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金书] 末世之无字金书

肺手太阴之脉      天府   肺开窍于鼻。

鼻司呼吸而通天。

人身之天,头及胸廓也。

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腠,周遍全身,犹云之漫天匝地,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日“天府”。

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治症与中府意同。

中府治内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犹纳,此者犹出也,名词字义,可以参之。

古代朝廷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

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

故云“天府治中”。

即治理内政得失也。

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集中。

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然必用补法。

《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

揆此诸症,俱为气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也,故称“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称臂曰“天”,无乃牵强?盖人身四肢,犹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则臂之上端可以喻天。

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处是穴。

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侠白   穴在上膊,�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

垂手夹腋之处。

故名“夹白”。

以穴位在处得名也。

为手太阴经行气之夹道。

治心痛、气短、呕逆、烦满等症。

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

盖以本穴能行气也。

尺泽   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

由关至肘横纹为尺。

诊家谓“尺肤热”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

见此一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

右数语,专为尺肤热作解。

四肢厥逆者另论。

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

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

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

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

须兼取曲泽,犹旋泻水流通于湖泽,减低漕道水位,则无涨逆之患矣。

本穴于位则尺、于功则犹泽也。

因名“尺泽”。

孔最   孔,通也,甚也,又间隙也。

最,甚也,聚也。

本穴为本经之郄。

郄即大孔窍也。

考肺手太阴之气,出于中府,化云行天(云门、天府)降为雨露(尺泽)。

在在孔窍,以通以达,犹天空大气,周遍寰宇也。

本穴为本经之郄,其功用最能开瘀通窍,为治孔窍病,最得用之穴位。

其所治症多为身热痛,汗不出,头痛,吐血,失音,咽痛,均属有关于窍,而有取于通者,二字连用,即通窍之极也,故名“孔最”。

列缺   古称雷电之神为列缺

雷电在大气中有通上彻下之能。

人或巅顶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

本穴可使清爽,犹霹雳行空阴霾消散,而天朗气清矣。

故喻本穴为雷电之神,而名以“列缺”。

于《易经》,在卦为大壮,刚以明也;为无妄,天下雷行,性命正也,皆用阳刚以制阴柔之象也。

《针灸大成・席宏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寻列缺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今以列缺名义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犹天之太空也。

