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电影细雪百度云 [由《细雪》看日本近代家庭的变迁]

摘要: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细雪》主要描写了莳冈家四姐妹的人生故事,小说以大阪为主要舞台,展现了昭和初期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状态。

四姐妹的不同家庭生活可以成为研究当时日本家庭变迁和女性意识变化的依据。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细雪》所反映的日本近代家庭的变迁以及家庭女性角色变化。

关键词:《细雪》 近代家庭 家长制度 家督继承 女性自我意识      一、引言      《细雪》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太平洋战争前夕大阪富商莳冈家四姐妹鹤子、幸子、雪子、妙子分家以后各自的人生故事。

小说以雪子的婚事为主线,描写了四姐妹的生活变化和思想冲突。

细雪》虽然是一部生活小说,但是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个旧制度下的大家庭在资本主义冲击下如何发生变化,莳冈家的变化也可以看做是日本旧式家庭变迁的缩影。

本文将以小说中四姐妹面对家庭问题的不同态度和方式,窥探日本大正时期至二战之前日本社会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

二、资本主义冲击下家长制度的变化      日本家族制度经过明治、大正时期的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西化,男人们纷纷走出家庭,走向了社会。

随着都市化的迅猛发展和中产阶级层的扩大,传统大家庭的辉煌已是明日黄花,其分裂之势,不可阻挡,随后夫妇加孩子的小家庭①大量出现。

传统的大家族越来越难以维持传统的辉煌,同时家长的权威也面临着挑战。

在此背景下,《细雪》中登场的莳冈家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莳冈家衰败的时期在1910年代后半期至1920年代,当时的日本恰好处于日俄战争之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

船场(大阪市商业中心)商铺也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合理秩序下慢慢被吞并。

但是,四姐妹的父亲却不管时代的变迁,依然过着悠闲的生活,“莳冈家的全盛时代,至多不过持续到大正末年,现在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阪人记得她家当初的情况。

更坦率地说,即使在大正末年他们家门鼎盛的年代,由于他们的父亲生活和营业上没有节制,致使各方面已经逐渐漏出破绽。

不久父亲一死,营业规模缩小,接着就把开设在船场的百年老铺拱手让给了别人。

”②   父亲的死加速了莳冈家的衰败,他过世以后,家业继承人――长房赘婿辰雄慢慢缩小了营业规模,最终把所有的店铺都转给了店里的伙计。

辰雄不顾妻妹和家人的反对,执意转让家业,重新回到银行上班,作为家长实在是无奈之举,“辰雄的性格和他那位讲究排场的岳父不同,他作风稳健,甚至有点儿胆小怕事。

要他克服经营上的困难,重振自己不熟悉的家业,他觉得很不在行,出于赘婿的责任感,他选择了一条比较安全的道路”③。

辰雄是莳冈家家督继承人④,依据明治民法的规定,他对尚未出嫁的雪子和妙子有监护的权利和义务。

明治民法规定了户主(家长)有权决定家族成员的一切,包括家族成员的婚姻、居住地,成为他家养子以及收养子、分家、受教育、抚养等,明治民法还规定了对不服从户主(家长)权进行制裁的措施,规定户主可以免除对该成员的抚养义务,甚至使其离籍;家长是法定家督继承人,有权处理家庭财产,经济大权在握⑤。

因此,雪子和妙子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住在次女幸子家的时间较长,从法律上说,她们应该受到本家莳冈辰雄的管理和监督。

但是,在大阪的上本町有自己的老房子、有遗产、有旧家族意识的辰雄和鹤子和其他的普通市民又不太一样。

家族意识、理念与现实的偏离,使得他们作为家长既想控制整个家族,事实上又无力对整个家族进行管理。

他因调职举家前往东京,从大阪高级住宅区搬到东京涩谷道玄坂的一处出租房,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东京的生活环境与现代家庭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他们一家似乎比大阪芦屋的贞之助一家更能适应城市的合理化生活方式。

比如父亲的第十三个忌辰,辰雄就不顾亲戚们的反对,法事做得非常简单,只在东京住所附近的净土宗的寺院里草草举行。

对于城市的中间阶层来说,岳父的第十三个忌辰还要大肆铺办,他认为实在是没有必要。

他除了银行职员的收入之外,只有从岳父那里继承来的一点资产补贴生活,是典型的城市中间阶层。

这类城市型的中间群体,普遍有着较高的学历,被旧制度和“家”束缚的程度比较低。

当时很多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是背井离乡,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暂时离开故乡而已,没有扎根在大都市的打算。

他们仿佛是没有根的草一样,也就是所谓的“地理移动性”。

富永健一则指出,城市中生活的白领阶层中小家庭化正在推进,可以说整个社会迎来了大家族制度的解体期。

三、市民意识与旧家族意识的矛盾与融合      贞之助是莳冈家的第二位赘婿,是一位专业会计师。

他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在大阪 筋今桥,距离当时的大阪证券中心不远。

会计师是伴随着社会构造的近代化出现的新职业,资格证只颁给会计师考试合格的人和专业学校会计学毕业的人。

因此,当时开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数非常少,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职业,备受瞩目。

