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群众工作过程体系介绍

密切联系群众工作过程体系介绍。

内容摘要:任何政党的政治无非两种,或者为少数人或者为大多数人某利益,代表某个群体(社会阶层)的利益是政党能够存在的基础。密切联系群众的目的不仅是跟群众搞好关系,扶贫助困,更不是要使党中央满意。重要的是将人民群众需求转换为党各级组织工作目标体系,进而产生党组织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过程体系和职责,通过实践服务过程人民群众获得利益,同时要让人民能够监督我们每个服务过程的绩效,最终实现人民群众获得利益上的满足。为人民服务过程是共产党面对的主要矛盾过程,党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这个过程进行。关键词:客观证据、过程方法、世界观1、密切联系群众在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主要矛盾中的地位继“制海权”“制空权”之后,“制脑权”走上军事斗争的前台,“制脑权”发展的过程从1933年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始,到现在已经80年,其核心就是做群众思想工作,从群众中获得战争资源,用信息的优势取得作战的非对称态势。“联系群众工作就是将群众的要求和期望有效的识别并传递到所有的党员以及统一战线,作为工作创新的目标和检验工作过程成效的要求。本文的内容来自世界上的各类组织长期从事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创新形成的标准和制度,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这些实践过程可以产生客观证据来测量一个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程度。因篇幅有限,本文只列出具体的操作思路和方法,不进行详细的解释。为人民服务过程是共产党执政主要矛盾存在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分解为四个主要的过程:(1)计划: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创造性的转换为党各级组织工作目标体系和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过程体系,由党的各级组织目标的实现进行承诺并承担对这些过程的职责;(2)执行:实践人民服务过程体系人民群众获得利益;(3)测量:在执行中让人民监督每个服务过程的绩效并进行满意程度的收集;(4)改进:根据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以及意见建议对服务过程进行持续的改进。这四个基本的过程早在1937年就由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向全党明确的提出,持续的实践以上四个过程可以使人民群众获得利益上的满足,使中国共产党得以存在和发展。以上所有的过程都是需要人民群众参加的,为此,共产党人必须要为与过程相关的各方面创造透明的沟通的环境和渠道,特别是要关注人民群众参与的程度,密切联系群众是核心工作过程,不是独立的临时的工作。用以上观点分析现在各级党的组织进行的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不难发现大多数是表面的无效的,这是因为我们党的思想方法还存在问题,没有搞清楚我们要干什么,也没有给群众说清楚要干什么,干的过程和结果又是什么,因而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支持,由此产生的实践活动必定与党的路线方针的巨大偏差。而GDP这个指标是代表少数老板所得到的利益,不是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考核资产阶级政党绩效的指标,不应用作考核中国共产党的绩效。2、基本的思想与工作方法为了进一步实现四个主要过程,我们必须对为人民服务过程及其实现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现代管理学认为: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确定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活动过程。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或一组活动,可以视为一个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为了产生期望的结果,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过程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在本文中,一些有共同目标以及相互关系密切的实践过程的集合被称为“过程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由两个概念融合而成。一个概念是“唯物”,其中“物”的概念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任何客观事物都有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旧的过程结束了,新的过程又开始了,所以,唯物主义可以理解为“唯”有“过程”的主义;另一个概念是“辨证”,辨证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过程”之间都是相互影响作用和变化的。由此形成了基本的、“唯”一的思想方法,叫做“过程方法”。本文只讨论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的过程,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描述唯物相关过程的内容,后半部分主要描述辨证相关的所有过程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使用过程方法实现为人民服务目的可以由以下几个基本的实践过程域来实现:(1)确定人民需求和期望;(2)建立工作的的方针和目标;(3)确定实现这些工作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4)确定和提供实现这些目标必需的资源;(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6)实践过程并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7)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其产生原因的措施;(8)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就象复杂的电子设备或机械设备都是由基本的元器件和机械零部件(基本的过程)组成一样,过程方法使用的基本过程有很多类,这些过程知识(有效的制度)作为各级组织的“过程资产”被严格的进行管理,一切过程目标都汇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实现人民的期望,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在下面所有的过程中与群众的思想进行沟通。