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回归 [教育小结—放飞幼儿游戏回归游戏本源]

课件。

教育小结:放飞幼儿游戏回归游戏本源

近期有幸去上海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聆听了上海的幼教专家们围绕“幼儿园区域游戏自主游戏设计指导”这个主题而展开的讲座。在各讲座中,专家们分别以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主题下的游戏开展为切入口,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了幼儿园区域游戏自主游戏该如何设计和开展,让我们都受益匪浅。一、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再认识说到自主性游戏,很多老师觉得就是提供材料幼儿自己玩,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愉悦发展。那么在这个自主性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老师要不要介入?要不要指导?满足幼儿内在需要的同时要不要发展教师追求发展是否会抑制幼儿游戏快乐?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幼儿的内在需要融合?带着这些问题,专家们给出了解答:①愉悦是其它发展价值的基础,先于发展。强调愉悦作为游戏的本质,让孩子在游戏中先快乐后发展,不快乐则谈不上自主发展,这是游戏课程改革的方向,也为幼儿游戏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调:先愉悦,后发展。②教师应将教育意识(从成人角度)转化为发展意识(从幼儿角度),目标从发展性转换到愉悦性,通过促进愉悦来达成发展。反思:我们在进行游戏指导时老师不应急于达成心中的教育目标,而打断或直接控制孩子的游戏,应该是基于观察的基础上来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否在学习,发现孩子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再进行游戏材料的调整,这样不但能让幼儿真正感受到自主性游戏带来的愉悦,更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即满足了幼儿的内在需要,也达成了发展目标。二、自主性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以故事、童话内容为依据,让幼儿装扮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动作,表演一定的情节而进行的游戏。这种表演游戏带来了问题:这究竟是“表演”,还是“游戏”?幼儿游戏中能体验到愉悦吗?它能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吗?为何表演游戏总是女孩的天地,怎样才能吸引男孩的加入呢?反思:我们现在开展的表演游戏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内容就是唱歌、舞蹈、故事表演等,这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内需,所以我们可以将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及其它幼儿感兴趣的、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内容相兼容,全部纳入幼儿表演游戏范畴,划分为四大模块(戏剧类、歌舞类、“杂”技类、欣赏类),便于幼儿自主选择、自由表演。戏剧类:以自主或创编故事表演为主要内容,包括真人表演、手偶、纸偶、木偶等形式。课程中熟悉的内容:三只熊、狼和小羊、小红帽;幼儿感兴趣的故事:西游记、白雪公主幼儿自编故事。歌舞类:以音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歌曲、舞蹈、音乐剧等。如:森林音乐会、民族舞。“杂”技类:除戏剧、歌舞以外,其它幼儿感兴趣的表演内容,包括打击乐、时装表演、杂技与魔术、双簧、武术及其它语言艺术等。欣赏类:以欣赏经典、趣味作品为主,包括各类经典作品、相关主题作品、时尚作品,包括建议家长组织亲子艺术欣赏等。而对于小中大不同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的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儿一般以个体游戏为主,在游戏情境中自选角色和道具、自主装扮、自由游戏。中大班幼儿喜欢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游戏,从个体活动逐渐向合作活动演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老师在表演游戏的介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①进入游戏:当幼儿需要时,如无法继续游戏教师以同伴的角色参与活动。②退出游戏:当幼儿自然游戏、或有困难能自行解决时,教师应退出游戏,旁观欣赏。③变换角色:教师根据游戏进展、幼儿需要变换各种角色,如欣赏者、合作者、求助者、引领者等。三、自主性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幼儿建构游戏能力需要大量时间成本投入;需要长时间对建构游戏材料的熟练操作,才能是看到幼儿在一段时间的自主建构游戏中获得成长。而我们年轻教师建构游戏师幼互动中经常会遇到:对于幼儿建构作品的优劣难以判断;对于幼儿建构游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不善于反馈;对于幼儿建构游戏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冲突矛盾不懂得把控等,导致了面对在建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总是手足无措……那么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案例1:告诉老师“我不知道搭什么”或坐着发呆;开始搭了一会儿就拆掉,此行为反复,始终说不出自己搭的是什么;看其他幼儿建构行为,试图模仿,但很快失去兴趣而放弃。具体方法:1.通过和蔼的交谈了解该幼儿的前经验中有哪些内容合适建构(对小班)。2.联系往日该幼儿在主题环节下的兴趣点。(需要日常的关注)3.可以利用语言诱导幼儿先自己说出接下来的操作:做什么,用什么材料,怎么做(主要针对对中大班)案例2:有搭建的想法,面对材料无从下手;能说出接下来想要搭什么,但不知道选择怎么样的材料;搭建的结构由于不牢固反复倒塌,兴趣降低,消极抱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年龄特点的推进(以中大班为例):1.中班年龄阶段幼儿建构游戏水平处于“无意构造”——“想象构造”,中后期出现:“想象构造”+“模拟构造”。教师策略核心:把握该阶段幼儿平行游戏的基本特征教师的指导是可以与幼儿一同进行“平行建构”。2.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处于“模拟构造”+“自由构造”并存的时期,可能出现“照图模拟”,教师策略核心:同伴学习。案例3:作品建构完成,不知所错;有继续作品的想法,但无从下手;收到投放材料的限制无法继续自己的想象;幼儿的想象过于天马行空,不知所云。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充足的材料投放和游戏的指导性语言来延伸幼儿的创意。案例4:鲜有合作;出现矛盾不善解决;在合作团队中一会儿就无所事事了。这是我们就要引导幼儿的合作意识。在材料投放不充足的情况下,幼儿会产生由于使用材料不均导致的矛盾。在无法自行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互利交换”,“材料替代”的方法解决矛盾。在合作团队中出现意见分歧,导致团队合作的终止,教师可以合理评估分歧意见,引导开展团队内部讨论,使分歧意见产生折中办法,促进问题的解决,推进合作行为的继续。在此次的讲座中,专家们结合案例给予我们很多可行性的操作方法,相信在专家的引导和我们后续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自主性游戏的开展和指导中将得心应手。

课件。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