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视野下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文化传承

摘要:女性地位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始终未被客观如实地反映,尤其是女性人才培养,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社会传播媒介作为信息的聚散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女性人才的定位与培养,因此,如何加强传播媒介女性人才的定位与引导,使得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得到社会公众与法律法理的认可,十分必要。

关键词:媒介 传播 女性人才 社会舆论 认可      引言      2009年。

笔者应邀参加2009上海“社会性别女性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此次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在贺信中强调:“女性人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女性人才的发展,是争取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聪明才智、解放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此次大会谈到了两个核心的问题,其一。

社会性别允强调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即“第二性”并非由生理所决定。

而是由社会认同所禁锢。

社会性别理论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女性问题,作为一对逻各斯式的思考将男性与女性对立开来,所以,如何利用媒介或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来改善这一状况尤为必要。

其二,作为传播的媒介,网络的介入为女性表达、倾诉,社会参与及对性别身份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空间和新体验。

对立足于社会发展背景的社会性别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事实上,借助日益多元的传播媒介,对当代女性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共同体(community),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是一个常用而语义模糊的术语。

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由同住于一地区或一国的人所构成的社会或社区,也可指由同宗教、同种族、同职业或其他共同利益的人所构成的团体(有时候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社区”或者“社群”)。

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把它同社会或社区、团体不加区别地使用,但它所强调的“共享”、“共有”、“认同”等内在的价值观和情感色彩是上述那些术语所没有的。

杜威更是将“共同体”一词提升到“民主”的高度上――民主的同义词。

他写道:“作为观念,民主并不是联合生活原则以外的某种东西。

他就是指共同体生活本身。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公民关注个人自由,臣民关注整体的和谐”,因此,在作为共同体”视阈下的女性,其培养途径是共有认同及公众参与实现,通过传播媒介对其的规范与引导,是当前实现女性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出路。

作为教育的媒介力量: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女性人才      单艺斌教授指出。

女性进行高等教育,从经济学意义上,是人力资源的挖掘;从政治学意义上,是实现两性平等,为女性参政奠定基础;从社会文化意义上,是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帮助女性摆脱传统束缚;从法学意义上,是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从这层含义上来讲,高等教育即成为了一种传播媒介作为女大学生这种“共同体”,其具有的特殊性表现在她们是从传统媒介模式下摆脱出来的具有高等学历的群体,在思想偏向与社会关注方面。

都与一般的女性有差异。

作为社会发展动向的引领者,女性人才高等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加强媒介舆论的范式作用,营造拟态环境,倡导女性教育尤其是继续深造教育的必要性。

聂林媛认为,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媒介有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符号化的信息环境,它是人们感知现实世界的中介。

在李普曼看来,媒介把受众看不到的“背后的东西”投射到洞壁上,形成影像,而受众便借助这些影像去感知真实的存在。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对女性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事实上依旧存在着聂文所提到的“刻板印象”,因此,高等教育应当试图通过影响社会大众舆论,采取在教育资源上向女性倾斜的方针,在公共投入与智力保障方面为其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改进媒介舆论的寻求目标。

进一步修正教育对女性人才培养方案。

事实上,在今天,女性人才不仅仅是舆论媒介视野下的关注点,同时也是把握与规范社会媒介的权力拥有者,在诸多领域,女性人才已经居执牛耳的地位,所以,媒介女性人才培养,需要另外寻求新的目标。

媒介应充分引导、保护和调动全社会开展女性教育的积极性,利用、整合高等教育及研究资源,在对我国现阶段女性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现有女性高等教育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确立教学计划制订的基本原则。

媒介要重点突出专业教育与女性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将弘扬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与塑造现代女性的新形象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社会媒介女性人才社会发展中的培养      段平撰文指出,女性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表现的优势是骄人的,女性具有敏感‘细腻、认真等很多为社会所公认的性别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显示出自身的竞争优势。

美国特拉华大学传播学教授Nancy signorielli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媒体对性别身份的影响,在于媒体提供了压倒性的信息,表明女性更关注约会和罗曼史,而男性更关注职业。

事实上,第二性这个词不仅仅带有权力话语的色彩,它的形成很大程度是由媒介话语影响的结果,“压倒性”的信息,使得女性社会中所表现的性别更加受到压抑,社会形态的变化会对公众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共同体”,女性人才这个概念的改观。

