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益思想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初晓华。
摘要:从精益思想的角度分析,我国很多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还存在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机制不公平、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等诸多问题,应从丰富工作内容、构建全面的薪酬激励体系、促进环境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完善其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8—0102—01。
随着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需求知识型人才,而能否留住知识型员工并有效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面对的普遍性难题。
所谓知识型员工一般是指那些运用自己习得的知识、技能或信息工作的员工。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型员工不仅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新性地解决困难,而不是等待上层领导的指挥。他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成果难以用常规的工作绩效来衡量,对其工作过程的管控更应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激励。
精益生产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持续不断的改善和尊重员工。前者的载体和动力源泉是企业的员工,而后者则更是把尊重员工放到企业管理的根本这一高度上,可见精益思想非常注重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从精益思想的角度分析,我国很多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尚存诸多问题。
1.激励手段单一。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对知识型员工的独有特点做系统性的分析,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其管理缺乏针对性。管理上大都采用从薪酬的升降、职位的升迁等方式,激励形式较单一,跟普通员工差异不大。这种激励没有实行差异化,未能把握知识型员工的内在需求,导致知识型员工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得不到与工作匹配的存在感,因而表现出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只单纯追求任务的完成。
2.激励机制不公平。
由于我国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裙带关系还在企业中盘根错节般地存在着。在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实施過程中,许多企业存在因人因事激励,导致激励效果的片面或不足。同时,选拔的标准和程序缺乏科学性也容易导致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失衡,对企业激励机制失去信心,导致跳槽等现象频繁发生。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影响巨大。然而,我们的企业往往缺乏运用企业文化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机制构建,经常发生给予知识型员工极好的工资待遇却难以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离职率高等现象。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根本不是人的行为,而是其行为的动机。”精益生产方式的根本原则也是尊重人性、遵从本心。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留住知识型员工并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为此,企业的管理者应注重企业形象,塑造企业理念,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应以真实需求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达到员工价值的最大化。
与普通员工不同,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成就需要。单调甚至乏味的工作会消磨他们的斗志,束缚他们的创造力。因此,给与他们的工作不仅要创造性强,而且要不断丰富其工作内容,扩大其工作责任范围和独立自主性。同时要充分授权,使其在资金、物质、人力资源等方面有较大的支配权,激发其成就感。因此,弹性工作制以及类似精益生产的“多能工”的可变动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地点等管理方式,可以降低知识型员工在工作的枯燥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满足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知识型员工特点独特,对其采用的薪酬激励体系也应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以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为充分发挥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的有机结合,使用以金钱为主的物质激励手段兼用带薪休假、名誉奖励等精神激励手段,同时做到以工资为主的短期激励与股票、期权和保险等交付和收益时长较长的激励手段相结合。
3.促进环境激励机制建设。
知识型员工一般不会主动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有事情多会沉默、压制,甚至躲避、隐藏。这往往导致隔阂的加深,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沟通是塑造企业文化氛围的“润滑剂”,企业管理者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上述措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营造民主、宽松、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对知识型员工起到更加有效的激励,而这需要企业顺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并制定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予以保证和支持。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注重工作中的团队精神建设,培育“学习、创新、共享”型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目标内化成为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目标,以此来推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运用精益思想来分析用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要求企业在丰富工作内容、构建全面的薪酬激励体系、促进环境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改善措施,使企业的激励机制富于针对性且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