最喜清明凉爽。

倘或温热之雾气弥漫,而仅取渊、溪、池、泽之穴以泻之,何能有济?若得霹雳惊天。

则雨过天晴,云收雾敛,而沟渠漾溢矣。

故取此之后,宜复取太渊,以疏泻之也。

三复此理,则知杂病法歌,太渊与列缺并用。

后溪与列缺并用,等等法诀,即此意也。

愿同道研究穴名,则能运用多方,而天人合一之义,愈以明矣。

本穴为手太阴之络,为与手阳明经相互沟通之捷径。

致本经之气,得过阳明而上达头脑。

此下各穴,乃本经梢末之余气耳。

在诊断上观察,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而感觉手足灼热。

若阳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阴经之气偏盛,而成觉手足清冷。

若二经之气俱不足,则厥逆矣。

其他各经之阴阳构通,亦同此理。

倘遇此等症候,可于主客原络诸穴调停处理之。

经渠   本穴善能泻热开瘀,犹浚源疏流也。

其所治症为胸胀、暴痹、喘咳、气逆、胸背痛、喉痹、掌中热、郁热、汗不出等症。

总以开瘀泻热为主,犹分洪流为多渠也。

故名“经渠”。

虽日脉会太渊,本穴有同用焉。

太渊   本穴为脉之大会,通达十二经络,犹水流之交汇也,故名“太渊”。

太,大也;渊,深也,会经渠之总汇而得名也。

治肺胀、喘满、狂言、嗌干、妒乳等症,总以清凉退热之功为多。

凡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

《道藏》云:“太渊玉浆,甘如饴。

”原注:“太清之渊随时凉。

”即以本穴功在清凉,故名之为“太清之渊”,简称“太渊”。

鱼际   穴在手拇指本节后,掌内侧丰肉际,形如鱼腹,古称此处为鱼。

《灵枢・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因名本穴为“鱼际”。

张隐庵谓:“有如鱼腹,因以名之。

”盖谓鱼处之边际也。

少商   肺属金。

金,在音为商,于时为秋。

本穴为手太阴之末,交传手阳明之初,出阴经而入阳经。

功能通瘀解热,以其具金气肃清之力也。

因名之以“商”。

“商”即五音之商音。

之气令虽属肃杀,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为“少商”。

本经之气,由列缺传人手阳明之经,循经向上进行,连接十二经脉,如环无端。

前言手太阴之气,由列缺通过阳明,循经上行,其余气贯入拇指则可,而日传人阳经以商阳为行气之初,恐有未能。

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飞越也。

本经之气由其络穴通过阳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顺其贯力之势,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并阳明之气,随而上行也。

其他各经之阴阳交接,均同此理。

大肠手阳明之脉      《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人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人肘外廉,上孺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

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大指次指之端,即挨近大指之次指端。

商阳   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

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故名“商阳”。

张隐庵日:“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

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

商,金也。

阳明之气令也。

故名本穴为“商阳”。

体此秋商凉肃之意,则其治症之用,可想而知矣。

又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

又本经从缺盆上颈,贯烦,人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故本穴又能治颈项喉齿诸疾。

二间   本穴一名“间谷”。

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二节后。

故名“二间”。

间,隔也。

治症略同合谷

三间   本穴一名“小谷”。

穴在次指内侧, 爪后第三节后。

故名“三间”。

二间、三间,均与合谷交会。

故二穴治病,均与合谷略同。

三间别名小谷,二间别名间谷,以其次于合谷也。

合谷   合,会聚也,交与也。

《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

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间,大凹隙中,故喻之为“谷”。

更有小谷、间谷来与交会。

故名合谷”。

合谷稍外,名日虎口,以其扩张也。

本穴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

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

余治一重感冒,战而未汗。

家人大惊,急延诊。

为刺合谷,针甫下,战栗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

但体弱耳。

此后余愈信针道之妙,有不可言传者。

此四十年前事也。

阳溪   《内经》云:“肉之小会为溪。

”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谷、渊、池、泉、海。

此穴当腕骨阳侧内耸凹隙之中,故名“阳溪”。

其所治症,略同合谷

偏历   历,传也,又经过也。

穴在桡骨阳侧,近腕偏棱处。

经气由此通行,故名“偏历”。

本穴为手阳明之络,与手太阴构通,前此数穴,乃本经梢末之气

若阳经之气不足,则热力不达梢末。

形成阴经之气偏盛,则指端清冷。

若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则手心灼热。

以下诸经,阴阳交变,均同此理。

本穴所治以口齿耳目诸疾居多,以其经络所过也。

温溜   温,和暖也;溜,流动也。

本穴之气不弛不亢。

由偏历安顺行来,其有和畅温通之意。

观其所治病症,为肘臂寒痛、寒厥头痛等一切寒湿濡滞之症,则知其有温热散通之力也。

又治肠鸣哕噫,则知其有决溜通畅之力也,故称“温溜”。

以其功能而得名也。

温而不热,通而不湍之意,昭然如见矣。

下廉、上廉      廉,侧也,又隅也,棱也。

二穴在前膊外侧,肉棱凸起处。

在侧棱下端者为“下廉”,在侧棱上端者为“上廉”,以其所在部位而得名也。

两穴治症略同,凡诸偏风、腹痛、尿黄、冷痹不仁等症。

但有关大肠者,则更效。

三里   本穴名义,有体、用两解。

有言其体以地位而定名者,《灵枢经・刺解真邪篇》云:“取天容无过一里。

”《太素・五节刺》云:“天容无过一里而止。

”杨上善谓:一里,一寸也。

玩两书“里”字之义,决非道里途程计也。

当以《灵枢经》、《太素》为正,考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二寸。

若于屈肘尖处量之,则为三寸。

故名三里”。

另如五里穴,诸书多谓曲池上三寸。

若于肘尖处量之,适得五寸。

故名“五里”也。

又如足之三里,经文明言“取之下陵三里”,犹言棱下三寸处也。

如此定名言其体也。

又《内经》言:“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以下,地气主之。

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盖谓天地万物主从之气,得其中和之宜,则生长成藏各得其用。