除了在接受高等教育这个背景下以外,还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实质意义的理念突破。

安克娴认为,女性主义是一种文化立场,即以女性独特的体验、独特的视点来考察社会现实生活,因此安克娴文中提到了几点新闻视角下的女性主义构建建议:1.以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女性人才的状况。

2.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认同观念体现妇女在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中的位置。

3.新闻舆论要及时、如实报道女性人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4.政府作为舆论的官方引导者,应当通过各种立法,实现规范女性人才报道的法律依据,保障女性人才社会发展中的合法权益。

确实,安克娴在女性主义角度层面考虑对女性培养方案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其以先入为主的方法,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社会地位居次要地位的思想,这使得媒介女性的主客体地位完全颠覆过来,不再是社会舆论影响女性地位,而是女性主义在规范社会舆论对其的正确引导。

回过头来再思考李普曼的“拟态效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投射现象在社会女性人才期待上体现得非常突出,这种突出是指,女性人才的表现并未被正确地发现并成熟地报道,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男尊女卑思想。

依旧可以作为衡量女性社会中存活的筹码量。

马汇莹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 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

因此,在这里强调拟态环境。

是需要着重描述,为什么在这种大的环境之下,人们对舆论之于女性人才培养的偏向会造成极大的反差。

要把优化社会成长环境作为女性人才开发的重点。

充分体现社会进步与女性价值之间的关系。

社会舆论包括女性群体本身要求改变女性地位是无可厚非且值得提倡的,但是女性政治或者经济地位的改观,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开化。

一舒认为,新闻媒介作为上层建筑,在转变人的意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宣传应适合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新闻媒介为此应十分清醒,我们要知道,新闻传播对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社会政治文明与经济状态如何先进,倘若文化的发展未能跟进,女性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就纯粹是一纸空言,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社会文化的认同靠新闻舆论去争取和实现是目前解决女性人才培养的一个较好办法。

例如,申婧、李程认为,在对报纸娱乐新闻的量化研究中,女性形象在报纸娱乐新闻中多以相貌定型,其他的特质和优点则常常被无意识地忽略。

娱乐新闻体现着时代的娱乐精神,应为受众提供一种健康愉悦的精神消遣,而非浅薄的炒作。

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注重社会责任,应该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应该塑造自信的、主动的、独立的女性形象。

继续加犬媒介传播的即时性与规范性,转变思维模式,使得女性在自身价值上产生认同。

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撰文指出,提高决策层的性别意识,给予女性更多公平的机会,要制订与完善培养选拔女性领导人才的长期规划,因此这里涉及一个思维转换的问题,转换思维方式。

一要完善女性的人生价值观。

女性价值的体现,需要通过媒介对其影响之后的主体反应意识。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媒介对女权产生了影响,那么作为单个的个体也好。

作为共同体背景下的群体也罢,都需要产生一种自我及内部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要树立现代思想意识。

女性的自主意识是指女性作为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体,她不仅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作为一个社会主体,还应该认识并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竞争意识对于女性来说,意味着反对束缚,反对依赖反对谨小慎微、随波逐流。

实践表明,女性只有敢于竞争,才能不断地在更深层次上挖掘自我、提高自我。

随着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要求女性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与此同时。

贺碧霄、彭卫民撰文从符号学这个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分析女性主义研究的新动态时认为,“女性主义研究”是随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而兴起的,这种研究是女性主义运动在理论上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后,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此研究被称为“性别主义研究”。

性别主义”比“女性主义”有更宽泛的涵义,它甚至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使性别具有社会的属性――即社会性别

也就是说。

语言符号的差异性体现在了语言更加具备了社会的属性,能指在此媒介上,通过任务、概念、计划来达到所指的具体实在。

结语      在文化研究看来,女性人才培养具有相当意义上的历史局限性。

与此同时,它也应当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女性人才的地位将会逐渐提高。

但是,其前提条件应当是传播媒介的高速健康发展,作为正确的引导力量,促进女性主义及女性人才的成长。

回过头来,伴随着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及产生效用,那种逻各斯式的性别对立也将告一段落。

那么,这种状况势必也会对未来的新闻传播产生很大影响。

也许就在此刻,传播领域就已经受到了极大考验。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