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与程序,包括(但不限于):(1)标准工作过程和政策;(2)工作标准化的指南、工作指示、建议书评价准则和绩效测量准则;(3)工作过程和文件的模板;(4)根据工作的具体需要,“剪裁”组织标准流程的指南与准则;(5)对内外沟通的规定;(6)收尾指南或要求、任务终期审计、审核、或任务确认以及验收标准;(7)财务控制程序;(8)问题与缺陷管理程序;(9)审核与变更控制程序;(10)风险与安全控制程序;(11)排序、批准与签发工作授权的程序。共享知识库是用来交换信息的,对于组织服务能力十分重要。空口无凭,过程之间只能靠文件来传递信息,文件将过程可视化信息化,对过程的测量将过程的状态和绩效量化。文件和数据库的管理过程组织的公共过程组织用来存取信息的共享知识库,包括(但不限于):(1)过程测量数据库;(2)工作档案;(3)历史信息与经验教训知识库;(4)问题与缺陷管理数据库;(5)配置管理知识库;(6)财务数据库。对于上面过程资产所涉及的任何的一个工作过程,我们必须识别并向人民群众传递以下信息,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过程目的、目标过程的输入;入口准则;处理活动;角色;测量过程;验证步骤;输出;出口准则。3、“过程方法”是如何将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落实到服务工作过程中我党的政治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不是靠乌合之众可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个适合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组织体系,对于基层,就是党的支部。思想和组织工作过程是为了建立、巩固和发展党组织这个目标而进行的。党的各级组织在政治上合格的定义就应当是:“其一组固有特性满足人民群众要求的程度”。党的思想和组织管理体系要求各级组织必须“以人民为关注焦点”,“通过满足人民要求,增强人民满意”。采用思想管理体系组织建设)应当是各级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面对世界变革,各级组织转型就是在人民需求的驱动下彻底的改变各级组织的管理和思想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世界上得到公认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被确定为首长用于建立工作方针和领导各级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的指导原则。(1)以人民为关注焦点:党依存于人民,因此,应当理解人民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人要求并争取超越人民的期望;党章指出必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2)首长作用:首长应确保各级组织的目的与方向与党保持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各类人员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党章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要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各级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各级组织服务过程发挥其才干。党章要求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党章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各级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党章要求: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服务能力应当是各级组织的永恒目标。党章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党章要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8)与相关方互利的关系:各级组织与相关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党章要求:必须坚持统一战线。这些管理原则在党章总纲中有明确的章节要求,经过我党多年应用,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这就是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各级组织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时,要求首长在落实党的领导中发挥以下作用,并遥提供以下的客观证据:(1)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制定并保持组织的方针和目标;(2)通过在整个组织内宣传方针并促进目标的实现,增强全体人员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3)确保整个组织关注人民的要求;(4)确保实施适宜的过程,以满足人民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并实现目标;(4)确保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有效和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实现这些目标;(5)确保获得必要资源;(6)定期评审管理体系;(7)决定有关方针和目标的措施;(8)决定改进管理体系的措施。