失其中和之宜,则交通不表,风雨不节,人物即因之生病。

三里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里”。

以其功用而得名也,本穴在臂、故名“手三里”。

所谓天气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气也。

地气者,口纳饮食,取水谷之气也。

人气者,一为先天元气,一为后天七情变化之气,及饮食补助之气

所谓天枢上下者,即天枢穴位之上下处也。

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言也。

腹部有病,三里统能治之。

《针灸大成・席弘赋》言:“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又云:“肚腹三里留”,皆不专指“足三里”也。

只揣针灸诸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

更玩古代中医术语,常以天地人代表上中下。

复以天地代表轻清重浊。

如头部三节,脑喜清凉而喻天,故穴名日天冲、通天之类,口喜和暖而喻地。

如称地仓、地阁之类,人居中部而有人中、人迎之类。

又在中部以胸廓喜清虚而称天,在腹以浊满充实而称地,在四肢,臂为上肢,穴在臂有天府、天泉,腿足为下肢,穴在腿足,有地机、地五会。

如此示意,言简而意深。

节省许多文字。

学者苟能潜心测会,扩其含意,则针道进展无限量也。

《针灸大成・席弘赋》云:“肩上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杂病篇》及《穴法歌》俱云:“手三里治肩连脐。

”据此推测,手三里治脐上膈上连及肩背等疾,足三里则可治脐以下至小腹胯膝诸疾也。

三里分工取治,有不同而同及同而不同之异。

曲池   穴在曲肘横纹外侧端,肘骨曲角内缘陷中,因名“曲池”。

曲肘覆手取之,穴名与曲泽义同。

治偏风、喉咽、肘臂肩腕等处之症,以经络之所过也。

肘�   穴在肘外侧凹处,故名“肘�”。

肘为全身关节较大者,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

按肘角内缘日“孥”(音拿,牵引也),肘角外缘曰肘,故名“肘�”。

即云肘尖处之�窠也。

五里   《内经》云:“地有五里”。

里与理,裹,供通。

即理其内,俾使达于外也。

《针灸大成》谓:主治风疥、惊恐、吐血、咳嗽、肾不纳气、心下胀满、身黄等症之有关五藏者。

因名“五里”。

又治臂痛、嗜卧、四肢不动、瘰疬、痃疟,目视等症。

其由于内因已甚,而不见于外者,本穴亦能治之,以其病在内也。

他如外因直中者,多不取此。

苟辨证未明,不可莽甩,故《铜人》可灸,《素问》禁针,以其关系五内,示人不可轻举滥用也。

又以其所处地位。

在曲池上三寸之处,若自肘尖处向上量之,适得五寸。

以古说一寸为一里计之,故名“五里”。

此又一说,言其体也。

臂�   凡肉不着骨之处,可由肉下通透者,曰膈。

本穴在上膊肉不着骨之处(由肘尖上量七寸),故名“臂�”。

举臂取之。

主治寒热臂痛,不得伸举,伸举则牵及颈项痛。

并治瘰疬诸症。

但不可深刺。

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

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

肩�   �,骨间陷隙也。

又同脶,肩头也。

穴在肩端,举臂两骨间陷者中,故名“肩�”。

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

治肩臂项背风痛及痿痹之症。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

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

巨骨   本穴在上膊骨、肩胛骨、锁骨三骨之会,构成兰角形凹隙,如循规矩,故名“巨骨”(古“巨”与“矩”通)。

《铜人》针一寸半,《素问》禁针。

天鼎   按“鼎”字之义,功在水火。

养生家借此寓其调和水火之意。

本穴功在调和,不事克伐。

如药品中有国老之称者,如甘草,俗名国老。

谚日:“三公在朝,君臣和协。

”“良相当权,内外安然。

”凡消大患于无形,而有裨于社稷者。

谓为调和鼎鼐。

本穴主治暴喑、气梗、咽肿、喉痹、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等诸般火症之有碍于喉咽者,取此穴以通畅之。

