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题材创作研究的新起点和新方法

[摘 要]工业题材创作研究是一个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工业题材创作研究的历史状况入手,着重探寻工业题材创作研究的现状,并根据研究现状指出工业题材创作研究的新方向、新内容、新视角和新方法。

[关键词]工业题材研究现状;都市审美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70—04。

在回顾工业题材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代工业小说创作并不理想,首要问题就是对“工人阶级”这一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和错误,从而直接导致对这个阶级的现实群体的认识不足。抑或说,我们只是满足于观念的“纸上谈兵”,不能或不敢正视我们现实中那个活生生的“工人阶级”,并以片面的错误的观念去“图解”这个“工人阶级”。其次,抽象地看待“工人阶级”。工业题材作家因时代所限,多把“阶级”作为一个从整体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群体,没有更加客观、全面的理解“阶级”的概念,而且中国的工人阶级,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真正意义的血统工人确实并不是很多。这都使得作家在创作时,仅仅从一个非常偏狭的抽象观念去表现工人阶级。此外,在对工业题材创作的回顾中,我们也发现“工业题材”的狭隘性。显而易见,只有在国家“包起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才能成为单纯而独立的“工业部门”,而与供销市场、金融借贷等脱离开来。内容本该丰富复杂的“工业题材”便成了简单的“工厂题材”“车间题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化成为了“阶级”,不仅使“工业题材”与整个社会、现实生活与表现主体出现隔离,也使工业小说文化内涵、审美视野与精神气度变得单一。

一、工业题材创作研究新起点

当代文学工业叙事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有许多的空白点。无论是对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还是关于工业文学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内在关联的研究,以及对于工业文学创作艺术性问题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研究都出现了新气象,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工业小说创作有了一个小小的飞跃,出现了《机器》《问苍茫》《红煤》《无碑》等较有影响的工业叙事作品。但是,读者和评论界还是认为在当下中国这个工业化的时代里,现有的工业文学创作是匮乏与贫弱的。其一,对当代文学工业叙事的历史源起研究不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小说作品叙事轨迹和重心转移的问题研究不够。特别是直接以工业叙事在建国前后的转型为研究对象的表述在学界还不曾出现过,但是我们认为此问题对于完整的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转型的历史面貌,以及工业叙事所显现出的独特文学史价值与审美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二,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当代工业文学工业叙事的内涵,这也是工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这些在工业题材创作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视角都要求我们以更加科学的眼光看待当代工业叙事研究,使其既能包含工业生活写作中的历史化问题,又不至于遗漏了新的现实带给我们的新思考。也需要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工业叙事进行全景式的、历史性的描述,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还要辩证地分析当代文学工业叙事的历史意义、文学史价值,通过对当代工业文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不可回避的创作局限与审美误区的研究,重点探究学界所关注的工业文学创作贫弱的问题。其三,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新世纪以来工业叙事的艺术特征、美学追求,努力建构属于当代文学工业叙事自身的理论研究框架,以促进当下的工业文学创作

具体来看,工业题材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准确地界定当代工业文学工业叙事的内涵。学界对于工业文学的内涵问题,达成共识性认识的一点是“题材”观念的“终结”,但对于以一个什么样的命名来反映当下工业创作文学实绩还存有很大争议。在工业化背景下,工业叙事应以产业工人为表现对象、叙事主体;以工业生产性的环境为叙事空间;以工业主体所展现出来的主体精神,即“工业精神”为叙事动力,以此来建构当代工业叙事的内涵。

2.对当代文学工业叙事的历史缘起,以及建立新中国前后工业小说创作转型问题的研究工业文学作为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样式,在建产新中国前后的二三十年间,从创作主题、人物塑造以及艺术风格都呈现出很大的变化。研究工业题材应更多关注1948年至1954年这个特定时间段内,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中的转型、渐变与发展,通过分析导致其转型的外部诱因与内在动因,揭示工业叙事转型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价值,及工业文学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

3.当代文学工业叙事的主题研究与历史反思。这一研究应是在对当代较有影响的工业叙事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展开,重点探究当代工业文学叙事主题的类型化问题,及其内在变化问题。当代工业叙事具有强烈的历史当下性,其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化特点,但是也应看到当代工业叙事表现出的工业逻辑与国家公共性和伦理原则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及其对日常生活、人的属性的全面控制。

4.当代文学工业叙事的人物选择与艺术定位的研究。对工业题材创业的研究一方面应分析当代工业文学中具有时代典型性的工人形象,研究这些典型工业人物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应研究工业叙事中人物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比如人物形象设计模式化、“身份化”的缺憾。工业文学中的人物应是能够反映工业化时代,具有“工业精神”的人物,应是饱有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工人、企业家、打工者的形象,这样的价值取向和艺术定位才能充分显示工业叙事的魅力与价值。

5.当代文学工业叙事叙事方法与艺术局限的研究研究者普遍注意到了“十七年”工业文学创作与新时期工业改革文学中的叙事情节模式化、叙事结构简单化、叙事视角单一化等问题,但是对新世纪以来工业叙事的艺术表现问题研究不足。在对工业题材的深化研究中,简单说来,新世纪以来工业叙事创作存在诸多艺术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工业化予以审美表现的难度。

6.注重当代文学工业叙事的个案研究,以反思创作主体价值观念的问题。当代工业文学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工业生活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业文学创作群体的有限性,因而在研究中应选择从作家个案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当代工业叙事的特殊性。在作家研究中,发现其介入工业生活的难度以及创作观念转换的难度,当代工业叙事中的某些局限正是由于工业文学写作者对于现实实践主体力量与历史逻辑之间的冲突,以及历史的逻辑必然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存有困惑,这种困惑使得当代工业叙事在伦理化的价值强调中,表现出一种缺乏历史意识的认识困惑和思维局限。

