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之拳【探拳究理求神明】

学者,乃某一领域其学术有一定造诣者。

南京的罗永平先生堪称是一位太极拳研究的学者。

永平,1953年出生,幼时拜南京查拳名家徐公伟为师学练查拳、器械,及通臂拳等传统拳种及散打,后机缘所至,入南京陈式太极拳名师徐忠琦门下学练陈式太极拳,成为徐忠琦老师高足之一,并曾在南京玄武湖公园代师授徒数年。

1981年起,罗永平老师受南京太极拳协会(筹)之托,在太平公园公开教授陈式太极拳,因其说理清晰、教授认真,而备受南京太极拳练习者的信赖和敬佩,当时跟随他学拳者就达百余人之多。

永平先生为人谦虚有礼,儒雅洒脱,教授太极拳则倾囊相授,明拳析理,推手散放,喂招喂劲,以身试手,与其相处令人倍感愉悦。

在40年的习拳岁月里,罗永平先生既上北下南访名师寻益友,讨教太极拳真经,又痴迷于太极拳理论和技击的研习。

他常说,“明理才能明拳,明拳才能明技”,“要学明白拳、文化拳”。

因此,罗永平先生嗜好钻研前辈贤人和太极拳名家的太极拳论著论述,结合自己修炼太极拳的体悟,用实践论证太极拳经典论述,尤其对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推崇备至,他读此书已不知遍数,并曾专文为此书摇旗呐喊。

正因罗永平先生对传统经典太极拳论述反复咀嚼,才有了近几年来所写的文章屡见于相关刊物之上。

永平先生善于学习老一辈太极拳家的精辟论述,但并不畏惧、迷信所谓“权威”、“大师”,他坚持以自身实践体会理论,以体悟理论指导实践。

故而其所写就的文章,既有对太极拳理论的潜心探讨,更有对太极拳技击独到的研究,绝不人云亦云、东抄西袭,而是新颖独特、探究深邃,往往高屋建瓴、出新出彩。

关于“神明”一词,罗永平先生从源头入手,于《易经》里考证了“神明”一词的出处、本义,结合王宗岳《太极拳论》内涵,认为太极拳前人,诸如大家顾留馨、沈寿等对“神明”一词解释为“自然巧妙、运用自如”等尚不够准确和完善,而应是“以我(敌)周身难知的玄妙变化(神),用肢体语言显现出来(明)”即为“神明”,而“阴阳、刚柔、虚实、开合等,皆为玄妙变化,援助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皆为肢体攻防语言的显现”。

他的观点既有思想意境,又有操作手段,让人明了明白。

对王宗岳“由着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罗永平的理解是:太极拳从着熟入手,而渐渐懂得劲的变化规律,进而融通阴阳之变化,十三势之技法,阴阳相交、刚柔相济、或隐或现、自成行质,以达到太极拳最高境界。

永平先生研究、透析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有关“缠丝劲”和“缠丝精”的论述和图形,有力批驳了长期以来太极拳界将“劲”与“精”通假,并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指出“劲”与“精”本义上的不同,陈鑫所用“劲”与“精”来区别劲路和理念,绝不是误用、错用、借用,而是精确的运用。

太极拳而言,“缠丝精”是皮肤、肌肉、筋腱、网膜、骨节、脑髓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六个层次螺旋运转的缠绕理念;“缠丝劲”是人们练习太极拳外在肢体各类缠丝方法的劲力和路径。

“缠丝精”是理,“缠丝劲”是法;“缠丝精”是纲,“缠丝劲”是目。

永平先生提出并理清了“缠丝劲”与“缠丝精”两者的区别、含义及关系,使我们对这一长久困惑人们的问题有了清晰而正确的认识,无疑对深入理解和练习太极拳大有裨益。

他通过多年来查阅有关资料及研究多位太极拳大师的论述,发现在太极拳与十三势的有关问题上,虽然历来解释比较一致,但仍存在一些疑点和盲点。

永平先生不惧难度,求解疑盲,另辟蹊径,据证引典,有理、有节、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

他认为太极拳的“势”和“式”是两个不同概念,绝不能混为一谈。

太极拳的“十三势”是�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的“八门五步”十三种技势的手法和步法,故为“十三势”;而“十三式”是太极拳创编者根据中国古代“八纲五纪”辩证思维,以阴阳、刚柔、开合、虚实的八纲,以及在八纲统驭下,以水、火、土、木、金相生相克原理而创编的五个不同技击招势的套路,八纲思维,五路拳套,是一整套思维和技击技势模式,故为“式”,而非“势”。

关于太极图,罗永平先生根据《陈式太极拳图说》中陈鑫的图解和议论,分析了“双鱼太极图”与“来氏太极图”的来历、区别和关系,指出了长期以来以“双鱼太极图”理解太极拳的偏失,肯定和强调了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应用“来氏太极图”的合理性,论述了以“来氏太极图”诠释、理解太极拳的重要性、精要性、必要性,认为两种太极图都源自对《易经》的理解,同源而异图,但“来氏太极图”最贴近太极拳

永平先生不仅对太极拳理论研究深邃、见解精辟,难能可贵的是他用这些研究之理论指导实践的技击,再反过来用实践论证着理论。

他为了更好地研究太极拳,本着“弘扬太极文化”、“天下太极拳是一家”的理念,于2006年邀请、联络南京部分太极拳好手组建“南京乐友太极拳俱乐部”,被推举为俱乐部主任。

目前该俱乐部活动有佳,渐成气候。

永平先生积四十年之醉心探求,其太极拳潇洒飘逸、裹阴缠阳,风格明显,特点突出。

他演练的陈式太极拳一路松柔缓虚、内气鼓荡、缠劲韵足,二路动缓急随、抖弹震发、刚柔相济。

与罗永平先生推手,虚吞笼敷,松沉缠绕,皆感被其随心所欲般的掌控,进则可能被吞没,出则顺势被散放。

永平先生太极拳理论和技击上厚积薄发,其研究的技理想人之不想,发人之不发,引起众多太极拳练习者的推崇,也得到太极拳理论界的关注,他们称赞罗永平先生是既有太极拳不凡技艺,又有学术造诣的太极拳研究学者。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