更以本穴在颈,接近于头,故以治喉咽颈项之疾,因称“天鼎”。

与任脉之天突义近。

以炊事言之,“鼎”为炉灶,“突”则烟囱也。

均以有关水火,而义则调和也。

又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

针灸者, 不常取用。

扶突   突,泉名,又跳也,冲也。

本穴抚之突突应手。

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

又烟囱日突。

其所治症,与天鼎略同。

针灸者,比天鼎如炉灶,本穴犹烟囱也。

用其通畅之力。

泻除幽郁之火。

如治暴喑、气梗,喘息等症。

与任脉之天突义同。

凡穴下有跳突者,须以指甲深掐,然后下针,防伤动脉也。

禾�   穴底近齿,啮咬食物,本穴为之牵动。

平人饮食米谷居多,本穴喻犹啮禾之�,故名“禾�”,以其通于齿根,故治齿痛。

又以其近于鼻,故治鼻塞鼽衄。

《铜人》禁灸,盖以其处肌肉薄也。

迎香   本穴接近于鼻,当嗅觉之冲。

人情喜香恶臭,故名“迎香”。

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

《针灸大成》禁灸,恐火气有伤气道。

肺恶热也。

胃足阳明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上,原作“之”,误也,应改为“上”)交(安页)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应作“其直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应作“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下循腹裹,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人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廉”应作“陵”),三寸而别,下人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间,出其端。

”      头维   维,护持也。

穴在额角,犹(�氐)角之作防御也,故名“头维”。

治风热头痛、目喟,泪出等症。

所治以外感侵袭为主,内伤诸症次之,亦抵御外侮之意也。

王太仆谓:为足少阳脉气所行,盖以穴位偏于两侧也。

愚意仍应属足阳明经为是。

下关   关,为开阖之枢机。

本穴有关牙齿开阖,故称之以“关”,以其在颧骨弓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为“下关”。

以治牙齿、眼,耳、偏风诸症,取意于“关”也。

颊车   古时称颐为车,又日牙车,又日辅车。

因下颚骨如车之上撬,左右相夹,俗称腮颊,因名“颊车”。

穴近下齿,故下齿痛宜取之。

若上齿痛,宜取下关。

承泣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之会。

治诸般目疾。

穴处俗名泪窝,因名“承泣”。

口歪冷泪者,取之效。

四白   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

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巨�   穴在上颚骨与颧骨接缝中,为面骨巨隙,故称“巨�”。

以上三穴,治症略同,以口眼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地仓   在口角旁四分,为手足阳明,阳跷三经之会穴。

人含食物常积储腮齿之问,因喻其处为仓。

又以其位于口旁颐侧,故名“地仓”,口通地气也。

主治口歪、偏风、目昏、失音等症。

大迎   迎,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

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日“迎”。

《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人�遍齿者,名日大迎。

”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人�而交之也”。

揣入�遍齿之义,当是颧�。

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在口下当两肩”,为正。

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

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也,因名“大迎”。

放治口歪、目痛、舌强、齿痛、吻�、颊肿及颜面五官之症。

人迎   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

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

各方书所称人迎脉者。

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

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是臆说也。

凡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

人迎脉跳动甚力,故诊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气口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证,故日左人迎,右气口。

非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也。

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

又考血游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

本穴主治吐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

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也。

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水突   穴在人迎之下。

结喉两旁,人当饮食下咽时,本穴向上冲动,气向上冲,即突之意也。

气水同源,故名“水突”。

本穴功能为通利降逆。

其所治症,多属气分。

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汪切庵云:“上焦不治,水溢高源。

”余以为取本穴当能有效。

但未曾经手试用耳,或然也。

气舍   本穴与下腹部气冲相应。

人当吸气足量时,则肺气上抵气舍:或努力持重时,本穴亦为之充胀,是为气之住舍,因名为“气舍”。

本穴治咳逆上气、颈项强直、不得回顾、哽咽、咽肿等症,取顺势利导也。

但于虚人切慎用。

缺盆   《史记・仓公传》:缺盆,乳上骨名。

本穴在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正中。

因在缺盆骨上,名以“缺盆”。

按盆之为物,贮而不藏,水火燥湿无所不可。

如胃、三焦、大小肠、胆各经络内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犹贮而不藏也。

惟刺则三分,灸则三壮,以其内近肺脏。

不宜太过,非如溪谷渊泉之可深入也。

因以本穴用宜浅取,使术者心存盆盂之念。

先发戒慎之思也。

能治喘满胸热,但后人守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

2 次访问