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典舞剧目《鹊桥仙》

摘 要:牛郎织女始终和七夕节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浪漫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相爱却被迫分离,他们的经历感动了喜鹊,喜鹊用身体为他们搭桥使他们跨越遥远的天河相见,王母娘娘无奈只能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于鹊桥相会。古典舞剧目《鹊桥仙》就是根据讲述牛郎织女美好爱情的神话故事进行艺术创作的,表达了织女从下凡到相爱到被迫分离,再到日日思念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牛郎织女;古典舞;内心情感

作者简介:张弛(1999—),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16级舞蹈表演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1。

舞蹈鹊桥仙》通过古典舞的形式完整的表现出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剧目将中国民间神话故事转化为古典舞,立意新颖,层次分明,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支舞是在CCTV—3《舞蹈世界》栏目中被人熟知的,表演者是孟庆旸,舞蹈使用4.5米的彩纱作为道具,巧妙的呼应主题。

一、创作背景。

(一)民间故事的时代背景。

舞蹈鹊桥仙》进行研究首先要熟悉它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有鲜明的人物代入感。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是南北朝时期肖统编写的《文选》,所以一般称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二)民间故事的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民族呈融合趋势,南方经济发展迅速。政权不稳定,对思想的束缚有所放松,思想相对自由。据说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就是根据这一时期南方的纺织女和她的情郎的故事改编的。

二、鹊桥相会的典故。

(一)人物描述。

相传织女代表织女星,是古代神话中编织云雾彩霞的女神,是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汉代的《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织女,天女孙也”。

(二)史实描述。

宋代诗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描述的就是这一典故,“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对舞蹈鹊桥仙》的理解。

(一)舞蹈的类别。

舞蹈鹊桥仙》属于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审美本质是通过“身韵”的产生而实现的。[1]古典舞舞讲究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舞者通过肢体形态的“拧、倾、圆、曲”来表达出织女牛郎的思念和爱恋。

(二)舞蹈所表达的内心情感

舞蹈演员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内心情感的充分融合,来完成舞台演出活动。内心情感的变化是舞蹈演出的精髓,更是感染观众、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所在。[2]雖然整个舞蹈情感是思念,但是我认为舞蹈的情绪还是可以大致分为四段的。

(三)舞蹈动作及内容。

舞蹈第一段表现织女刚下凡初遇牛郎的娇羞,虽然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但是却拥有着人间少女情窦初开的模样,通过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体现出和牛郎在人间生活的那段日子的快乐。第一段音乐节奏很慢,彩色长纱覆盖在舞者身上,她在舒缓的音乐中上场,并没有露脸但是优美的身姿若隐若现,音乐重音起,舞者突然转身撩起手中的彩纱并缓缓向前,彩纱第一次落地,舞者轻踩在纱上,神态娇羞,这一段都是小幅度的动作却都很细腻。

舞蹈第二段表现出织女牛郎被王母娘娘用银河分开的迷茫和无奈,牛郎织女婚后,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去追织女,这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与织女遥望对泣。音乐节奏渐快,动作幅度和速度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渐强。舞者的面部表情由娇羞变为迷茫和伤心,内心的挣扎通过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快速的转和翻身的技巧体现出来。

第三段的情感基调是期待。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舞者身披彩纱旋转,面带微笑眼神里流露着希望,与上一段忧郁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段音乐逐渐平缓,动作也变得更加生活化,以表达情感为主。

最后一段表达的是忧郁,旋转骤停,彩纱落地,织女发现刚才与牛郎的相见只是自己的幻想,彩纱三次飘落,织女三次想要捧起起彩纱,却怎么也捧不起来,最后一次飘落织女伸出双手想要接住它,彩纱却不如人意,像一场梦突然惊醒,梦中的欢乐离她而去,织女表情忧郁地看向远方,忧郁的独自等待着七夕的到来。音乐渐弱,舞蹈完结。

总结:

古典舞的表演,如果把舞蹈中的外在动作和技巧比作是作品的骨骼脉络,那么内心情感则更像是舞蹈的灵魂,只有把握好作品中人物内心情感,才能够把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舞蹈鹊桥仙》的服饰音乐古典舞的美学风格巧妙结合在一起,扣人心弦。舞者通过肢体和表情体现出织女牛郎的爱恋和相爱的人被迫分离的伤感,同时也侧面体现出了历史背景下人们对封建束缚的反抗和对情感自由的渴望。

参考文献:

[1]王伟.感应时代主题 建设先进文化——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的新使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Z1):15.

[2]陈东.浅析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J].大众文艺.2019,(04):152. 相关热词搜索: 古典舞剧目鹊桥试论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