只有持续的改进的管理体系才可以使基层组织的能力不断适应人民需求的变化。基层组织应按以下的过程和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将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1)确定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2)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以及对过程的职责;(3)确定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这些过程的运行和控制有效;(4)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监视;(5)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6)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所以对于各级组织基层组织的管理体系,模仿他人的方法,统一管理体系的结构或文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过去的基层各级组织各类工作中,政治思想和组织工作是与其他工作分离独立的进行的,比如工作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外挂的,不是采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过程方法”,而是全部的依靠个人的努力,对工作过程的控制和发展没有有效的方法,导致各级组织能力的提升没有过程的客观证据作支撑。政治思想工作不是墙皮是承重墙,不是让大家亢奋,而是大家“心中有底”。政治思想工作研究,首要的就是要研究怎样教会大家灵活的使用“过程方法”。4、调查研究将人民的要求和期望转化为需求总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目标体系本章描述的是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转换为党各级组织工作目标体系和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过程体系,由党的各级组织目标的实现进行承诺并承担对这些过程的职责,是中国共产党落实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工作的核心过程,是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存亡的过程,也是全体党员所不熟悉的过程。4.1需求开发过程概述目标需求是量化了的能力,需求开发的目的是产生并分析人民群众、党的总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本节中“工作结果”一般特指“密切联系群众学习实践活动”。需求开发实践过程域说明三类需求人民群众需求、党和政府工作目标需求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合起来看,这些需求涉及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包括与工作目标生存周期各阶段(例如,三步走、小康)有关的需要和与工作目标属性(例如,平安、环保、和谐、平等参与、互助、温饱、时间)有关的需要。需求还涉及选择设计的解决方案(例如,市场经济、地产开发、金融政策、素质教育、医疗改革)所引起的限制。所有的任务都有目标需求。在一个关注维护活动的任务中,工作目标需求根据现有需求、方案或实践过程的改变而改变。目标更改,可能由人民代表提出文档化的更改申请,或是收到需求开发过程的新需求。不管它们的来源和形式,对由需求更改带来的维护活动也要相应地进行管理,见后面的一节内容。需求是为人民服务工作过程设计的基础。人民工作需求开发包括下列实践活动:a. 引出、分析、确认和交流人民的需要、期望和限制,以获得人民需求,从而建立起对于什么将满足利益相关方(可能也包括社会各阶层)的理解。b. 收集并协调利益相关方的需要。c. 开发工作结果的生存周期需求。d. 确定人民群众需求。e. 确定与人民需求一致的初始的工作目标需求目标体系需求需求开发过程域涉及所有人民需求而不仅仅是目标级的需求,因为人民还可能提出特殊设计要求,比如民族方面的。人民需求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被进一步加工为工作目标需求目标体系需求。除人民需求外,所选择的设计解决方案也可能产生目标需求目标体系需求(比如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在整个过程域,目标的意思包含服务及其组成的过程。在为人民服务的所有过程中,都要标识和精炼需求。在过程的每个阶段分析设计决策、随后的纠正措施、以及反馈等对导出需求和分配需求的影响。共产党工作服务目标需求开发过程域包括三个专用目标:a. “开发人民需求”涉及定义一组人民需求,用于开发目标需求。b. “开发目标需求”涉及定义一组目标目标体系需求,用于设计党的总的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目标体系过程。c. “分析和确认需求”涉及对人民、总的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作必要分析,以定义、导出和人民群众共同的来理解该需求,这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以及代表、党员的职责。这第三个专用目标的专用实践的意图是帮助前两个专用目标中的专用实践。与需求开发过程域有关的过程和与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有关的过程可以递归地相互作用。对竞争的备选工作方案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定义和选择所有服务工作层次的需求。这些分析活动包括:a. 分析每个服务过程生存周期阶段的需要和需求,包括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服务的运行环境和反映全体人民和最终服务群体期望和满意度的因素,如安全性、舒适性、和可支付能力。b. 开发工作服务方案。c. 定义必要的工作过程服务的功能性。不断分析工作过程服务体系结构到更深层次,直到获得足够的细节,以进行工作过程服务的详细设计和测试。作为需求分析和运行方案(包括功能性、支持、维护和退役)的结果,工作过程服务的设计方案会产生更多的导出需求,包括下列考虑:a. 