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的影响是国际直接投资母国经济效应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西方的就业理论认为产出和就业是由总需求决定的,而总需求又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外国需求来决定的。因此,凡是能促进国内消费、国内投资、政府消费和出口的经济措施都有利于产出和就业的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对外直接投资能对其中一项产生作用,它对母国就业也将产生作用。      国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的影响是围绕着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替代效应和促进效应以及对就业规模、结构和区位分布的影响来进行的。

就业替代理论。贾塞认为,在母国资本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投资替代国内投资国内消费,如果资金流出并没有出口增加或进口减少来匹配,就会产生对就业的负效应。贾塞之后,Ruttenberg具体研究了二者的替代关系。

就业补充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对外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的情况下,如企业投资于国外是为了开发国内得不到的资源或是由于关税壁垒妨碍其出口而导致对外横向投资时,对外投资将补充或促进国内投资或消费。这类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子公司母国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而对国内就业产生正效应

就业组合效果论。Blomstrom比较了美国与瑞典的海外直接投资的差别,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既有正的效果,又有负的效果。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力量的对比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等。Lipesy利用回归分析与出口替代的方法分析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负效应被流向国内直接投资的正效应所抵消。

就业结构优化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管理职能集中于母公司,创造了许多母国非生产性就业机会。另外,国外子公司经营业务也会导致母国法律、公共关系服务和工程咨询等方面需求的增加。以上两个领域涉及到高度熟练的人员,因而对外投资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

公司战略论。海米尔1992年和1993年撰文认为公司战略可能以不同方式影响母国就业数量、质量及就业区位。采取独立子公司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深层次一体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母国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理论认为,随着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增大,国际生产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得更为复杂,跨国公司就业数量、质量和就业区位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配置就越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对外投资母国就业效应就越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到目前为止,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还没有一般性结论,也没有正式的理论框架去分析这种效应。目前已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是统计回归分析法。它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出口或投资的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间接地得出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的相关性的结论;二是商业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个别企业或人员的走访调查,由经验归纳总结出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的影响;三是概念分析法。从对外投资的不同类型,不同流向等各个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的不同层面的影响;四是长期分析法。采用跨度较长的区间,从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的动态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五是反证分析法。即假设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发生时,国内就业将如何变化,通过与已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就业效应分析      我们可以用“替代效应”和“刺激效应”之净额来衡量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的影响。替代效应是指因从事海外生产而使本土进行的生产活动减少而导致的就业机会的丧失。它包括海外子公司在国外市场销售本可以在国内生产而后出口的商品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也包括海外子公司将商品返销到母国所引起的母国工作机会的牺牲,现在还有人考虑海外子公司对第三国的出口会替代母国对第三国的出口从而使母国就业进一步受到影响;刺激效应是指海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它包括:向海外子公司出口资本货物、中间产品及辅助产品的额外的就业机会,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工作机会,跨国公司本土机构的人员需求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以及国内其它公司向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服务所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显然,当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时,海外直接投资将导致投资就业机会的减少;反之,则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      坎普贝尔(Campbell)认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投资国在就业数量、质量及区位方面均具有直接的积极和消极效应,以及间接的积极和消极效应(见表1)。   作者认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关键不在于就业数量的增减,而在于就业结构的改进以及相应的就业质量的提高。正如邓宁教授所说:“内引和外流直接投资就业的最基本影响似乎都不在于就业数量,而在于就业的产业构成、技术组合及其生产力”。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