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结膜与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34例报告

【摘要】 目的 探讨球结膜角膜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及复发情况。方法 对34例翼状胬肉采用球结膜角膜上皮移植覆盖切除胬肉组织巩膜面的方法治疗,经6个月~2年随访。结果 治愈率高达91.19%,复发率为8.83%。结论 球结膜角膜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效果好,复发率低。

【关键词】 翼状胬肉/治疗;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眼外科手术。

翼状胬肉是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复发率高,目前尚无彻底的根治手段,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并发症。翼状胬肉切除复发率在24%~89%不等[1],为了防止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复发,我们采用球结膜角膜上皮移植覆盖胬肉切除巩膜面的方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2月~2006年8月共收治翼状胬肉患者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21~67岁,平均40.5岁。其中5例为双眼罹患,原发性23例,复发性11例,无巩膜炎、角膜炎、眼睑内外翻等眼部异常,所有病例均为鼻侧发病。住院7例,门诊27例。

1.2 手术方法 按常规局麻和开睑,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在胬肉头部前0.5mm处切除角膜上皮,但不损伤角膜前弹力层及实质层,分离胬肉组织直至泪阜部,剪除结膜下变性、增生及瘢痕组织胬肉切除干净,尽量使角膜面平整而又少损伤健康组织,同时注意不要伤及泪阜和肌腱,以免日后发生睑球粘连或运动障碍。对于胬肉部的结膜组织,其切除范围要比胬肉大一些,以减少术后迅速发生新生血管或组织增殖,用刀片刮去巩膜胬肉残留组织并用大头针烧灼角膜缘及巩膜表面的小血管和出血点,在创面上方角膜缘处用刀片剖切带有角膜缘部上皮0.5~1mm的结膜组织,并向穹窿部分离,两侧剪开球结膜并分离结膜组织,球结膜瓣大小为(8~10)mm×(3~5)mm,制成一似长方形的结膜角膜上皮联合瓣(不带筋膜),不要过厚,将制成的结膜瓣剪下覆盖胬肉切除巩膜表面,注意结膜的正反别弄错。瓣的角膜上皮侧仍朝向角膜缘,并距离角膜缘2~3mm,使部分巩膜暴露,用8—0缝线间断缝合其余三侧的球结膜,使移植结膜平整覆盖,术毕用虹膜恢复器把移植结膜瓣下的血液压出,使之平伏紧贴巩膜上。

1.3 术后处理 用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做球结膜下注射,涂红霉素眼膏于结膜囊内,并包扎术眼。术后口服维生素A 1片,每天2次,每天给予换药1次,第3天开始滴用典必殊眼水,每隔2h 1次,7~10天拆线。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