新型职业使得贞之助在思想意识上站在了文明开化的前端,在他的影响下,幸子与船场的其他旧式太太们不同,守旧却具有新时期的自由意识。

但是幸子深知父亲荣光时代的辉煌,大阪船场的各种习俗和伦理成为她思考问题的基本依据,旧时代的秩序无意识中占据了她思想的大部分。

“每当姐妹俩走过那一袭保留着往年面貌、附设有仓库的老铺――现在已经改建成洋楼的门口,总要恋恋不舍地向暗沉沉的门帘里觑上几眼。

”⑥她们心中仍然对过去体面的生活心存怀念。

这一点还可以从她们对小妹妙子的交往对象奥 的态度变化可以得知。

奥 毕业于旧关西的私立大学,出身于船场的故交之家。

但是,他是“典型的船场少爷”,“丝毫长处都没有的无聊男人”,而且看起来无可救药。

幸子仍然认为他是小妹妙子丈夫的最佳人选,只是因为他的出身与自己家可以门当户对,她怕招致社会的嘲笑。

与她相比,贞之助的想法更为接近现代城市生活者的判断标准,他认为没有必要非要讲究家庭出身和教养,爱情、健康和能够独立生活才是结婚的前提条件。

辰雄和鹤子对待妙子的态度则露骨地表现出城市市民阶层的自私想法,他们甚至把妙子当做问题青年,竭力想从自己的家族中排除出去。

妙子得了痢疾,处于生死边缘的时候,作为大姐的鹤子写信给幸子:“说来虽然可怜,可是现在她即使死了,也无可奈何。

不过她如果真的死了,那么谁去收她的尸呢?又从哪儿出殡呢?你姐夫恐怕不愿干这种事。

要是从你那里出殡,就更加不合情理。

那么难道能从蒲原医院出殡吗?我一想到这些就痛心。

……想想细姑娘这个人不知要把我们连累到何等地步。

”⑦可以看出,鹤子和辰雄在心里已经想着把妙子驱除出莳冈家了。

明治民法规定,污辱家族名声等重大错误的成年家人,户主有权利驱除出籍。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患了痢疾,与下层男人相爱等等就被问罪,实在是施鞭打人者的心理问题。

四、女性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家庭“法”的冲突      《细雪》中,雪子和妙子在性格上对比尤为明显。

如果说雪子的性格是在完全封闭的与现代毫无接触的环境下培养起来的,那么妙子则仿佛被现代的时尚元素包裹着。

谷崎润一郎赋予妙子的是近代开放女性的性格,她竭尽全力地想从旧家族制度中逃脱出来,却遭到了惩罚。

妙子不希望依附于别人,希望能够自立,她自己开人偶展览、练习舞蹈想做舞蹈老师、学做西服想成为一名职业妇女。

但是却历经挫折,先是遭遇洪水、患痢疾,直至未婚怀孕、产下死胎。

可以说她是昭和初年部分日本年轻女性的代表,她们位于社会的最前沿,首先向男权社会发出挑战,充分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开始以“社会性别”的眼光重新审视因袭观念、社会制度和家庭角色时年轻女性的婚姻观从人身依附转变为共享爱情,而且希望与丈夫共同参与社会。

她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从以往的家庭、子女转向工作和兴趣爱好。

作为在大正时期成长起来的时代新女性妙子身上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开放的风气也赋予了她自我解放、颠覆传统的勇气。

但是,这种意识的觉醒从萌芽状态就受到了传统意识的强烈批判。

遭到长房的谴责后,妙子强烈反抗:“做一个职业妇女有什么不好呢?到现在姐姐和姐夫还摆脱不了门第、排场那些老脑筋,认为家里出一位女裁缝,是天大的丢脸,这完全是一种偏见,是遭人嗤笑的落后思想。

”⑧但是最终妙子还是失败了,败在家庭的法理之下。

“法”指道德、礼仪和秩序,属于道德伦理范畴,也是家长制度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

明治民法的家庭制度形成相适应的是明治政府所主导的女子教育政策,即所谓的“贤妻良母主义”。

女性是天然的教员,贤妻良母使得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女子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富国强兵国策能否实现的关键。

这一政策明显地反映了功利主义策略和性别差异,一方面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另一方面,受到教育的女性却反讽般地解构了民族国家要她们扮演贤妻良母、为男性公民献身的期待。

因此,当她们稍有与传统要求相悖的行为时,周围的社会就会对她们进行无情的批判。

这也是当时社会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大力推动女权运动,号召男女平等,却又同时要抹杀刚刚发展起来的女性个人意识。

莳冈家这一制度空间虽然并不像以前那么牢固,但是“法”、制度的中心在莳冈辰雄那里,妙子需要相当的勇气才能够冲破这层枷锁,否则所谓的“自立”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所以作者安排妙子最终的命运是草草结婚,而顺应法理的雪子则有了好的归宿。

五、结语      在社会的发展史中,传统与现代的对峙是永恒的,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同样是个永恒的难题。

日本明治维新使国家制度迈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的文明开化却落后了很多年,在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中,日本普通的民众经历了排斥、接受、同化的过程。

谷崎润一郎曾经声称自己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但是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作家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

细雪》表面看起来只是描述了四姐妹家长里短,但是背后却反映出日本大正至昭和初年日本的社会风貌和当时人们的家庭观念、思想意识的变化。

①在日语中,夫妇加孩子的家庭被称为“核家族”。

②③⑥⑦⑧谷崎润一郎:《细雪》,储元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8,8, 8,415,245.   ④家督继承人:日本旧民法规定的,户主的地位和财产的继承人。

⑤内阁官报局,民法,法令全书(庆应3年10月――明治45年7月),1912年。

参考文献:   [1]富永健一.日本の近代化と社会变动�テユ�ビンゲン讲义[M].东京:讲谈社学术文库,1990年   [2]谷崎润一郎.细雪[M].储元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田贞三.家族构成[M].东京:新泉社,1970.   [4]潘文东.从恶魔主义到回归传统:《细雪》叙事视角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江新兴.日本的隐居制度与家长权的传承[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4).   [6]徐秋,石慧.“家”的继承与延续[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8月第27卷第4期.省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