各种服务类型的限制。b. 技术、经验和能力限制。c. 成本和成本因素。d. 时间限制和进度因素。e. 风险。f. 人民或最终用户所暗示但未明确说明的问题。g. 开发者独特的业务考虑、规则和法律等所产生的因素。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及时的透明的与人民群众沟通,就会在需求的理解上出现差异,并导致激化社会矛盾。通过迭代演化的运行方案,建立过程的实体的层次结构。各类需求被精炼、导出和分配到这些过程的实体。需求过程实体被分配到总目标各级组织目标、人员、相关的过程服务。利益相关方(包括人民群众)参与需求开发和分析使他们对需求演化具有可视性(透明)。这个活动持续地确保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正被正确地定义。4.2与需求开发相的关过程域关于管理人民服务需求、获得与需求提供者的协议、获得实现该需求的人们的承诺、以及维护追溯性的更多信息,参见需求管理过程域。关于需求开发的输出如何使用和在需求精练与导出中开发所用的备选方案和设计的更多信息,参见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关于接口需求和接口管理的更多信息,参见服务集成过程域。关于验证所得到的服务满足需求的更多信息,参见验证过程域。关于将如何对照人民需要确认所构造的服务的更多信息,参见确认过程域。关于标识和管理与需求相关风险的更多信息,参见风险管理过程域。关于确保关键的服务过程得到控制和管理的信息,参见配置管理过程域。4.3按专用目标组织的专用实践活动4.3.1 专用目标 1 开发人民需求收集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限制和接口,并转换为人民需求。利益相关方(例如,人民、最终群体、供方、责任人和检查者)的需要是确定人民需求的基础。对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限制、接口、工作方案和工作结果方案等进行分析、协调、加工和详细说明,以便转换为一套完整的人民需求。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限制和接口往往标识得不好或有矛盾。因为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限制、极限值应得到明确标识和理解,所以贯穿任务生存周期采用迭代的过程以达到这个目标。为了便于所必需的迭代,常常吸纳最终群体或人民的代理参与,以代表他们的需要并帮助解决矛盾。党组织群众工作部门或人民代表可作为代理。创建和解决人民需求集时应考虑环境、法律和其它限制。专用实践1.1引出需要引出利益相关方对服务工作过程生存周期所有阶段的需要、期望、限制和接口。引出过程不只是收集需求,更需要积极地标识人民未明确提出的额外需求。额外需求应阐述各种服务工作结果生存周期活动和它们对工作结果的影响。一个子实践:利用引出需要、期望、限制和外部接口的方法吸纳利益相关方参与。专用实践1.2开发人民需求将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限制和接口转换为人民需求。在文档化已识别的人民需求集时,应整理来自利益相关方的各种输入,获得遗漏信息,并解决其中的矛盾。人民需求可以包括关于验证和确认的需要、期望和限制。在某些情况下,人民提供完整的需求,或需求作为前一个任务活动的输出已存在。在这些情况下,人民需求可能与相关的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制度、限制和接口发生矛盾,在矛盾恰当地解决后,需要将其转换为认可的完整人民需求。代表工作目标生存周期各个阶段的利益相关方应该包括业务和技术职能。从这一点来看,要把所有与工作目标相关的生存周期过程的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方案同时考虑。人民需求源自精明的业务决策及其需求的技术效果。典型工作产品:a. 人民需求;b. 人民关于进行验证的限制;c. 人民关于进行确认的限制。两个子实践:a. 将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限制和接口转换为文档化的人民需求;b. 确定验证和确认的限制。4.3.2 专用目标 2开发工作目标需求精炼和详细说明人民需求开发工作目标需求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与运行方案的开发一起分析人民需求,以导出更详细、精确、称为“目标需求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的需求集。工作目标需求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说明与工作目标生存周期每一个阶段有联系的需要。导出的需求起因于限制、对某些隐含问题的考虑及某些因素而间接产生,这些问题在人民需求基线中并未明确说明;而这些因素是基于所选择的体系结构、设计、以及开发者独特的业务考虑等所产生的。要与后续的每个较低层需求集和功能结构一起再检查这些需求,同时对优先选用的工作方案精益求精。这些需求被分配到工作过程功能和各级组织工作目标,包括制度、职责、人员能力和过程需求对功能、制度、职责、人员能力、评审、检查、审计问题或其它实体的追溯性要文档化。分配的需求和功能是技术解决方案综合的基础。随着内部工作过程和制度的开发,附加的接口被定义,并建立起接口需求。关于维护双向追溯性的详细信息参见需求管理过程域的专用实践“维护双向需求追溯性”。专用实践2.1 确定目标需求各级组织目标需求根据人民需求确定并维护工作目标需求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人民需求可以用人民的术语表示,可以是非技术性表述。工作目标需求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是用技术术语表述的这些需求,这样就能够用于服务的设计决策。这种转换的例子可在第一个服务功能展开层中找到,它将人民希望映射为量化的能力。工作目标需求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强调人民满意度、具体的业务目标和任务目标以及一些有联系的属性,如效能和可支付能力。导出的需求还包括其它生存周期阶段的成本和绩效,以便与具体的业务目标相容。需求管理过程域涵盖需求更改的管理,而本特定实践的“维护”功能部分涵盖因已批准的需求更改引起的需求的修改。 关于需求更改管理的详细信息参见需求管理过程域。典型工作产品:a. 导出的人民需求;b. 总的工作目标需求;c. 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三个子实践:a. 使用总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过程的设计所必需的技术术语来开发需求开发体系结构需求,这些需求阐述工作过程结构设计所必需的关键工作质量和性能。b. 导出由服务设计决策所产生的需求。关于工作创新其它导出需求的解决方案的更多信息,参见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

