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摘要: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采取一系列的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分层分类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先进经验等。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大众化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措施与途径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据调查,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文章已达千篇。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程度,说明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确保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和现实课题。

▲▲ 一、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高等学校能够培养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毕业生。

这就需要在制定有关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立足国情,在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内部独立设置负责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机构,作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制度保证。

建议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之外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国家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

▲▲ 二、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一)树立整体性的质量观   就基本方面而言,高等教育质量,至少应从以下多个纬度来评价:第一,教育目标的质量――目标的合理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与办学层次的一致性;第二,教育过程的质量――包括专业与课程的质量,教学秩序、教学环节的实施水平,师资队伍的合理结构,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素养与管理水平;第三,教育制度的质量――高等教育制度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管理机构的精干有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第四,教育设施的质量――高等学校校舍、设施的齐备与先进,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第五,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产品的质量――高等学校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达到的水平。

(二)树立发展性的质量观   发展质量观包括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

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来看,没有高等教育发展根本谈不上高等教育质量

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

质量标准中有个“优先性”原则,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确立往往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

当然,这种标准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不同时期发展主体的变化,质量标准本身也要随之作出相应调整。

(三)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   对大众化高等教育来说,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切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及其就业的需要,是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方面。

高校所适应的并不仅仅是人才市场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学生的需要。

许多研究者都相当注重将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只有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才能通过市场(学生和社会)来检验高等教育、约束高等教育质量,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树立适应性质量观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 三、分层分类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在大致统一的高等教育标准中,各高等学校应该有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和社会适应面。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更不能用精英教育标准来衡量大众教育教育质量

因此,各高校要根据国家对教育质量的总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制定各自的教育质量的检验标准及实施细则,这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最为基础的工作。

▲▲ 四、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应通过制定不同层类的高等教育的国家基准,形成以独立中介评估和行业(专业)质量认证为核心,国家、区域和高校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评优监控网络,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无大落。

具体言之,主要包括:在国家、区域和高等学校三个层次上建立严密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实行市场(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认证和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

宏观层面上,强化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

高校在获得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应当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保障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 五、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先进经验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已有较长的历史,并具备较强的独立和自制性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高等及远程教育专家王一兵的研究,近十年来,国外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面的作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①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的独立、自治性质。

各国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的发表,皆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控制。

评估经费一般由被评估学校承担。

评估机构一般由一个董事会或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

评估的指导思想与最终目的是促使学校练好提高和保证质量的内功。

评估的类型与周期。

评估类型一般有两类,对整个学校的运行、管理、质量保证机制、成果、问题进行认可性评估和对某一专业、课程进行质量评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应该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估从专家和政府部门评价层面扩大到社会评价的层面,由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学生家长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质量评价责任,从而建立起上下结合、计划与市场结合、政府、中介组织和高等教育消费者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使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使高等教育评价的结果对高等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 邬大光,赵婷婷.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陈彬.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3] 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5.   [4] 蔡克勇.大众化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15.   [5] 宋旭峰.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探析[J].江苏高教,2003(5):31—34.   (责任编辑:何小军)。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