按自愿原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太极拳运动组(20人),另一组为对照组(18人),太极拳运动组女生进行每天1 h,每周3次,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为期8周的太极拳运动锻炼;对照组女生不进行任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观察锻炼前后心境以及安静状态血浆β—Ep的变化 结果表明:1)太极拳运动组女大学生实验心境状态在精力,自尊感两个积极分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而在紧张、疲劳、抑郁3个消极心境分量表上得分显著低于实验前,TMD总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心境状态得到改善,对照组大学生心境各分量表得分实验前后无显著变化。

2)太极拳运动组安静状态下β—Ep含量实验显著低于实验前;对照组组女大学生血浆β—Ep含量实验后略低于实验前,但无显著差异3)血浆β—Ep含量的变化与心境的变化呈现相关性,且血浆β—Ep可能是介导适宜运动改善情绪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太极拳心境; β内啡肽;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56—03      “内啡肽假说”是关于运动后心理状态改善的生理机制的重要学说之一,该假说认为,长期体育运动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体内β—Ep变化有关。

[1]笔者对已有的有关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研究后发现,其在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锻炼方式主要以有慢跑,功率自行车,以及游泳锻炼为主,而将中国传统的太极拳作为身体活动方式的研究较少,即使考虑到了太极拳运动方式,但仍然处于理性思辩层面,缺少实证性研究;第二,研究手段主要是心理测验或问卷调查,鲜见心理测验与生化指标测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大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大多只注重认识分析,对于体育活动为什么能改善心理健康的问题上,缺少对其影响机制的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中国传统的太极拳运动作为干预策略,探讨其对女大学生心境血浆β—Ep的影响,试图进一步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适宜的体育活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可能机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淮阴师范学院外文系和教育系选取女大学生67人,并对她们进行个别访问和调查,筛选出无太极拳运动经历、无体育锻炼习惯的健康女大学生38人,平均年龄为(20.35±0.88)岁;平均身高为(160.80±4.30)cm,平均体重为(51.22±9.43)kg,   1.2实验方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在不中断大学生正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太极拳干预方法,同时辅以问卷调查、结构性访谈、检测法等。

1.2.1锻炼方法与分组受试者按自愿原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太极拳运动组,20例,学练太极拳简化24式,配有音乐伴奏,每天1 h(10 min 准备活动,40 min太极拳,10 min放松练习)每周3次,(分别为周一、三、五),采用遥测心率仪对运动强度进行监控,心率控制在100~120次/min有氧运动范围之内,持续8周(2006年3月~5月);另一组为对照组,18例,每次太极拳运动组在同一时间给她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讲座,并看有关女性减肥和形体锻炼的录像片以及早间新闻,每周3次,同样持续8周,在这8周内对照组女生被告知不允许参加任何身体锻炼,整个实验过程由专门教师监控,教师在实验前经过培训和辅导,整个实验过程无一人中途退出,出勤率达80%。

1.3实验工具和测试指标   1.3.1心境状态量表(POMS)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修订中国常模, 信度在0.60~0.82之间,平均为0.71,该量表由40个形容词组成,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尊感相联系的情绪7个分量表,均采用5级记分法(0~4分)每一分量表的最高得分分别为24、28、20、24、24、20、20最低得分均为0分。

1.3.2生化指标测定清晨7点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血浆于—20℃冰箱冻存, 用放免法测定在安静状态下前后两次血浆β—EP的含量,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得医学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由淮安市第二人民医药放射科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检测,测量仪器为国产GL29II型C计数仪。

1.3.3测试指标心境(POMS)、安静状态血浆β—EP。

1.4研究程序1) 实验前采用POMS心境量表测量女大学生相关心理状况,太极拳运动组与对照组所有成员测试都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并于当天清晨空腹抽取太极拳运动组(20人)与对照组组(18人)安静状态下静脉血3ml,冷冻待测血浆β—EP含量

2) 实验后测试内容与方法同实验前的测试。

3)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性标准。

2实验结果      2.1太极拳运动组和对照组心境量表得分比较表1。

结果表明1)太极拳运动组在紧张、疲劳、抑郁、3个负性因子均分显著低于实验前,且消极纷乱总分显著低于实验前,精力与自尊2个正向因子均分实验后则高于实验前,并有显著差异;TMD总分也显著低于实验前,TMD分是从总体上反映心境状态的指标,由心境状态的消极心境总分之和减去积极极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数100构成。