选择某种技术和方案,随之带来其它需求。c. 建立和维护需求间的关系,以便在更改管理与需求分配期间加以考虑。关于维护需求追溯性的详细信息参见需求管理过程域。各需求之间的关系能帮助评价服务更改的影响。专用实践2.2分配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目标需求分配到各级组织的每个工作过程。关于将需求分配到总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目标的更多信息,参见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这个专用实践提供定义需求分配的信息,但它必须与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中的专用实践交互作用,才能确定一些相应于其已分配需求的解决方案。已确定解决方案的各级组织工作目标需求包括为满足需求工作能力过程的分配、设计约束和功能。在更高级的需求规定性能由两个或更多工作过程负担的情况下,必须将服务效果划分为对每个工作过程的的唯一分配,作为一种导出需求。典型工作产品:a. 需求分配表。b. 暂时的需求分配。c. 设计约束。d. 导出的需求。e. 导出需求之间的关系。一个子实践:将需求分配到工作过程的能力。a. 将目标需求分配到各级组织的任何一个工作过程

b. 将设计约束分配到各级组织的任何一个工作过程。c. 将分配需求之间的关系文档化。关系包括依赖性,其中一个需求更改可能影响其它需求。专用实践2.3标识接口需求标识接口需求。标识过程能力(或制度)之间的接口。过程能力接口可以驱动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中所述的备选方案的开发。关于接口管理和总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过程集成的更多信息,参见工作集成过程域。确定工作过程结构中所标识的总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之间的接口需求。接口需求作为总路线和各级组织工作过程集成的一部分受控,并且是结构定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典型工作产品:接口需求。二个子实践:a. 标识工作过程外部和工作过程内部的接口(例如,过程能力划分或制度之间)。随着设计进展,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将改变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体系结构,同时又创建一些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与其他组织工作过程之间新的接口。还应标识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生存周期过程的接口。b. 开发已标识接口的需求。关于在设计过程中生成新接口的更多信息,参见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接口需求的定义使用其信息来源、信息存储、工作触发的事件来源,以及信息化系统的数据特性等项。4.3.3 专用目标 3 分析和确认需求分析和确认需求,并开发所需功能性的定义。本特定目标的特定实践支持专用目标1“开发人民需求”和专用目标2“开发工作过程目标需求”两方面需求开发。与这个特定目标相关的特定实践涉及关于最终群体的预定环境分析和需求确认。进行分析以确定预定的运行环境对满足利益相关方(包括人民)需要、期望、限制和接口的能力有什么影响。必须考虑可行性、任务需要、费用限制、潜在社会规模、以及获取策略等所有因素,这些考虑依赖于各级组织工作过程的关联。必需的工作能力的定义也必须确定。要考虑所有规定的服务工作过程的模式,并产生对时间关键功能序列的时间表分析。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满足利益相关方需要、期望和约束的工作过程以及制度方案的备选需求,而后将这些方案转换为需求。与这个活动并行,根据人民要求输入和初步工作过程以及制度方案确定评价工作过程以及制度有效性所用的参数。对需求进行确认,以增加最终工作过程以及制度在使用环境中按预定意图执行的可能性。专用实践3.1制定运行方案和场景建立和维护运行方案和相关联的场景。关于详细开发运行方案的更多信息参见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该运行方案依赖于选定的设计。场景是运行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时可能发生的事件序列,用来使利益相关方的某些需要更明确。而工作过程以及制度的运行方案通常既依赖于设计解决方案,也依赖于场景。例如,基于农村的工作过程以及制度的运行方案与基于城市工作过程以及制度的运行方案就迥然不同。由于准备初始运行方案时一般尚未定义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所以在分析该需求开发一个草拟的解决方案提供使用。随着解决方案决策的制定和较低层详细需求开发而对运行方案进行改进。正如总路线的设计决策可以变成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的需求,运行方案也可以变成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的场景(需求)。演变运行方案和场景使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解决方案的选择更容易,当这些解决方案实现时,它们就能够满足总路线预期的使用。不论如何,运行方案和场景都要用文档记录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与环境、人民群众、其他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的交互。场景可以包括运行序列,所提供的这些运行序列是人民需求而不是运行方案。典型工作产品:a. 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运行方案。b. 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的准备、推广、维护和支持方案。c. 问题的处置方案。d. 用况。e. 运做的时间表场景。f. 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四个子实践:a. 开发运行方案和场景,包括工作过程的能力、性能、维护、支持,合适时还包括处置。b. 标识和开发符合在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和约束中所指定详细程度的场景,预期所建议的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就在这种场景中运行。c. 定义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将要运行的环境,包括边界和限制。d. 评审运行方案和场景,以改进并发现需求

