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投资理论述评

一、西方理论理论成就。

自从凯恩斯革命以后,西方投资理论开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出现在宏观学中。20世纪3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是西方投资理论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学派对它的发展都做出了卓有成就的贡献。60年代是西方投资理论最繁荣的阶段,以艾思纳和乔根森为代表的新凯恩斯流派和新古典流派之间的激化战把投资理论的研究成果推向了最高峰。但是,步入70年代以来,投资理论的发展十分缓慢,只偶有一些对以往理论枝节上的修补,并未有影响较大的新理论出现。在目前西方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引述的也还是以上几种早期的投资理论,尤其是新古典派投资理论,其影响越来越大。下面将以过几种较重要的投资理论分别加以介绍和评价。

(一)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

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以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投资思想为基础,并经过凯恩斯的追随者们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资本边际效率(MEC)的概念: “我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成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资本边际效率同利率相比孰大孰小是企业进行的标准。对任一项目而言,如果MECr,企业将会进行投资。利率越高,企业投资的项目就越少。从宏观上看,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平滑曲线(如图1),表示最优资本存量水平和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率越高,最优资本存量就越低。用公式表示为:K*=F(r)。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投资函数并不能简单地用K广—Kt—1来表示,因为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扩张资本存量资本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使得企业资本预期收益率下降,资本存量也就达不到计划的最优水平。因此,他们提出了投资边际效率(MEI)的概念。所谓投资边际效率,是在考虑到资本品生产变动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品所获得的收益率。MEI曲线也是一条关于利率向下倾斜的曲线(图2),和MEC相比,MEI向下弯曲。这是因为,MEC曲线是假设资本品价格不变时的资本边际收益曲线,而MEI曲线则考虑了资本品价格的上涨情况。当所有企业都扩大投资时,资本品价格会迅速上升,从而加剧了资本边际收益的下降。

MEC曲线和MEI曲线分别是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中的最优资本函数曲线和最优投资函数曲线。无可否认,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投资行为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但其利率决定投资水平的观点并没有被实证所证实。由于现实中投资关于利率的低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投资的变化似乎更多地缘于利率以外的因素。

(二)后凯恩斯投资理论

凯恩斯投资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该理论一改“利率决定投资水平”的传统观点,认为产出(或利润)才是决定投资水平的关键因素。它包括两种理论:加速理论和利润理论

加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R.F.哈罗德。他于1939年提出了著名的简单加速理论模型——哈罗德模型,其基本形式是:

K*t=vYt。

K*t表示最优资本存量,Yt表示当期预期产出水平,v是资本产出系数,即加速数。该模型认为,v是一个常量,最优资本存量唯一地取决于本期的预期产出水平

哈罗德假设资本存量随时都可以调整最优,即kt=K*t.其投资函数为:

It=Kt—Kt—1=K*t—K*t—1=v(Yt—Yt—1)。

哈罗德模型至今仍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但它在构造投资函数时忽略了投资时滞问题。1954年库约克对这一缺陷进行改进,提出了伸缩型加速投资理论

库约克认为,企业最优资本函数仍为K*t=vYt,但企业并不一定会将资本存量立刻调整最优,他需要看清产出的变化是否持久。只有当需求增加并保持一段时间之后,企业才会下决心进行投资。这样,当期的资本存量不仅取决于本期的产出水平,还取决于以往各期的产出水平。库约克假设,以往各期的产出水平对当期资本存量的影响呈现几何级数递减,即:

kt=v(1—λ)ΣλiYt—i      (0λ1)。

kt—1=v(1—λ)ΣλiYt—i—1      (0λ1)。

则:kt—λKt—1=v(1—λ)ΣλiYt—i。

—v(1—λ)Σλi+1Yt—i—1。

=(1—λ)vYt。

于是,其投资函数为:

It=Kt—Kt—1=(1—λ)vYt—(1—λ)Kt—1。

=(1—λ)(K*t—Kt—1)。

该式表明,企业第t期的投资量取决于本期的产出水平、上期的资本存量以及v、λ值的大小,其中λ被称资本调整系数,它的大小对资本存量调整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v一定时,如果λ=0,就变成了简单加速模型。

与加速理论同时期,还存在一种利润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投资行为是由以往的利润水平决定的,如果以往的利润水平持续较高,企业将会扩大投资规模。因此,企业最优资本水平应是以往累计利润(Ⅱt—1)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K*t=f(Ⅱt—1)。

利润理论和加速理论存在着相似之处,在做出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假设之后,累计利润可以看作是以往各期产出函数,即Ⅱt—1=g(Yt—1,Yt—2,……,Yt—n.)。相比之下,加速理论更看重本期预期产出的大小,而利润理论则偏重以往各期实现了的利润水平的高低。

凯恩斯投资理论西方投资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产出(或利润)是决定投资水平的关键因素,并对投资时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公式化的宏观投资函数,较凯恩斯学派的MEI曲线是一个很在的飞跃。其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重产出(或利润)的作用,而忽视其他经济因素对投资的影响。另外,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假设是加速理论和利润理论成立的前提之一,这一假设后来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质疑。

(三)新凯恩斯投资理论

凯恩斯投资理论形成于60年代初期,主要侧重于对投资时滞的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R.艾思纳。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进行资本调整时必须要支付一笔费用,如重组生产线、训练工人等等,这笔费用称为调整成本。艾思纳假设调整成本具有边际递增的特性,即随着投资率增加,调整成将以更快的速度上升,这导致了企业不能将资本存量立刻调整最优。因为如果调整得过快,企业边际调整成本就会大于因调整而获得的边际收入,使企业蒙受损失。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理性企业应选择一个最优调整速度,在该速度下,企业边际调整收入正好等于企业边际调整成本,这样,企业资本调整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最优水平

凯恩斯投资理论得出的投资函数为It=v(K*t—Kt—1),v是调整参数,它介于0和1之间,具体数值是由各种经济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利率量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高利率将会使调整过程变得缓慢。

凯恩斯投资函数同伸缩加速理论投资函数颇为相似,但在滞后的解释上有所不同。新凯恩斯投资理论投资时滞的研究可谓独辟蹊径,通过引入调整成本概念和边际分析方法,根据企业边际调整成本和边际调整收入的交点来确定各期投资水平,从而为宏观投资函数的导出提供了必要的微观基础。

(四)新古典投资理论

新古典投资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D.W.乔根森在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该理论冲出几十年来凯恩斯主义者对投资理论的研究框架,具有很多新古典特征:边际分析方法、完全竞争、生产要素相互替代可能等,其中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可以说是乔根森投资理论的一大特色。乔根森力图克服以住投资理论单纯从宏观上分析问题的缺陷,认为对投资行为的研究应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出发,通过生产。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