即TMD=(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精力+自尊感)+100 ,说明太极拳运动干预改善了心境状态2)对照组在紧张、愤怒、疲劳、慌乱,自尊这4个负性因子高于实验前,但无显著性差异,TMD得分、精力及抑郁因子均分则有所下降,无显著性差异。

2.2安静状态血浆β—Ep含量分析表2。

结果表明1)太极拳运动组安静状态下β—Ep含量实验显著低于实验前 2)对照组组女大学生血浆β—Ep含量实验后低于实验前,但无显著差异。

表明,8周的太极拳运动对体内β—Ep产生了影响。

2.3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血浆β—Ep和心境相关性分析   为了说明女大学生体内β—Ep水平的变化是否和心境的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固将研究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组女大学生体内β—Ep水平和紧张、疲劳、抑郁、自尊的变化呈显著相关(表3),虽然在愤怒和慌乱这两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和β—Ep水平相关性不显著,但TMD总分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即女大学生体内安静状态下β—Ep水平的降低的同时伴随着心境的改善;对照组组女大学生实验前后的心境各分量表以及TMD得分和β—Ep相关系数不高,见(表3)该结果提示β—Ep水平的变化和心境的变化呈现相关性,β—Ep可能是介导太极拳运动改善情绪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3讨论与分析      3.1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的影响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而心境是具有感染力的持久的,弥散的,微弱的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主导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组女大学生在紧张、疲劳、抑郁、3个负性因子均分都有所降低, TMD总分达到了显著水平(P   3.2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β内啡肽的影响β—Ep是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广泛存在于脑及多种组织中,具有神经递质或激素的作用,并可影响多种递质或激素的释放,因此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心血管等系统及精神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内源性阿片肽介导运动可改善不良心境(抑郁、焦虑),介导运动提高痛阈,并可调节免疫力、心血管、消化、呼吸系统。

不少研究认为,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促进心境的积极变化。

Lobsten研究认为,健身训练不仅降低外周EP的基础水平,并能有效改机体的精神抑郁状态

[5]研究还发现,中等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引起机体安静状态血浆β—Ep水平显著下降,从而说明,中等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使下丘脑β—Ep含量升高,而使血β—Ep含量下降。

[6]尹剑春等人的一项研究认为,大鼠心理应激后在适当的环境给予中小负荷的运动训练能有效地增加大鼠抵抗应激的能力,改善应激大鼠的情绪反应,减少内源性β—Ep的释放,维持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的稳定。

[7]但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后即刻,血浆β—Ep水平显著提高,这种提高同时伴随有精神愉快的效果。

[8]这些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β—Ep和心理变化的关系,但未能揭示运动产生的即刻心理效应、长期心理效应和β—Ep的关系,这可能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研究在以有氧运动强度(心率控制在100~120次/min)、持续时间为1 h、频率为每周3次为基本条件运动干预后,太极拳运动组女大学生在安静状态血浆β—Ep含量降低,对照组组β—Ep水平未达显著差异,但有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太极拳运动组伴有紧张、抑郁、疲劳、TMD得分降低并有显著差异,即心境状态改善。

对照组组则在实验前后心境状态量表各分量表得分以及TMD总分的变化不显著

以上结果表明,血浆β—Ep含量的变化可能与心境的改善呈现相关性,且血浆β—Ep可能是介导适宜运动改善情绪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方法学缺陷,如锻炼者的期望效应,安慰剂效应,和大样本设计等,希望有其他研究者能够更深入的进行后继研究

4结论      1) 八周太极拳运动能有效地改善女大学生心境水平。

2) 血浆β—Ep含量的变化与心境的变化呈现相关性,且血浆β—Ep可能是介导适宜运动改善情绪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16.   [2] 陈新富,刘静,邳丕相.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79—82.   [3]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3—64.   [4] Berger B. G. Exercise and Mood; a Selec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Employ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J] J.Appl. Sport Psychology. 2000,(12):69—92.   [5] Lobsten DDDecrease in Resting plasma beta—endorphin and depression scores after endurance training[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1991,31:543.   [6] 颜军,金其贯,顾小明.运动训练对应激大鼠中枢和外周β—Ep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1(22):58—60.   [7] 尹剑春, 徐建国.中小负荷运动对冷应激大鼠β—Ep和IL—2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21(4):461—462.   [8] Pierce E.F. β—Ep Sponse to Endurance Exercise :Relationship to Exercise Dependence[J]. Percept —Motor—Skills,1993,(77):767.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