e. 运行方案和场景的开发是一个迭代过程。应定期地评审运行方案和场景以确保它们与需求一致。评审可以用走查过程的方式。f. 随着总路线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的选定,开发详细的运行方案,其中定义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以及制度、最终用户和环境的交互,并且该运行方案满足运行、维护、支持和处置等需要。专用实践3.2建立必需工作过程能力的定义建立和维护必需工作过程能力的定义。工作过程能力定义也称为“功能分析”,描述哪些是各级组织和人员工作过程预期能够做的。功能性的定义可包括行动、序列、输入、输出或传达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使用方式的其它信息。工作过程功能的定义、它们的逻辑组合和它们与各类需求的关联称为功能结构。可以用于客观的评价工作的绩效,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典型工作产品:a. 功能结构图。b. 活动图和用例。c. 面向制度的分析与已标识的服务。子实践:a. 分析和量化最终群体所需功能。b. 分析需求以标识逻辑的或各级组织工作过程功能的划分(例如子功能)。c. 按已建立的准则将需求分组(例如,类似的功能、性能或耦合度),以便于需求分析,并使之更清晰。d. 在各级组织工作过程开发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考虑时间关键功能的排序。e. 将人民需求分配到过程功能划分、制度、人员或支持要素,以支持解决方案的整合。f. 将功能和性能需求分配到各级组织工作过程和制度的功能和子功能。专用实践3.3分析需求分析需求以确保它们的必要性和充分性。按照运行方案和场景分析各级组织工作过程层次结构中某一个层次的需求,以确定它们对于满足各级组织工作过程层次结构中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否必要且充分。然后该已分析的需求各级组织工作过程层次结构中更低层次的更详细、准确的需求提供基础。随着需求被定义,必须了解这些需求与其更高层次需求和更高层次已定义功能的关系。其它行动之一是确定跟踪技术进展所使用的关键需求。例如,在整个开发期间,可基于各级组织工作过程的风险来监督各级组织工作过程和规模。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有关可以支持这种分析的验证方法,参见验证过程域。典型工作产品:a. 需求缺陷报告。b. 为解决缺陷而建议的需求更改。c. 关键需求。d. 各级组织工作过程能力的测量项。六个子实践:a. 分析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期望、约束和外部接口,以排除矛盾并组织成相关分析题目。b. 分析需求以确定它们是否满足更高层需求目标。c. 分析需求以确保它们完备、可行、可实现和可验证。虽然设计决定具体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但这个子实践使人们了解哪些需求影响可行性。d. 标识对成本、进度、功能性、风险或性能有强烈影响的关键需求。e. 标识在开发期间将要跟踪的各级组织和人员的工作能力能测量项。关于使用测量项的更多信息,参见测量与分析过程域。f. 分析运行方案和场景,以精练人民需要、约束和接口,并发现新的需求。这种分析可能导致更详细的运行方案和场景,并支持导出新需求。专用实践3.4分析需求以达到平衡分析需求以平衡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和约束。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和约束可能涉及成本、进度、性能、功能性、可重用工作部件、服务过程的可维护性或风险。典型工作产品:与需求有关的风险评估。四个子实践:a. 使用经过证明的模型、仿真和原型来分析利益相关方需要和约束的平衡。b. 分析的结果可用于降低各级组织工作过程成本和开发中的风险。c. 对需求各级组织工作过程功能体系结构进行风险评估。关于对人民各级组织工作过程需求及功能体系结构进行风险评估的信息,参见风险管理过程域。d. 检查总路线以及各级组织工作过程生存周期方案,以分析需求对风险的影响。专用实践 3.5 确认需求确认需求以确保最终总路线以及各级组织工作过程能在预期的社会环境中正常运行。在开发工作的早期,与最终人民一起执行需求确认,以获得能够指导开发需求,并导致成功地最终确认的信心。这个活动应与风险管理活动整合。成熟的组织一般将以更完善的方式进行需求确认,并将拓宽确认的基础以包括利益相关方的其它需要和期望。典型工作产品:分析方法和结果的记录。三个子实践:a. 分析需求以确定所得到的总路线以及各级组织工作过程不能在其预定使用环境中合适地执行的风险。b. 通过正开发总路线以及各级组织工作过程的演示(例如,原型、仿真和场景)并通过获得利益相关方对总路线以及各级组织工作过程演示的反馈意见来探讨需求的充分性和完备性。关于准备和执行总路线以及各级组织工作过程确认的更多信息,参见确认过程域。c. 根据需求确认环境关联对该设计进行评估,以标识确认发现的问题和暴露未陈述的需要和人民需求。分析人民需求实践活动一共有3个专用的目标,10个专用的实践过程,其中包括32个子实践过程,27个实践的结果可以作为各级共产党组织过程资产。我们可以对某个人或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测量,看是否完备并找到其缺陷所在。这个目标体系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靠上级领导颁布的,是要依靠广大党员调查研究学习实践过程来产生的,根据辨证法的原理,这些学习实践过程与其他工作过程之间都要交换信息,不可能独立的进行实践群众工作是深入细致入微的,不能够搞个所谓的调查或开个什么会就实现,可能要全体共产党人扒层皮才能实现,资本家在方面可是下了死工夫,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创造了几百个过程,所以,为了取得“制脑权”大家不要抱怨这个过程也太复杂了。