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黑暗灵魂怎么获得 衬托灵魂的黑暗背景

死亡迟子建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

而这种意识在小说《树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写了接近二十个人物的死亡

然而在这些无休止的死亡所铺开的残酷黑暗的现实背景下,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充满爱和美的灵魂

一、对死亡的抒写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五十多个人物,然而作者写到了接近二十个人物的死亡

树下》开篇便用七斗母亲的葬礼预示了她的不幸,随后用反复出现的死亡穿起了七斗的成长。

七斗在接连不断的葬礼中想象并感知到死亡的归宿:死亡不是去了天堂或者地狱,而是成为树下的自由精灵,死亡亦是在人间。

死亡迟子建作品中的一个常见主题,而这种死亡意识在《树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伴随着接踵而至的人物的突然死去作品展现给读者的是生活的残酷,但在这残酷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绝望,而是生存者坚韧的生命意识,感受到的是哀而不伤的一丝温情。

当然,这种温情一部分来源于作品中饱含着的作者对她所描写的那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以及她对人性中的善良、美和爱的深层挖掘。

更有一部分来自于作者死亡的态度和理解。

无论如何,死亡是惨痛的,它意味着不幸、凄惨、悲哀和绝望。

但在《树下》中,作者仅仅是把死亡作为一种现象和事实来描写,重在表达死亡对生者生活和精神上的冲击力。

作品中第一次写到死亡七斗的母亲去世,用大量的细节来描写七斗面对这种不幸的忧伤和痛苦。

第二次写到死亡七斗的姥爷去世。

因此并不表现得特别悲伤。

第三次写到靳开河女人的死亡则是用冷静客观的叙述语气,仿佛在描写一件平常事件一样。

作者这样写道:“姨妈在一个早晨如释重负的把靳开河女人的死讯带回家,所有的人都没有吃惊。

她终于死了,一盏虚弱的灯足足燃烧了二十几年,这历程漫长得残酷

”直到父亲的死讯传来,七斗的悲伤几乎已经用尽了。

她曾经无数次的站在黄昏的路口带着微薄的希望等待父亲回来。

然而“这个路口已经成了她与父亲永诀的地方,想到这些,她便四肢无力,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勇气在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为父亲送葬了。

”如果说这些有关死亡描写都是忧伤而缓慢的,那么接下来作者写到七斗姨妈一家四口被邻居朱大有杀害的场景则是惊心动魄、血腥而惨烈的。

这次枪杀事件让女孩七斗彻底成了一个孤儿,然而她经历过的这些悲伤显然和她的年龄是不相称的,这使七斗迅速的成长,她早熟并且坚强。

至此,七斗死亡的概念已经渐渐地发生着转变。

她不再觉得人们的相继死去是莫大的悲恸,她感受到生命的消逝是忧伤和孤寂的。

然而这些转变并没有让七斗生命路程平坦一点,她继续经历着坎坷和漂泊。

船长的自杀、画家的死去、来信中栾老太太的死讯、鄂伦春小伙子的意外事故、儿时伙伴火塘的死讯、儿子多米的病逝。

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有大量不经意提到的死亡,它们仿佛只是一道闲笔,在作品中一闪即过。

如苏联老太太的意外去世,七斗姥姥的跳井自杀,船长孩子的的夭折,妻子的悬梁自尽,米酒妈妈的难产而死,葛兰株老太太的死,香莲爷爷的去世,小日父亲的死等等,七斗的一生都在见证着死亡,这些人的死亡给她一次次的带来悲伤,而她也能够从那些答答的马蹄声中感知到死亡的临近。

七斗试着寻找这些人死去后的足迹,她在梦境中看到死去的亲人并且与他们对话。

因此她相信人是有灵魂的。

她不相信他们的生命已经终结,她认为他们的灵魂没有离开,只是变成了树的精灵,依然栖息在人间。

正是这种灵魂的存在,使得死亡作品中不再带有那么浓重和绝望的毁灭色彩,它成了一股神秘莫测而又飘忽不定的气息,也延续着生者的情感生命

二、死亡与生存      小说《树下》中七斗所见证的那些接踵而至的死亡,反映了作者迟子建死亡的关照态度和她对日常于生活中种种磨难的面对和思考。

她认为死亡充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再加上迟子建少年丧父,中年丧夫的亲身经历,使她自身更深刻的体会到死亡残酷、彻底、绝望和黑暗

然而这些并不是她的作品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在《树下》中,不断的死亡如同七斗的一个梦魇,众星捧月般的烘托出七斗这样一个感知着爱和美的灵魂

因此,这些死亡只是用来衬托闪烁灵魂黑暗背景。

迟子建作品中,写死亡其实是为了写生存。

死亡反衬活着,又以活着体验死亡

在她心目中,死亡不是简单意义上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在《树下》中,迟子建透过七斗的眼睛安静的体验着生命生生不息,感受到人间烟火的暖意。

七斗正是通过对死亡的感知体验到了生存,在仿佛无休止的死亡中,她柔弱却坚硬的生存着。

并且她的生存不是苟且的,而是温暖的,充满诗意的。

她喜欢在黄昏时散步,在轮船甲板上看水鸟,她感受河流的变幻多姿,她倾听马蹄声,她在树下祈祷,她体会着生命的青葱翠绿,坦然面对死亡的突然降临。

正因为这样,在《树下》中,死亡是轮回,是超越和升华,才让人哀而不伤。

作者的这种死亡意识的引领下,读者一次次的感受到心灵的力量并且试着寻找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方守金,迟子建,以自然与朴素孕育文学的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钟山,2001(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