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探讨

摘 要: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DM)三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分析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IGT、DM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FG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呈正相关。结论: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应重视控制餐后高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 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空腹血糖受损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提示,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糖调节受损及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 h血糖(2hPG)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的关系,阐明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将我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150例患者分为三组:①空腹血糖受损(IFG)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7±1.8)岁,5.6 mmol/L≤空腹血糖(FPG)≤6.9 mmol/L;②糖调节受损(IGT)组(包括单纯IGT以及IGT+IFG)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1±2.3)岁,7.8 mmol/L≤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11.1 mmol/L;③DM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3±3.2)岁,FPG≥7.0 mmol/L,2hPG≥11.1 mmol/L。三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继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糖代谢疾病。 1.2 方法:①生化指标测定:受检者于空腹餐后2 h采静脉血分别检测血糖、血脂及CRP,血糖、血脂的检测均用酶法,CRP采用散射比浊法;②CIMT:运用高公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及线性转换器提供扫描参数。

论文代写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率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IFG组、IGT组及DM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表1 IFG组、IGT组及DM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病IFG组5018(36)10(20)17(34)6(12)IGT组5031(62)①19(38)①26(52)①15(30)①DM组5033(66)①22(44)①28(56)①17(34)①注:与IFG组比较,①P<0.01 2.2 IGT组与DM组2hPG与心血管危险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 IGF组与DM组2hPG与心血管危险性指标的相关分析 检测指标IGT组DM组TC0.150.10TG0.28①0.31①LDL—C0.130.15HDL—C-0.23①-0.30②SBP0.160.28①DBP0.080.11BMI0.30②0.31②CRP0.22①0.25①CIMT0.32②0.35②注:①表示P<0.05,②表示P<0.01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证实,和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对于心血管疾病更具预测价值[1]。第二届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Ⅱ)死亡率研究建议,应保留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中2hPG的测定,其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比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的仅用空腹血糖测定要好[2]。以往的研究显示,IGT是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预测因素,而IFG则不是[3]。 论文代写   本组资料显示,IGT及DM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IFG组,而IGT及DM组患者2hPG与心血管危险性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型DM患者从胰岛素抵抗(IR)到IFG、IGT直至DM,每一步均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2型DM和动脉硬化是平行发展、相互影响的两个疾病。   综上所述,无论是糖尿病患者或糖调节受损者(尤其IGT患者),都应加强餐后血糖的监测和控制,以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4 参考文献 [1] Saydah SH,Miret M,Sung J,et al.Postchallenge hyperglycemia and mortality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US adults[J].Diabetes Care,2001,24(7):1397. [2] 陈家伦,许曼音.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病[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2(3):603. [3] 李秀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