5、管理人民群众需求5.1概述人民群众都期望国家有一个稳定的政策,不会因为人事变动而随意的更改需求,所以密切联系群众的另一项实践活动,就是要管理人民群众需求,并标识需求与所有的任务计划和工作结果间的不一致性,比如各阶层生活的需求与城市管理工作计划、目标和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的暴力活动。在组织任何一个任务的生存周期间,任务的责任人应当通过下述实践活动维护当前的、经过批准的需求集:a. 管理所有的任务需求更改;b. 维护需求、任务计划和工作结果之间的关系;c. 标识需求、任务计划和工作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性。d. 采取纠正措施。关于确定需求可行性的更多信息,在任务的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关于确保需求反映人民的需要和期望的更多信息,在任务的需求开发过程域。关于采取纠正措施的更多信息,在任务的监控过程域。5.2相关的实践过程域5.2.1 实践1 获得对需求的理解与需求提供者(人民群众)一起理解需求的含义。随着任务成熟和需求导出,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将接收需求。为了避免需求蠕动,须制定准则,指明接收需求的合适渠道或正式来源。在此接收活动中,接收者与需求提供者(人民)要一起对需求进行分析,以确保对该需求的含义达到共识。这种分析与对话的结果是达成一致的需求集。典型实践结果:a. 辨别合适的需求提供者的准则。b. 需求的评价和验收准则。c. 对照准则分析需求的结果。d. 达成一致的需求集。四个子实践:a. 制定辨别合适的需求提供者的准则。b. 制定验收和评价需求的客观准则:没有验收和评价准则常导致需求验证的不充分、高价返工或人民拒绝。验收和评价准则之例,如:清晰且合适的表述,完备的,相互一致的,唯一标识的,适合于实现的,可验证和测试的,可追溯的。c. 分析需求,以确保其满足已制定的准则。d. 与需求提供者一起达到对需求的共识,从而使任务的参与者能对它们做出承诺。5.2.2 实践2获得对需求的承诺获得任务参与者对需求的承诺。关于对所作出的承诺进行监督的更多信息,在任务的监控过程域。前一个专用实践处理与需求提供者一起得出对需求的共识,而这个专用实践则处理任务参与者之间的协议和承诺,任务参与者是负责执行实现需求必要活动的那些人。需求演化贯穿整个任务,特别如需求开发过程域和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的专用实践所述。在需求演化过程中,这个专用实践确保任务参与者对当前的、经批准的需求作出承诺,以及对在任务计划、活动和工作产品中所发生的更改作出承诺。典型实践结果:a. 需求影响评估。b. 对需求需求更改的承诺的记录。两个子实践:a. 评估需求对现有承诺的影响,当需求更改时或在新需求发生时,评价其对任务参与者的影响。b. 协商并记录承诺,在任务参与者对需求需求更改作出承诺之前,就现有承诺的更改进行协商。5.2.3 实践3管理需求更改需求在任务期间演化时,管理需求更改。关于维护和控制需求基线并使需求及其更改数据可用于任务的更多信息,参见配置管理过程域。任务期间,需求可因多种理由更改。当需要更改工作进展而产生附加的需求时,可能不得不对现有需求进行更改。如何有效且高效地管理这些附加需求及其更改是很重要的。为了有效地分析这些更改的影响,必须知道每个需求的来源,并记录每个更改的理由。尽管如此,任务首长可能还希望跟踪适当的、反映需求更改程度的测量项,以便判定是否要实施新的控制或修正现有的控制。典型实践结果:a. 需求状态。b. 需求数据库。c. 需求决策数据库。四个子实践:a. 记录所有需求及其更改,不论是外界要求任务的还是由任务产生的。b. 维护需求更改的历史记录,以及更改理由。维护更改的历史记录有助于跟踪需求更改程度。c. 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评价需求更改的影响。d. 使需求及其更改数据可为任务所用。5.2.4 实践4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维护需求工作结果之间的双向可追溯性。这个专用实践的意图,是对每一层的工作结果进行分解,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当需求受到良好的管理时,就可建立从源需求到较低层需求和从较低层需求回到它们的源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这种双向可追溯性有助于确定已处理所有源需求,并且所有较低层需求能够被追溯到有效的来源。需求可追溯性还能覆盖需求与其它实体的关系,这些实体如中间的和最终的工作结果、工作设计中的更改、以及监视计划等。可追溯性既要水平覆盖,还要垂直覆盖。进行需求更改对任务的活动和工作结果等的影响评估时,特别需要可追溯性。典型实践结果:a. 需求可追溯性矩阵。b. 需求跟踪系统。三个子实践:a. 维护需求可追溯性,以确保已记录较低层(或导出)需求的来源。b. 维护需求可追溯性,从一需求到其导出需求和到其功能、接口、对象、人员、过程工作结果的分配。c. 产生需求可追溯矩阵。5.2.5 实践5标识任务工作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性标识任务计划和工作产品与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性。关于监督和控制任务计划和工作结果与需求的一致性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的更多信息,参见任务监控过程域。这个专用实践检查需求与任务计划和工作结果之间的不一致,并启动纠正措施来纠正它们。典型实践结果:a. 记录不一致性的文档,包括不一致性的来源、条件和理由。b. 纠正措施。四个子实践:a. 评审任务的计划、活动和工作结果与需求及其更改的一致性。b. 标识不一致性的来源和理由。c. 当需求基线更改时,标识其导致计划和工作结果所需的更改。d. 启动纠正措施。管理人民需求实践活动一共有5个大的实践过程,其中包括17个子实践过程,13个实践的结果。我们可以对某个人或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测量,看是否完备并找到其缺陷所在。6、将实践活动的所有过程制度化钻石与石墨完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就是由于原子之间联系的方式不同。层级结构的石墨价格便宜用途单一,这就是因为石墨中的每个原子都处于某一个层次,层次之间基本没有联系(信息沟通的渠道)。而钻石价格昂贵用途广泛,就是因为钻石中的每个碳原子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同的,没有层级的关系,每个原子之间的沟通渠道可以做到最近。同样,我们党的各级组织也可以分为石墨类的层级组织和钻石类的学习型组织,虽然成分完全相同,制度不同,组织的性质和能力完全不同,所谓各级组织基层的文化不同。