因此,未来对于工业题材研究应以叙事学与美学为理论基础,以当代工业文学创作研究对象,从中国当代文学工业叙事的内涵界定为起点,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工业叙事的历史起源与叙事形态发生转变的内在原因,深入分析“十七年”工业叙事、新时期工业叙事、新世纪工业叙事在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方法、艺术形态、审美诉求等方面显在与潜在的变化及其动因,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进行个案解读与阐释,力求整体性又不乏个别性地对当代工业叙事的发生、发展与美学价值、艺术局限进行准确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审美的、历史的反思,努力建构出工业叙事的美学形态,以促进当下工业文学的写作。

二、工业题材创作研究的新方法。

工业题材创作研究,都需要考虑寻找新的视角。都市审美文化,是一个较新的理论热点,虽然它有不成熟以及内涵不确定的方面,但是它在丰富文化学的理论形态及理论建构上却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在理论界,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的一点是都市审美文化它兼具美学与社会文化学的双重指涉:既体现为对现代人审美心理的观照,也体现为对现代社会文化形态的思考,这无疑为研究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相当理想的切入点。

就辽宁工业题材研究来看,可运用该理论对当下的都市文化语境进行描摹,揭示隐藏于其中的具有文化特色的都市心理、都市精神和都市风貌。然后,分析和再现辽宁这个具有独特地域性的老工业基地的城市特色、文化精神,它的传统精神和开放意识的并存、它的乡土农村与现代城市的并存。特别要从审美文化的层面展现辽宁都市的独特景观,重人本亦保守、重世俗亦理性、重先锋亦大众、重物质亦精神等等。此外,通过都市审美文化这个视角,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研究工业题材创作,一是从作家的主体精神角度,透视现代都市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立足于辽宁都市文化的背景,阐释作家创作观念、思想的生成和变化。二是从文本分析入手,凸显都市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折射,既有“都市乡村式”的作品,也有“现代都市镜像式”的作品,既有以逃离都市为主题的作品,也有以投身都市为主题的作品。总之,力求挖掘出当下辽宁文学的精神本质,并试图揭示这一精神本质同都市文化紧密地内在关联。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有着它特殊的文化意蕴,想要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作家对其理解和解读一定带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社会色彩,所以首先要梳理的就是工业文明同现代都市之间存在着的异质同构关系,从比较的视野发掘辽宁都市文学文化背景上的独特性,进而深入探讨辽宁都市文学中大工业时代的气息与精神以及国企改革所带来的矛盾与困惑、冲突与挣扎。

如何认识与评价中国当代工业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提倡在同欧美工业小说的比较研究中,重新审视中国当代工业小说所处的语境与问题,重新评估中国当代工业小说应有的价值与意义。简单说来,一方面不否认,中国当代工业小说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和价值,理解它独有的创作模式是与时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语境相适应的。但是另一方面,从工业小说所指向的现代性内涵去阐释它,就会发现中国当代工业小说创作总是徘徊在现代化工业的外部——工业生产、企业改革、技术革新等等问题上,忽略了工业现代化的核心因素——人。进入新时期,现代化工业进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外部社会形态,它无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内心。中国当代工业小说创作开始表现这种新的生活形态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人们如何从旧的生活转向新的生存方式,表现出“过渡人”在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上的冲突和“价值困窘”,但是这种“表现”往往是粗浅的、混沌的。在研究中,可以以哲学人类学为理论支点,在对欧美工业小说当代中国工业小说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的比较中,探究工业小说作为最直接呈现现代化工业进程与人类关系的文学样式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阐释与分析中国当代工业小说创作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欧美工业小说是西方工业化进程的文学记录。工业小说主要起源和发展于英国,生动地描述了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研究英国工业小说,以及20世纪初一部分表现或反思美国工业文明的美国社会改革文学。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主要侧重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对代表作家作品的细读,如盖斯凯尔夫人、狄更斯、德莱塞等作家论或作品论。二是流派综述、评价。在研究过程中,重在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视野将上述作家及作品整合在工业小说的命题下,探讨和分析欧美工业小说所具有的特殊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透视出工业化的社会全景,窥探了工业化进程中各阶层所遭遇的社会问题以及普通民众真实的精神面貌,揭示了工业文化逻辑和国民价值形成及传承的过程。

三、在比较研究中寻找工业题材创作的新价值。

现代工业社会的建制与转型,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只是一场社会文化的变革,或所有知识事务的转变,更不止是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形式的变化,而根本上是一种制度的转换。它是一场包括社会结构与人的心态结构的双重重大转变的总体转变,导致了人的理念的颠覆。这种深刻的变革造成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断裂”。然而,这种断裂,在其开始发生时期,尚未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欧美工业小说与中国当代工业小说以其自身特有的文学方式记录、参与了这一变革的进程,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思了文化断裂的内在原因,这可以说是工业小说具有的共性意义。在比较研究过程中,可以将工业小说的内涵界定为起点,以工业小说承载的社会文化意蕴为研究的出发点,展开对欧美工业小说与中国当代工业小说的比较研究。基本研究思路是:尽可能地真实地再现中国当代工业小说、欧美工业小说与社会、时代、文化发展的关系的实际状况,尽可能地以翔实准确的作品细读去研究工业小说共性主题,以及各自的发展脉络与变化情况,并由此来认识工业小说叙事特点、审美规律、文化价值,以达到对中国当代工业小说更准确的把握和更全面而中肯的评价。在研究中不乏对个别作品细致的比对即影响探源,但更为关注的是欧美工业小说与中国当代工业小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全景式的类同点和差异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