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建多学科交叉平台科研用房制度改革探索实践

[摘 要] 我国高校迅速壮大的科研规模以及强力的人才引进措施,对我国高校各类平台,尤其是新建的多学科交叉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与制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研用房作为基础性、先决性基础条件,广大科研工作者日益增长的科研用房需求同紧缺的科研用房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目前科研用房供应紧缺、管理滞后的问题,作者就如何优化配置、规范管理有偿使用科研用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新形势下高要求的科研用房管理制度,并成功应用于四川大学新建的多学科交叉平台科研大楼。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 交叉平台科研用房管理机制;有偿使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1. 089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1— 0217— 03   0 引 言   高校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而科研用房是广大师生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资源

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教育部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启动实施“统筹推进两个一流”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对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使得我??高校科研队伍迅速壮大。

同时,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也促使科研用房的需求量大幅提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单纯提高科研用房供应量,对高校而言是一笔不菲且不必要的开支,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从管理角度出发进一步规范科研用房使用,克服科研用房利用不均衡、调控困难、缺乏约束机制等弊端,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指导核心,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科研用房管理机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用房资源效益最大化,是当今我国高校科研用房管理改革的一项中心课题。

1 高校科研用房现有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剖析   1.1 科研用房供求关系失衡   国家和高校不断加大科研资助和人才引进力度,科研队伍日渐壮大,给高校科研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为了整合现有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投入,高校通常将部分老旧或其他性质的房屋改建成新的多学科交叉平台用房,但这类改建而成的科研用房其硬件、软件建设不匹配,高层次的科研用房紧缺,许多新进科研人员甚至面临“有项目无房用”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一些引进人才的项目即将结题,但尚无合适的空间为其安放科研设备(设施),从而临时放置于某些角落或空地,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设备资源、耽误了科研项目的进程,更是严重导致了人才浪费。

1.2 科研用房缺乏明确规划和总体布局   随着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许多专业型院校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原有基础设施承载力超限,科研用房资源短缺且现有资源效用不均衡的矛盾突出[1]:基础建设无明确规划,投资不足,总体布局落后;同类学科实验用房分散不集中,资源共享,用途较单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外,一些大型实验设备对安装环境的要求较高,如电梯、配电、给排水、通风、磁场、静电、震动等,如建设初期缺乏总体规划,就会给后期新设备的购置安装带来局限性,实验室的置换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3 科研用房分配制度不透明和奖惩机制缺失   过去的公房资源分配和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缺乏规范化的分配标准,房屋一经分配常被老师默认为私有资源,长期无偿占有,甚至终身制使用

这种分配方式无法兼顾各学科的发展平衡,导致学科之间用房利用率极不均衡。

不同学科间的用房需求不一,但科研用房分配时却没有精细管理,从而导致有的学科使用空间紧缺,实验室各类设备、科研器皿挤在一起,难以规范化摆放和使用,不仅不便于开展工作,甚至给实验室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而有的学科却长期占据着大量的闲置空间,而没有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效益。

但有效的约束机制缺乏,使得学校或者二级单位调整科研用房、清退离退休人员实验室难度很大,无法促进实验用房的合理调配和健康流动。

1.4 公房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但在公房管理上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各种数据的统计、分类汇总等工作效率低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公房的原始数据不准确、更新不及时、不能动态反映出公房的当前状况和使用情况,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房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2]。

2 交叉学科科研用房优化配置及有偿使用的实践   2012年底,四川大学将重新规划和简单改造后的基础医学实验楼作为多学科交叉平台办公科研大楼,经过五年的跨越式发展,上述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用房问题在该大楼的使用过程中日渐显露。

2017年,四川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启动公房信息化项目,建立了“四川大学公房管理系统”,对全校公房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信息登记,包括使用单位、用房面积、用房类型、责任人、启用时间等,对公房进行动态化管理

交叉平台为响应学校公房改革政策,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平台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应平台发展趋势的改革措施。

2.1 建立科研用房约束机制,签订公房使用协议   规章制度是科研平台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了发挥有限公房资源的最大效益,促进科研用房的流动性,推动平台的高效发展。

科研平台成立了公房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成熟一个进入一个”和“能进能出”的科研用房管理机制。

科研团队进入之前需向平台提交详细的用房规划,公房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其人才引进、项目承担、学科建设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意进入后与科研团队签订为期三年的公房使用协议,并制定约束条件。

根据使用公房面积约定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若协议期满时未完成约定的任务,将无条件退出使用公房

2.2 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公房有偿使用的目的并不是收费,而是借助经济杠杆调节资源平衡的一种有效措施。

通过有偿使用管理模式,能促使科研团队积极盘活和高效利用现有的公房资源,及时退出闲置的实验或者工作空间,促进科研用房的流动性,发挥公房资源的最大效益,使公房配置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2.3 搭建共享实验平台,提高科研用房使用效率   为整合分散资源,发挥规模效应,交叉平台搭建了共享实验平台,建立了大型仪器预约管理系统,并划拨了专用实验室对开放使用的大型仪器进行集中放置和专人管理

共享实验平台在实现空间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实现了人才和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降低了运行管理的成本,提高使用效率。

共享实验平台吸引了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学术领域的人汇聚于此,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创新,有利于开拓视野,活跃思想,获取原创性科研成果[3]。

2.4 政策实施稳中求进,以点带面推动改革   高校科研用房管理机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既需要结合实际、稳中求进,又需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

公房改革可以从新建的科研平台开始实践,逐步平稳过渡到老的院所,并加强思想教育,让广大教职工从“感受影响”到“自主改变”,减少在推行新机制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建立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良性运行和长远发展的公用房管理机制,为高校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4]。

3 结 语   针对目前科研用房供应紧缺、管理滞后的问题,作者就如何优化配置、规范管理有偿使用科研用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c探索,形成了四条主要的改革举措:稳中求进、以点带面,弱化改革阻力;有偿使用、市场调节,以经济手段盘活闲置科研用房,促进科研用房资源效益最大化;签订协议、制度约束,从制度上保障科研用房的高效流动性;资源整合、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科研用房使用效率。

四条举措相辅相成、实践性强,可为我国高校科研用房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及科研用房的高效使用提供参考。

注:何柏,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世弘,包铁竹,倪晓军,等.高等院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29—132.   [2]刘建秋.基于有偿使用制度下高校用房优化资源配置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17—18.   [3]陈兆夏,阎燕,吉东风,等.共享实验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420—422.   [4]董宏志,建立高校用房有偿使用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4(15):74—76.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