各级组织的能力是内部自身矛盾运动的表现,是本来就固有的制度体系所决定的,所以要建立基层组织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就是通过控制各类过程之间关系相互作用。制度化是任何一个过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概念,持续进化的过程叫做“制度”,制度化意味着该过程工作方式是固有的,且对实施此过程有承诺并保持一致性。法律法规不可能将所有要求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符合性的客观证据采集都概括总结并做出详细的规定,就是说,不能替代基层组织的制度。对于任何的过程,如果想要将某个过程制度化,必须通过12个系统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和理解在这些过程制度化时人民群众参与的重要性,这是与人民群众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进行融合的过程,下面是对某个过程制度化目标以及共用实践的描述。(1)制定组织方针——建立和维护用于策划和执行过程组织方针:目的是确定组织过程的期望(从人民的要求转化的目标),并使这些期望对于组织中受影响的人来说都是可视的。一般说来,高层管理者负责确定和交流指导原则、方向和组织的期望。高层管理者的所有指示并非都适合称为“方针”。这个共用实践的期望是存在适当的组织指示,而不管它是如何称谓的,也不管它是如何授予的。(2)策划过程——制定和维护实施过程的计划:目的是确定实施过程和达到所建立的目标需要什么、制定实施过程的计划、编写过程说明,以及使利益相关方(人民)对计划取得共识。(3)提供资源——提供足够的资源,以实施过程开发工作产品并提供过程服务:目的是确保按计划规定实施过程所必需的资源在需要时都可用。资源包括足够的经费、合适的物理设施、熟练的人员和合适的工具。对“足够”的解释依赖于许多因素并随时间而变化。资源不足可以通过增加资源或减少需求、约束和承诺来解决。(4)指派职责——指派职责和权限,以实施过程开发工作产品和提供过程服务:目的是确保在整个过程生存周期内有实施此过程和完成指定结果的责任。所指派的人员必须具有适当权限和能力来完成指定职责。职责可利用详细的作业说明或在诸如过程实施计划这类有效文档中指明。实施此共用实践的另一合理方式是动态指派职责,但必须在过程的整个生存周期内确保职责被指派并被接受。(5)培训人员——需要时,培训实施或支持此过程的人员:目的是确保人员具有必要的技能和专门知识,以实施或支持此过程。对过程实施人员提供合适的培训,对与过程实施者有联系的人员提供概要培训。培训支持成功的过程绩效,它借助于建立对过程的共识(价值观)和传授实施过程所需的技能和知识。(6)管理配置——将过程的指定工作产品置于合适等级的控制之下:目的是建立和维护过程(或其说明)的指定工作产品在其整个生存期内的完整性。在过程的实施计划中专门标识指定工作产品和控制级别的规格说明,防止缺斤短两和不作为。(7)标识并吸纳利益相关方(人民)——按计划标识和吸纳过程的利益相关方:目的是在过程实施期间建立和维护期望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按照合适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计划中所述,吸纳利益相关方。适当吸纳利益相关方的活动之例,如:策划、决策、承诺、沟通、协调、评审、评估、需求定义、问题或异议的解决。策划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目的是确保完成过程必需的交互,需要注意的是不允许受影响组和个人过多,以至妨碍过程执行。(8)监督并控制过程——按执行过程的计划监督与控制此过程,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目的是对过程实施日常的直接监督和控制。保持人民和执行监督者对过程的适当可视性,以便必要时能采取合适的纠正措施。监督和控制过程包括测量过程或它所产生的工作产品的适当属性。(9)客观评价遵循性——客观评价过程对其过程说明、标准和规程的遵循性,并处理不符合项:目的是给人民群众提供可信的支持,支持过程按计划实施,并遵循其过程说明、标准和规程。实施此共用实践,部分是通过对过程所选工作产品的评价。通常由不直接负责管理或实施过程活动的人员来评价遵循性。许多情况下,由组织内在过程或项目外的人员(人民),或者由组织外的人员来评价遵循性。因此,即使在过程受到压力期间(例如,工作滞后或预算超支),也能提供可信的遵循性保证。(10)与更高层管理者一起评审状态:与更高层管理者一起评审过程的活动、状态和结果,并解决异议:目的是向更高层管理者提供对过程的适当可视性。更高层管理者包括组织中比负责此过程的直接管理者的层次更高的管理者。尤其是,更高层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这些评审适用于对过程提供方针和总体指导的责任人及组织,而不适用于对过程进行日常直接监督与控制的人员。不同的管理人员对有关过程的信息有不同的需要。这些评审有助于确保对策划和实施过程能作出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因此,期望这些评审既要定期地又要事件驱动地进行。(11)建立已定义过程:建立和维护已定义过程各级组织革命传统和现实文化)的说明:目的是建立和维护过程的一个说明,它是为了满足特定情况的需要从组织的标准过程集剪裁得来的。组织应有覆盖过程域的标准过程,并有剪裁指南,用以剪裁这些标准过程以满足任务或组织职能的需要。有了已定义过程,就使得在全组织内如何实施这些过程的变异性减小,并使过程资产、数据和经验教训可有效地共享。已定义过程说明为策划、实施和管理与过程相关的活动、工作产品和服务提供基础。(12)采集改进信息——采集由策划与实施过程所导出的工作产品、测量项、测量结果和改进信息,以支持将来使用和改进组织过程过程资产(革命传统或各级组织现实文化):此共用实践的目的是采集由策划和实施过程所导出的信息和人工制品。此共用实践应使信息和人工制品纳入组织过程资产中,并可为现在或将来策划和实施相同或类似过程者所用。信息和人工制品存于各级组织的测量库和各级组织过程资产库中。例如,人民服务过程的满意程度,各种活动所花费工作量、特定活动中引入和排除的缺陷、以及经验教训。在生产和科研领域,由质量监督系统代表各级组织人民实行对产品和科研全过程的监督,其他地方应当是人民代表进行监督,采用上述方法的各级组织能对其过程能力树立信心,为持续改进提供基础,从而增进人民和其他相关方满意,并使党的各级组织成功。参考文件:[1] 《矛盾论》[2] 《实践论》[3]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4] 《GJB9001 B —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