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人才股票布道者

北大创业圈中,杨勇是个颇受争议的人。

这种争议一是源于杨勇的个人能力,二是源于他所从事的人才风险投资,也就是人才股票的质疑

有人戏言,这是一个最靠谱的人正在做的一件最“不靠谱”的事。

下载论文网   杨勇回忆,这一戏言源于一次朋友聚会。

2006年4月7日,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杨勇首次向朋友宣布,经过几年酝酿,他决定开始运作人才股票项目。

与以往情形不同,这一次朋友们并没有赞同杨勇的决定,而是提出了许多质疑

他们认为杨勇的想法太大,涉及领域过多,投资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总而言之,不太靠谱。

这件事给杨勇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靠谱”也就成了他在面对别人质疑人才股票时的自嘲。

创新天使   杨勇现任唐创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中关村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协会创始副会长。

1997年,杨勇被保送进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仅用3年时间就修完了金融数学系的学分。

然而,杨勇北大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曾发起并组建了两个颇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各类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在大学即将毕业时,杨勇通过了GRE考试,当时他有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然而他放弃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留在国内创业

杨勇说:“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人的效用曲线。

其实,人一生的发展趋势有规律可循,而效用曲线是不断向上延展的。

”了解了这个曲线,杨勇脑中出现了一个想法:如果这时有人投给自己一笔钱,自己可以把将来的收入按照百分比返还。

杨勇回忆:“1998—1999年期间,正是高校创新、创业开展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   杨勇在其论文《人才风险投资》中分析了人才风险投资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资金投资、多种投资/服务形式、投资对象的界定、回报方式、风险分析以及退出机制、人才风险投资的社会效益。

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表示,杨勇不但指出了人才投资的共性问题,也反映出了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动向。

仲大军认为,人才风险投资模式成功的诀窍在于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如果不看清市场而贸然采用借贷式人才风险投资,结果很可能收不回投资成本。

杨勇在其实验初期避开了资金投资,采用了 “多种投资/服务形式”模式,增强了可操作性。

虽然杨勇当年的想法不够成熟,不过人才风险投资理念的核心价值仍是今天指导他行动的方针和指南。

艰难探索   任何新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杨勇带着他关于人才风险投资的全新理念犹如一个性急的天使,在人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他时,便早早地降落人间,开始了艰难的实践之旅。

2004年,杨勇创办了公司。

杨勇说:“当时觉得这个项目的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

”至此,人才风险投资从理论转向实践,杨勇从此踏上为理想奋斗的征途。

这一年杨勇25岁,虽然他已经做好了迎接困难的准备,但创业之初的艰难仍然让他承受了许多煎熬。

杨勇说:“为了得到大家的支持,我经常向别人讲述这个模式,但是讲得越多受到的打击越大,周围几乎是一片反对之声。

”   得不到他人的认同意味着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为了公司生存,杨勇开始承办一些小型活动,通过帮助朋友做些私活来弥补公司的日常开销。

杨勇说:“每一个创业企业都缺钱,我的底线是公司能够存活。

”   就在杨勇创业极其艰难之时,一场大火将其所有文件和数据化为了灰烬。

但是杨勇并没有气馁,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杨勇人才风险投资模式越来越清晰,渐渐完成人才风险投资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

社会上熟悉杨勇这一投资模式的人士,在肯定其理论可行的同时,也有质疑

北森测评公司董事长王朝晖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来促进学生就业,那么其价值不言而喻。

但最大的风险在于,如何找到足够数量的导师与大量学生匹配。

”原华盛顿美洲时报社长赵煜则认为,人才风险投资需要民间资本介入才能够推行。

他说:“民间资本需要看到精准的盈利模式才会介入,因此盈利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国情、政策、文化等因素,使其具有可行性。

”   面对种种看法,杨勇仍坚持自己的梦想。

他说:“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在我考虑之外,只要我的模式符合大数法则,把握住5%的高收入群体,就能获得高收益。

”      多方共赢   马丁?路德曾说:“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而今天,这句话被杨勇升华为:“选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   杨勇认为,人才风险投资是一个多方利益共赢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各方利益一致,不存在利益的此消彼长。

杨勇说:“这个模式更具人性化。

如果学生就业后月薪低于5000元,我们不会抽取费用。

我们会为学生买失业保险,即使他们失业也有保险公司赔偿。

”   “杨勇是个有道德洁癖的人,”杨勇的同学徐志勇感慨道,“如果他觉得这个项目会对别人造成伤害,那么即使诱惑再大他也不会去做。

”   杨勇曾经的同事谢扬林道出了杨勇的金钱观:“在他创业初期极度缺乏资金时,有一个老板看好他的项目想投钱给他,由于理念不合,被他拒绝了。

”   对于这些,采访中杨勇只字未提,因为他更重视人才风险投资模式及其中的社会价值。

他说:“这个项目不仅能解决校园中价值观多元化的问题,同时,还能给更多普通学生带来发展机遇。

”   杨勇还在道路上跋涉,然而他已不再孤单。

光华卓越人才专项基金发起人聂光华正在实施的公益事业,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以探索青年学子与学校课内导师、社会课外导师联合培养的“双向导师制”教育模式为核心,虽与杨勇的商业化运作不同,但是二者在理念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现在该基金已经在北京大学开始试点选拔学生和课外导师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民众认识到人才风险投资的价值之时,也正是杨勇真正成功之日。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